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党委:胡杨林里的“上海服务”

来源:东方网     作者:费一妍     更新时间:2018/07/03 09:41:04  

  横跨5000公里,告别五光十色的国际大都市,踏上雪域高原、大漠戈壁,第九批170名上海援疆干部人才接棒,在新疆这片土地上挥洒汗水与热血。

  上海援疆工作已经持续21年,今年是对口支援喀什地区的第八个年头。在中国“巴旦姆之乡”莎车、乔戈里峰下的“核桃之乡”叶城、昆仑山下的“黄金之河”泽普和享誉中外的“丝路明珠”巴楚,随处可见他们忙碌的身影。

  从原来工作单位里的“一颗螺丝钉”到援疆工作中的“一条龙服务”,上海援疆干部人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党委书记、总指挥,喀什地委副书记杨峥指出,助力脱贫攻坚是对口援疆工作的首要任务。2017年,上海援疆资金共计24.53亿元,其中用于脱贫攻坚20.92亿元,占85.29%;援疆项目全部如期开工,已竣工或完成实施项目131个,全部一次性通过验收。

  名副其实的安居富民房

  杨峥向记者介绍,上海市对口援建的喀什地区莎车、泽普、叶城、巴楚四县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四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下称贫困户)占喀什地区的40%,其中有三个县属于深度贫困县。

  “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我们党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没有退路。我们坚信,在党中央领导下,一定能够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杨峥表示,这里的每一个党支部都是脱贫攻坚的堡垒。

  在莎车县巴格阿瓦提乡巴格霍伊拉2村,记者看到一排排安居富民房拔地而起。据驻村第一书记马庆云介绍,“巴格霍伊拉”在维吾尔语里是“美丽繁荣的果园”的意思。

  从岌岌可危的土坯房搬进宽敞明亮的安居富民房,阿依姆·麦提库尔班的生活的确变得“美丽繁荣”。一家人的衣食起居不再只依赖于一个坑,吃在桌上、睡在床上,卫生条件有了明显提高。麦提库尔班说:“孩子特别喜欢上海援疆免费提供的桌椅与台灯,再也不用趴在地上写作业了。”

  大院里搭起了葡萄架,却不见攀岩的葡萄藤。马庆云解释,“因为葡萄在栽种后两三年才能开花结果。我们也不浪费空间,今年春天,就鼓励村民种起了南瓜。”

  安居富民房的侧门通往一片农田。2.5分(约合168平方米)地里种着西红柿和辣椒,“等到秋冬季节,西红柿和辣椒上市后,村民可以继续种白菜。”有意思的是,一家家的蔬果种植区形成了一个小型的种植基地。

WDCM上传图片

  “当地农业小而散,规模化种植才是出路。上海援疆提供了先进技术指导,让这里的农业种植更加标准化、市场化。”马庆云提起上海援疆,赞不绝口。

  他替麦提库尔班跟记者算了一笔账,“家里的30株南瓜,按照一株结3果,8元/只收购价计算,这片南瓜地价值700多元。一季的西红柿大约2000元,一季的白菜大约1000元,再加上辣椒,她家一年仅庭院经济就能收获约5000元,更不用说她家还养了几窝鸽子,种着好几亩小麦和棉花。”

WDCM上传图片

  此外,麦提库尔班在村子里开了一家电商服务点,帮助村民代购日常用品的同时,走出了自己的脱贫致富之道。

  据上海援疆干部、莎车县住建局副局长左文介绍,上海援疆团队会同县安居富民办等单位设计提供41.1平方米至83.83平方米六套户型图纸,村民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建造。

  2017年,上海支持对口四县安居富民房建设4.2万套,其中贫困户2.5万套,安排专项补贴资金6.7亿元。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起援疆资金补贴贫困户新建安居富民房标准由原每户1万元提高至每户2万元。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安家之后,还需立业。上海援疆鼓励企业设立卫星工厂——村民家门口的专业加工厂,在细分和延伸产业链条的同时,解决了当地居民的就近就业问题。

  据上海援疆叶城分指挥部副指挥长、叶城县委常委、副县长张彬介绍,在叶城县上海产业园内,纺织企业可享受厂房免租三年、电费低至0.35元/度等优惠政策。为了鼓励居民稳定就业,按连续就业时间,对企业给予每人每月400元的补贴,贫困户资助标准在此基础上增加50%。

  在启鸣纺织夏合甫乡5村手套卫星工厂里,缝纫机声轰鸣。负责人陈培兰告诉记者:“别看现在热火朝天的,一开始,上班迟到、工作聊天是家常便饭。”随后,她设立了奖励制度,培养员工“多劳多得”的观念,“除了每天10元的固定工资,还有0.4元/双的计件奖金。”经过一个多月的培训,员工渐渐进入了工作状态。

WDCM上传图片

  27岁的阿娜古丽对这份工作非常珍惜,第一个月收入1050元。她笑着说:“这里离家近,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孩子,真是太好了。”“家门口就业,闲时间挣钱”,叶城县卫星工厂实现了农民家门口就业、幼儿看护、家庭照顾、国语学习、爱国教育“五个统一”。

WDCM上传图片

  记者看到,车间的隔壁是幼儿看护学习区,孩子或是玩玩具,或是看电视播放的国产动画片。

  数据显示,2017年,上海对口援疆四县新建卫星工厂31个、累计达62个,卫星工厂内运营企业达到40家,解决就业6778人,其中贫困户1250人。上海对口四县企业新增就业52230人,贫困户人口实现就近就地就业5529人,带动贫困人口通过就业脱贫2650人,人均月收入1395.63元。

  探索金融保险扶贫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的巴楚县,天然的沙壤土质、碱性水质、220天无霜期加上昼夜温差大的气候,非常适宜“巴楚留香瓜”的生长,它皮薄肉厚,水分充足,口感甜脆,有天然的香草味。

  据上海援疆干部程畅介绍,过去两年,当地与多家电商合作,“巴楚留香瓜”迅速成为“网红”。然而,“一瓜难求”的困境引发了上海援疆干部对其产业长远发展的反思。

  瓜的大小、甜度不一,符合要求的亩产商品瓜少,又难以适应标准化储运要求。此外,农民采摘、分挑、装箱的方式粗放,加上仓储、冷链配套缺失以及长距离运输等因素,影响了“巴楚留香瓜”的品质和新鲜度,损耗率高达20%以上。

  在上海援疆的帮助下,一支职业化的种瓜团队应运而生——巴楚青年农业科技服务队,他们打造了100亩连栋大棚,避免灾难性天气和病虫害侵袭。棚内一年可种两季瓜,产量翻番。

  队长艾孜麦提·努尔麦麦提说:“目前农田里有20名员工,其中贫困户10个,人均月收入3000-3500元,在当地算得上是高收入人群。这不仅是份技术活儿,也是个苦力活。要知道,下午两点的大棚里,气温高达45℃以上。”

WDCM上传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巴楚县成功开展了针对贫困户留香瓜目标价格保险模式的扶贫试点。新疆首单林果业精准扶贫目标价格保单在这里诞生。

  “巴楚留香瓜”目标价格保险覆盖20个贫困村、222个贫困户,精准帮扶878人,承保种植面积783.3亩,亩均赔付266.25元,户均赔付943元,种植面积最大的贫困户增收逾6000元,赔付率98.61%。

  “通过更多与外界合作,我们计划用三年时间,带领当地2000户农民,共同把巴楚县1万亩荒地打造成留香瓜的‘蜜洲’。”程畅说。

  从输血到造血

  “帮助当地医疗技术提高,减少误诊、误治,是我们医疗队助力脱贫攻坚的一种方式。”作为上海“组团式”援疆医疗队里唯一一位“60后”,倪玉苏深感责任重大,其所在的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下称喀什二院)是对口支援医院。

  今年春节后,倪玉苏接待了一个出生50天的病人。男婴的双耳被诊断为先天性猿耳,没有耳轮舟状窝,他的妈妈慕名来到了喀什二院。

  此前,孩子经历了一场肺部感染,经过一个月的住院治疗,家里已经没有余钱。寻常的earwell矫正器治疗仅器械费用就高达9800元/只,妈妈打起了退堂鼓。

  倪玉苏按照2013年的一篇国外文献报道技术,验证过幼儿在出生两个月的窗口期内,可以通过保守治疗,治愈轻度畸形。随后,他手把手指导当地的医生李慧林、麦合巴·阿布来提,把麻醉导管管芯做成特定的形状,消毒后用胶布贴在孩子耳朵上。

  整个治疗仅花费了30元。一周后,父母欣喜地发现,孩子已完全康复,不停感谢着来自上海的医生。

  麦合巴告诉记者:“以前遇到这样的孩子,我们无能为力,只能等孩子长大后到外地手术,术后效果也不那么好。”一场手术的费用动辄数万元,贫困的家庭往往不堪重负而放弃,孩子则在饱受畸形困扰中成长,难免滋生自卑等负面情绪。

  麦合巴坦言:“这次的治疗开创了喀什地区耳畸形早期干预治疗新领域,填补了多年的空白。”在倪玉苏看来,既然来援疆了,就不能白来,走的时候要把技术和理念留在当地。在倪玉苏主任的指导和帮扶下,自去年3月以来,喀什二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引进新技术11项。目前,李慧林、麦合巴医师团队已掌握该项技术核心,致力造福新疆各族儿童。

  上海“组团式”援疆医疗队20名队员分别来自上海18家三甲医院,以院包科,给当地带来了前沿的技术和先进的理念,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同时,上海“组团式”援疆医疗力量下沉到县市,打造县域医疗服务中心,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整体服务水平。2017年,上海对口支持的四县传染病发病率、孕产妇死亡率、婴幼儿死亡率较2012年分别下降8.2%、41.2%和16.5%。

  开启世界之窗

  上海援疆队伍中还有一支教师团队,践行着“扶贫先扶智”。

  泽普县第五中学的大课间里,一群学生正在杨勇的带领下练习无人机试航。几个学生戴着墨镜,神情严肃,在杨勇的指令下,或悬停,或翱翔。

WDCM上传图片

  “无人机体积不小,但飞起来速度很快,飞的姿势也特别酷炫。”唐努尔·吾买尔告诉记者:“我喜欢科技,姐姐在杭州上学,我也想走出喀什,去上海读书。”她的眼神里闪烁着对现代化生活的向往。

  杨勇告诉记者,开课的初衷是让这里的孩子了解世界科技前沿。刚开课的时候,一大群孩子跑来围观无人机。目前,每周两节理论课,每天半小时实操课,学生掌握的技能进步很快,“操作起来绝不亚于上海的学生。”

  此外,VR技术、3D打印课程也颇受欢迎。“这得多亏了后方的支持。如果没有这些设备,课程很难开起来。上海的学校捐了好几台机器,我们援疆的老师也自费买了些,前不久,我老婆还带着VR眼镜来探亲。”

  杨勇所在的泽普五中,是自治区确定的9所教育人才“组团式”援疆试点学校之一,10位上海援疆教师分布不同学科,在“以研促教,以教促研”的同时,还肩负起初中教育联盟的工作,助推当地教育均衡发展。也正是他们的到来,让当地普通话水平的普及度有了明显提高。

  杨峥表示,尽管每一个上海援疆干部人才从不同的工作岗位而来,有不同的年龄、背景、经历和文化程度,但都把受援地作为自己的第二个家乡,在默默无闻的援疆工作中架起了两地人民友谊的桥梁。

  杨峥常勉励援疆干部:把在疆的最后一天当作第一天,不忘初心;把在疆的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只争朝夕。在他眼中,每个援疆干部人才像沙漠中的胡杨,顽强地工作,展示了战天斗地一往无前的精神,也像雪域上生长的雪莲,用自己的真情与这里的群众紧紧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