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倾力帮助革命老区遵义高质量脱贫

    作者:解放日报     更新时间:2020/09/14 10:20:28  

上海和遵义,都是富有红色基因的城市。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遵义是中国革命的转折地。2013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由上海对口帮扶遵义以来,两座英雄的城市、红色的城市再次紧紧地牵在一起,黄浦江边的暖流涌入黔北高原,两地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精彩历程迈出了新的步伐。2017年10月,赤水市在贵州省66个贫困县中第一个实现脱贫摘帽;2020年3月,上海市对口帮扶遵义的8个贫困县全面实现脱贫摘帽,遵义市在贵州省第一个实现全市整体脱贫目标,革命老区人民撕掉了绝对贫困标签。

沪遵两地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本着“中央要求、遵义所需、上海所能”原则,坚持“民生为本、教育为先、产业为重、人才为要”方针,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优化对接关系、深化结对帮扶、拓宽协作领域、提升协作层次、扩大合作成果、抢抓历史机遇,坚持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新时代必须打赢的一场硬仗,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底线任务,全力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

加强产业合作 消费扶贫成效更加突显

两地始终坚持把深化产业协作作为助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产业革命”,不断创新合作模式。以申通地铁、叮咚买菜、食行生鲜等为代表的一批上海企业为遵义搭建销售平台,帮助遵义“立标准、做示范、强市场”,唱好产得出、运得出、卖得出“三出戏”。落实李强书记考察遵义时提出的“有、特、优”要求,着力打好“三张牌”,抢占“三市场”,用遵义方竹笋、正安金锭茶等抢先占领秋笋和黄茶的空白市场,打出“人无我有”的先手牌;用赤水冬笋、凤冈“益亩茶”、正安黄花菜竞争市场,打出“人有我特”的实力牌;用可追溯、订制化的林下“半亩鸡”、“金丝蚕”等瞄准中高端市场,打出“人特我优”的金招牌,构建长效的产销体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合作共建临港遵义科技城,打造东西部产业合作示范区,光明集团工厂化食用菌、联合利华茶提取物深加工等项目已入驻。通过设立沪遵消费扶贫遵义农产品销售专柜、销售点,开展网络直播带货、政府机关“以购代捐”等活动,搭建“遵品入沪”展示、销售平台,进一步提升遵义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今年以来共设立销售专柜和销售窗口40多个,实现消费扶贫近7亿元,同比增长120%。积极推进文旅扶贫项目,针对上海干部职工专门设计了疗休养主题线路和疗休养目的地。今年8月下旬,在遵义市召开上海市对口帮扶文旅扶贫现场会,探索上海开放优势、平台优势与对口地区自然条件、资源禀赋更好结合的新路径,帮助对口地区群众守住山水土、捧起金饭碗、打造聚宝盆,实现长效脱贫。

开展劳务协作 群众就业增收更加稳定

两地始终坚持“三专三联”(专门政策、专项资金、专业机构,上下联动、条块联动、内外联动),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工作机制,抓好有组织劳务输出,不断强化精准对接,创新就业模式,实现贫困人口稳定就业,持续增收。继续投入劳务协作资金,发挥资金撬动就业杠杆作用;依托遵义人力资源网、“乐业遵义”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创新网络招聘会、微信直推、抖音视频直播等方式,加大线上招聘和岗位信息发布力度,大力推广远程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发挥“沪遵劳务直通车”作用,内外对接、多方协调、错峰出行,通过包机、包车、包专列,“点对点”精准输出务工人员返岗就业。与沪东中华造船厂、上海中冶宝钢等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培训,提高精准输出水平和质量。健全完善扶贫车间培育和发展机制,统筹整合各类资源,积极培育各种类型扶贫车间,促进就近就地就业。今年以来,已帮助遵义贫困人口来沪就业783人,就近就业10329人。

深化结对协作 社会帮扶氛围更加浓厚

两地始终坚持凝心聚力,不断强化结对共建,加大对深度贫困村、学校和医院的结对帮扶,建立起良好的常态化沟通协作机制。遵义借助上海市实施“双一百”村企结对精准扶贫行动契机,探索创新企业结对帮扶的“村企联手”新模式,通过“带人,带物,带产业,转思想观念,转村容村貌”的“三带两转”,推动贫困村如期脱贫出列。采取“1+1+N”模式,实施组团式帮扶,对全市贫困县中小学和乡镇卫生院开展结对帮扶,推动远程教育“一校一课表”工作,实现教育和医疗结对全覆盖。动员社会力量赴遵义开展先心病筛查、“光明行”等爱心项目,帮助贫困地区特殊群体解决医疗需求。通过结对帮扶,上海社会各界捐款捐物达1200多万元。

坚持引育并举 人才交流力度更加深入

两地始终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持续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为干部人才搭建平台,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上海第三批援黔干部赴遵挂职,70名专业技术人才赴遵支医支教。他们带着组织的重托,扎根遵义、主动作为,挥洒汗水、无私奉献,既是脱贫攻坚的“突击队”,又是联系群众的“连心桥”。今年以来,遵义市先后选派了20名优秀年轻干部和126名专业技术人才赴上海挂职锻炼,持续开展“金种子”“影子校长”“上海名师遵义行”等活动,帮助遵义干部人才开阔眼界,提升能力,成为沪遵智力合作的有力支撑。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赴遵义开展结对帮扶,至今已连续选派了六批医疗专家赴遵支医,全面提升了遵义结对医院在学科建设、人才梯队、科室管理、业务能力、科研教学等方面水平。上海市曙光医院、岳阳医院、市中医医院分别与正安县中医院、习水县中医院、务川县中医院开展结对帮扶,帮助当地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两地卫健、民政部门积极开展“银智红情”项目,柔性引进退休专家赴遵帮扶。两地还成立了“义海基金”,帮助解决部分困难群众就医困难,预防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把医疗保障的网织得更密、更牢。

聚焦两场硬仗 资金项目发力更加精准

两地积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采取更加集中、更加有力的举措切实抓好脱贫成果巩固提升。合力畅通抗疫物资输送通道,打通消费扶贫商品销售渠道,力解遵义抗疫物资短缺和农产品销售难等问题;积极推进劳务协作,安排帮扶资金,加快企业复工复产,促进贫困群众就业,倾情倾力帮助遵义打赢疫情防控战和脱贫攻坚战。两地始终坚持聚焦精准原则,进一步瞄准深度贫困地区、绝对贫困堡垒,精准项目安排,最大化发挥资金效益,确保实施一地、受益一地、脱贫一地、巩固一地。建立“挂图作战”“挂牌督战”“挂号销号”的“三挂”工作模式,帮扶项目实施进度同比去年大幅提升;构建“目标任务化、任务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督考化”工作机制,做到工作不松、力度不减、标准不降、步子不停,有力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细、落实。今年84个帮扶项目重点在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残疾人帮扶、消费扶贫、易地扶贫搬迁配套等方面持续发力,巩固助推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坚持按照“有龙头、有带贫、有基础、有效益”的“四有”原则安排资金项目,特别是对原有的优质项目持续追加投入,力争培育好项目,打造巩固脱贫成果的“引擎”,让贫困群众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