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的情缘 德宏人的青浦“亲戚”

    作者:青浦区政府合作交流办     更新时间:2020/05/22 10:47:22  

云南德宏,一个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

上海青浦,一个经济繁华的都市

因相融的情感、共同的使命、相同的梦想成就了一份相距千里的扶贫协作情缘。

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指导意见》。时代赋予上海青浦责任使命,也为德宏州带来了发展机遇。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云南省人民政府进一步加强扶贫协作的要求,青浦区与德宏州建立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关系,至此,青浦、德宏两地人民,在新的征程上开启携手前行的新航程。

健全扶贫协作新机制

自扶贫协作工作开展以来,上海青浦、德宏州两地党委政府认真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州县抓落实”要求,加强互访,凝聚共识,不断增强工作推进合力。青浦区赵惠琴书记、余旭峰区长、德宏州委赵刚书记、卫岗州长分别率党政代表团进行互访。

扶贫协作以来,德宏州选派16名干部到青浦区挂职学习,选派6批次276名干部到上海培训,选送7批次160名医疗、教育、农业等人才骨干到上海青浦区学习培训,有效提升德宏州专业技术人才能力素质;青浦区派出援滇挂职干部11名,派出14名教师和14名医生支教支医,累计派出80名医生赴德宏巡诊。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云海银辉”项目,18名上海老专家、老教授、老医生到德宏传经送宝,进一步加强沪滇扶贫协作干部力量,实现携手奔小康行动全覆盖。

构建扶贫协作新格局

按照“中央要求、德宏所需、青浦所能”的原则,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要求,上海青浦援滇干部以重点贫困村、精准贫困户为主线,精准施策,量体裁衣,用好用足帮扶资金,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开展生态扶贫,增加建档立卡户收入,集中攻坚,为全面实现精准扶贫战略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盈江县铜壁关村建边村大小浪速村民小组是两个以汉族、景颇族村民构成的自然村寨,全村有建档立卡户167户,是个典型的深度贫困村。2016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有5883元。援滇干部了解情况后,投入资金用于道路硬化、危房改造、城乡环境治理、绿化美化,如今的大小浪速村鸟语花香,景色宜人,一举从破落村寨变成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村容村貌改变了,援滇干部带领村民们发展姬松茸、草果,如今这两项产业成为大小浪速村民的摇钱致富产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德宏州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边寨群众基础设施条件改善,青浦区援滇干部又把目光锁定在更为稳定持久的产业发展项目上。经过深入调查,认定芒市、梁河、盈江3家农产品企业为上海市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将德宏冬早蔬菜销往上海市场,目前,输送“马铃薯、鲜食玉米、西兰花、茭白”等蔬菜2600余吨,销售总额1120万元,特别是茭白很受上海市民的喜爱,今年德宏州决定将茭白种植面积扩大到2000亩,仅此一项就可以带动506户建档立卡户增收1500万元。

抓住蔬菜外销商机后,青浦区援滇干部不失时机地继续扩大“战果”,积极与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科学学院合作,从上海引进南美白对虾苗6万尾,从曲靖引进中华绒螯蟹蟹苗22000只在芒市开展特种水产养殖试验,试验示范取得新突破,效益初显。引进上海联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落户梁河,建设梁河县畜牧生态园;完成种猪场、生猪场、有机肥厂建设,预计带动1800户8000余人发展生猪养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00余户1000余人受益。

陇川县吕良村曼崩村民小组是个与缅甸一河之隔的贫困景颇村寨,全村52户村民中有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人口70人。援滇干部针对当地自然条件积极筹划入村道路硬化、探索产业带贫机制,对接当地大型蚕丝加工企业,利用上海青浦区扶贫资金建设连片桑蚕园480亩,建造标准养蚕棚97个,带动一方村民脱贫致富。如今,通往吕良村委会曼崩村民小组的水泥路被村民们亲切的称为“青浦路”。这是青浦区委区政府投资修建的,“青浦路”的修建也一举解决村民长期出行难的问题,也成为村民的脱贫致富路。

三年来,上海青浦投入帮扶资金发展蚕桑产业,采取资金变资产、资产变村集体经济、村民共利用等模式,建设蚕棚803个,小蚕共育基地13个,扶持桑园种植面积5911亩,28个行政村、320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

一个个援建项目落地,一张张百姓幸福账单,实现的是“发展共享”,铺展的是上海青浦援滇干部的帮扶情怀。

拓宽扶贫协作新领域

上海青浦与德宏扶贫协作以来,不断拓宽协作新领域,在教育合作、医疗合作、旅游合作和劳务协作等方面向深层次交流与协作发展。援滇帮扶三年来,上海青浦区共投入帮扶资金实施帮扶项目180个,项目受益人口32007人,带动1353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

心怀家国,不辱使命。青浦区三年倾情帮扶,让德宏山区贫困村寨相继走出贫困迈向富裕。两地人民正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强力推进对口支援项目建设,为打造全省沪滇扶贫协作样板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