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深度贫困村的“出山之路” ——松江助力勐腊县易武镇倮德村脱贫摘帽

    作者:上海松江     更新时间:2020/06/01 11:22:12  

“去一趟倮德村不容易”,这几乎是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当地扶贫干部的共识。从勐腊县城到倮德村,150多公里的路途上,三分之二是急弯陡坡的国道线,单程就要四五个小时,遇上雨季车子还得涉水。偏居深山,让倮德村成为勐腊县最后一个脱贫摘帽的深度贫困村。2019年5月,倮德村通过国家级精准扶贫验收,当年底,全村建档立卡户已全部稳定脱贫。变化正在这个昔日的深度贫困村里悄然发生着:茶叶扩了销路,村民多了生路,山里的生活也多了些期待感。村民们说,这些变化,要从松江区的对口帮扶说起。

两年投入千万元扶贫资金

勐腊多山路。从倮德村村委会到曼点河下寨,7公里的山路有着数不清的急弯,车辆缓行在砂石路上,一路带起尘土飞扬,就连道路两侧的茶园也少了些生机。

“再过些日子来,寨子外面的路就要修好了。”坐在自家新房宽敞的院子里,倮德村曼点河下寨村小组组长姜发新腼腆地笑开了:“等到这条路上的桥修好了,打算去买点炮仗放一放。”

姜发新口中的桥,是进寨子的必经之路,以前路就修在河上,一到雨季,河水涨上来,寨子就断了对外交通,这一断就是三两个月,甚至半年。相比于村民们对道路的期盼,如今曼点河下寨早已旧貌换新颜。崭新的民居拔地而起,水泥马路、路灯也通到家家户户门前,走上几分钟,还有新建的球场。

基础设施是脱贫之基。“2017年沪滇协作扶贫项目进来后,资金的投入主要向深度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易武镇副镇长许聪介绍。2018和2019年,松江区在倮德村投入扶贫资金,主要用于倮德村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服务建设,包括新建村内道路、猪圈,安装太阳能路灯,新建卫生公厕、球场、村内排水沟等,共惠及倮德村11个村小组365户1274人。

“你看现在路上和村民家门口多整洁,人居环境好了,大家都开始关心环境卫生了。”姜发新笑言,“从前说是宁愿洗床单也不愿洗脚。”如今在姜发新的新房门后,整齐摆放着几双进门更换的拖鞋,屋内瓷砖地板光洁如新。

茶叶精制所精准扶贫茶产业

“七村八寨连着那、连着那易武乡,青石板铺的路曲曲弯弯,千匹马驮万担茶,跋涉艰难,茶马古道从这里走向远方……”背靠六大茶山之一的易武,这是当地倮德村民都会哼上几句的山歌。然而,盛名之下的交通不便,却阻挡了当地村民的致富路。

以前每逢雨季,5个方向进村的道路都成了泥泞地。村民无法外出卖茶,却有不少茶商慕名而来,收购干毛茶出村再次出售。“因为交通不方便,外面人压价,村民手里的干毛茶卖不出好价钱,以前大概只能卖70元一公斤。”倮德村委会党总支书记徐顺林说,现在路修好了,村民手里的干毛茶售价翻了两倍,最高的能卖到200元一公斤。

基建提升后,如何在倮德村合理谋划产业布局,将“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精准扶贫,使“一片叶子富一方人”?在易武镇曼腊村委会,由松江区沪滇合作项目出资兴建,易武镇最大规模具备SC认证生产线,占地1200多平方米的茶叶精制所厂房已建设完成,下阶段计划对外出租,引入专业茶叶公司运营,形成一条从粗茶到成品茶的完整生产线。“茶叶精制所的覆盖范围包括倮德村在内的易武镇建档立卡户,也包括非卡户。精制所定期进村,向村民收购优质的茶叶原料,再进行加工。以此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带动茶农提高茶叶销量,打造品牌效应。”许聪说。

就业助学贫困村民多了出路

倮德村建档立卡户王映林一家4口人,家里有4亩茶地,卖鲜叶是全家的主要经济来源,年收入一万多元。在与记者交谈时,王映林脸上却多是骄傲的笑容,他说,自己的两个女儿,大女儿大学学医,现正备考医师资格证,小女儿正读高中,成绩优秀。贫困村走出了不少大学生。2017至2019年,倮德村共有13人考取大学本科;至2019年底,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无一建档立卡学生辍学。

“村里老一辈大多是文盲,从前进城,男女厕所都分不清。”念及过往辛酸,徐顺林如今更加自豪,村民贫困不贫志,即使学校路途遥远,村民们想方设法每天把孩子送到学校,“有些在路上要花两个小时。大家都想把孩子培养成才,不再只能待在山里。”

“我还享受到了补贴!”王映林说,大女儿上大学时,家里拿到了一笔1000元教育补助资金,“真是雪中送炭!”这笔补助正是来自松江区工商联向倮德村提供的8.6万元贫困助学资金。“我们按照三个阶梯,向贫困在读的义务教育阶段、非义务教育阶段、大学学生,按照500元、700元、1000元的等级进行一次性补助。”许聪说。

除了卖茶,王映林最近还有个新工作——村保洁员。“一方面在寨子里干点活,也不妨碍我做茶叶,每个月工资500元钱。”王映林对此十分满意。开发公益性岗位,推动贫困户就近就业的帮扶资金同样来自松江区,倮德村曼点河下寨村小组共有6户贫困户受益。

“精神上多了期待感。”谈及近几年村民最大的变化,徐顺林、姜发新和王映林等人的炯炯目光里,没有畏缩和迷茫,他们扎根脚下的热土,冲破贫困枷锁,抬头,也有一条坦阔出路摆在眼前。

记者手记

扶贫在于扶心

贫穷、落后,离开倮德村时,我们已记不清来时对她所怀有的这些“特殊设定”。热诚、开朗、质朴、自强……村民们热忱的笑容,坚定闪亮的眸光,模糊了这个村寨所有与“深度贫困”有关的印记。倮德村无疑是仍需发展的,但无疑也是富有的。当徐顺林握笔端正,写出隽秀工稳的字迹;当王映林骄傲说出“小女儿要比姐姐考上更好的大学”;当姜发新娓娓道来村子发生的巨大变化……一个个带着力量的治愈故事将精神富足撒播在这片土地。到倮德,是对扶贫干部的一场考验,同时也是对精神扶贫的深度检验。倮德村少数民族众多,生活或许各有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扶贫在于扶心,让贫困村民看见更广阔的天空,提振摆脱贫困的志气,这才是精准扶贫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