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心实干结真情真意
作者:解放日报 更新时间:2020/09/15 10:59:39
如今的果洛,整齐的牧民定居点,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学校翻新了,医院升级了,电灯与自来水不再是奢望,而是切切实实地走进了千家万户。
改变,始于十年前的那一天,当上海援青干部肩负着上海市委、市政府和上海人民的嘱托迈入果洛的那一刻,一颗种子在作物匮乏的高原上渐渐生根发芽。“这一程,就是要坚持住,用真心、汗水甚至是生命,为果洛的长治久安,为果洛百姓的幸福生活贡献力量。”
“听得比谁都认真”
从5.8%到11%,看似小小的一步,背后却是无数人的努力。
这是果洛州民族高级中学2016年与2019年本科录取率的对比。在果洛当地老教师的记忆里,曾经的果洛州民族高级中学“夏漏雨、冬灌风”,“一排土房子,几排泥凳子,还有一群土娃子”。
最头疼的,是师资力量的匮乏。语言不通常常让一些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再加上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落后的基础设施,许多老师对果洛往往“敬而远之”,即使是当地最好的高中——果洛州民族高级中学,也同样存在着大量人才缺口。
突破,从硬件设施开始。一次次的调研,让上海援青干部深深意识到当地学生、家长和老师对于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渴望,在市政府和上海市爱心组织的助力下,一座座现代化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曾经的土路消失了,硬化路面和塑胶操场守护着孩子们的双脚,路边还栽种了花草。孩子们穿上了崭新的校服,吃上了放心、健康的“营养餐”,家长们感慨,学校就是“草原上最美的建筑”。
有了好的教学条件,还要有好的授课老师。丁志伟是上海澄衷高级中学的高级教师,为了助力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他于去年来到果洛州民族高级中学任校长助理一职,教授数学。
通过调研,丁志伟发现果洛州民族高级中学存在“教考分离”的现象,“老师教的是一回事,但考卷试题又是另一回事”。同时,学校作息制度不尽合理,虽然可以住宿,但学生仍需要5点30分起床上课,一天下来,精神状况得不到保障,学习效率自然下降。
咬咬牙,丁志伟开始了自己的工作。规范化的考试制度建立了起来,无论是“双向细目表”还是“背靠背”出题,所有的考题必须源于日常教学,不得随意;作息时间调整了,第一节课晚40分钟进行,学生有了充足的睡眠,学得自然也快。在此过程中,丁志伟也沉下心,学习当地语言、利用课余时间重点辅导学生……一遍听不懂,那就两遍;两遍听不懂,那就三遍四遍甚至百遍。曾有个男孩觉得“老师教不会自己”,上课时经常趴着睡觉。丁志伟得知后,单独用了40分钟时间教会了他一个知识点,从此,男孩每节课都坐在了第一排,“听得比谁都认真”。
事实上,从幼儿园到高中、职校,上海援青干部对果洛州教育的帮扶覆盖了孩子们成长的全过程,上海也立志能够在当地留下一套科学规范的教学制度、一支“留得住、带不走、能工作”的教师队伍。上海援青干部还为果洛州带来了空中课堂,拉近上海与果洛的距离,不断夯实“输血”“造血”功能。十年来,上海共实施了54所中小学标准化、西宁果洛中学、职业技术学院等93个项目,并创新式地落地“异地办班”和“组团式教育”,全方面改善了果洛州的教育条件,也在全州范围内建立就业信息联络站,布设27个就业信息网点,帮助204名果洛藏族青年赴上海实现就业。
“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我们老百姓有福了”
在教育改善的同时,果洛州的医疗条件也在发生着变化。
2011年,玛沁县拉加镇中心医院只有8间小平房、5名医生、4张病床,当地牧民有时没有地方打吊瓶,就一手用杆子撑着吊瓶,一手拽住缰绳,边吊水边骑马回家。一到冬天,零下二十多度的天气让许多患者叫苦不迭,中心医院简陋的输液室全靠一个大火炉取暖,坐得远一点,就会冻得直哆嗦。一旦涉及复杂的疾病,医生往往只能凭借经验诊疗。
难受,是看着一条条本可拯救的生命渐行渐远。肺心病是高原常见病,严重时需要住院治疗,但受限于卫生条件,患者通常只能居家静养。有一次,中心医院接到通知,一名肺心病危重患者需要紧急抢救,当地医生骑了10公里摩托,又骑了4小时马,再从最崎岖的地方徒步进入患者家中,可仍然没能战胜时间。时间久了,患者也没了信心,“宁可躺在家中听天由命,也不愿跋山涉水前往中心医院”。
2014年,上海援建玛沁县拉加镇中心医院标准化改造建设项目正式启动。上海援青干部立下誓言,要让果洛州的老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现在的玛沁县拉加镇中心医院总面积达到了3247平方米,17间住院病房能同时容纳40位病人,整栋楼集门诊、住院部、手术室为一体,并配备了先进的医疗设备。上海专业医疗资源的支持、社保卡的普及和住院一站式结算制度,让中心医院重获信任,老百姓直说“有福了”。
玛沁县拉加镇中心医院只是十年来上海援青干部扶持当地医疗发展的一个缩影。为了改善当地的医疗卫生基础条件,上海援青干部实施了州人民医院、州妇幼保健院、州藏医院等82个项目,其中,白玉兰远程医疗信息系统与青海省、上海市34家三甲医院联通,不仅可以开展专业教学与培训,还可以及时获得医疗专家的指导,帮助解决诸多疑难杂症。上海援青干部还邀请相关力量进行包虫病筛查,近3年累计完成包虫病筛查28.63万人次,治疗包虫病等地方病11643人,手术救助治疗921例,药物治疗5361人,为群众减免费用1912万元。
除此之外,上海援青干部还开展了组团式帮扶,邀请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胸科医院、华山医院等专家共计608人次走进果洛,共义诊16622多人次,手术治疗396例,药物治疗2431人。每次义诊,当地百姓总会接踵而至,有的甚至驱车4小时前来看病。在义诊中,专家们也会借助“传帮带培”工作方式为全州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树立标杆,提升他们的医疗技术服务能力。
“现在的生活就是好!”
“楼房的条件真好,有水,有电,还有供暖,我们再也不用担心挨冻了!”
老百姓脸上的笑容,是上海援青干部帮扶工作最好的注脚,而让老百姓如此开心的,正是上海援青干部为他们建起的牧民定居点。由于当地百姓以牧民为主,长期以来,一顶牛毛帐篷便是一户人家,且不论风吹雨淋,单就狭小的空间来说,就已经给牧民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最难熬的,还是夏冬两季。夏季多雨,牛粪受潮,怎么点也点不着,土炉子便没法烧水;冬季严寒,买煤生火确实为牧民带来了温暖,可暖了前胸,后背冰凉,暖了后背,前胸又传来阵阵“抗议”。为了解决牧民定居问题,上海援青干部行动了起来。新建房屋630套、维修改造房屋1799套、建设综合牧民服务中心4500平方米……十年来,上海援青干部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然而,楼造好了,牧民们却不愿意住,这可让上海援青干部犯了难。细细一问才知道,原来牧民习惯了无拘无束的游牧生活,相比楼房的稳定,他们还是更喜欢逐水草而徙,住进楼房总感觉“不够自由”。但牧民心中也明白,游牧的生活太过艰苦,让下一代与自己受同样的苦,他们心中也不愿意。在了解了牧民的诉求后,上海援青干部立刻携手当地干部,先从基层入手迅速开展解说工作。当老百姓看到牧民定居点良好的设施、享受到定居点附近的医疗教育资源后,观念的改变水到渠成。
当然,周边的配套设施更新是必须的。十年来,上海累计援建了2132盏路灯、8954米围墙、2247所厕所、1.3万平方米党员文化活动室、3.5公里污水管网、13.26公里排水渠、1.6公里挡土坡、4.3公里防洪渠、12公里管网、1781口水井和60个锅炉房等基础设施。果洛百姓的出行更加方便,文体生活更加丰富,民族团结也因此得到增进。
“刚入住时,我们哪里知道电视机、热水器该怎么用,但在上海干部的指导下,我们慢慢学会了。我们的孙子会用无线网络上网了,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对他的成长会特别有帮助。”一位老奶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