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跑好脱贫攻坚历史性一棒

    作者:解放日报     更新时间:2020/12/24 10:28:16  

喀什地区莎车县地处新疆西南边陲、昆仑山北麓、帕米尔高原南缘,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上的明珠、连接中亚的要冲重镇。2010年起,上海对口援疆由阿克苏地区调整至喀什地区,承担对口支援喀什地区莎车、叶城、泽普和巴楚四个深度贫困县的任务。浦东新区对口的莎车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喀什地区占比居前。从东海之滨到叶尔羌河畔,两地人民携手并进的情谊奔流不息。

今年赴喀什的第十批浦东新区援疆干部人才共36位,其中有15名援疆干部、8名医生以及13名教师。奋力跑好脱贫攻坚历史性的一棒,时间紧,任务重,但上海援疆干部人才有动力、有信心。按照“任务目标化、目标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实效化”工作要求,以倒排进度方式,明确推进时间节点,细化项目进展,确保项目个个把关,推进环环紧扣,责任层层压实,实现“挂图作战”。在入疆后及7月至8月的两段疫情防控封闭式管理期间,大家均主动积极与当地部门开展工作对接,并与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沟通计划调整工作。封闭式管理结束后,大家第一时间深入一线,想方设法高效推进援疆项目,在莎车奔忙起来。

建设“甜蜜产业链” 抓住以产业促就业的“牛鼻子”

从莎车县城前往塔尕尔其镇的路上,浦东对口援建的莎车县扶贫产业园是必经之地。在当地,或许还有些人不太了解“产业扶贫园”,但一提起“上海大棚”,几乎无人不知。在莎车县老百姓心目中,“上海大棚”是一个神奇的地方,种植着许多优质瓜果蔬菜,还能免费领取种苗。更重要的是,它为农民提供各种支持,帮助大家脱贫致富。

以前,因种植技术、种苗培育等原因,当地农民辛苦劳作一年,收成却并不理想。为了把蔬菜种植业打造成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上海援疆前指莎车分指发挥自身优势,在当地建设集种苗培育、技术培训、科普教育、农产品加工、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扶贫产业园。通过各方共同努力,这座“农业技术高地”被成功创建为自治区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帮扶催生内生动力。近年来,浦东引导农技示范应用,扶持农业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和产业集群发展,在莎车县聚焦巴旦木产业发展,正形成集“巴旦木、蜂蜜、油菜、万寿菊和农业旅游”为一体的“甜蜜产业链”。

小蜂农业是上海闽龙实业有限公司在新疆设立的全资子公司,这家来自浦东的企业已在疆扎根十多年。距离大棚二期不远处的小蜂农业二期项目,从筹建到竣工用了不足4个月,重点打造藜麦系列深加工产品。此前,在上海科技人才的支援下,具有耐盐碱、耐旱、耐低温、耐贫瘠等特点的藜麦在喀什悄然生根发芽,其目标是在喀什地区加快藜麦选育与产业化。据了解,每公斤藜麦深加工后可以卖到80到90元,每亩净收入可达2200至4500元。藜麦籽粒全营养、高膳食纤维、低升糖指数的特性非常契合当下都市人群的健康生活理念,由此,小蜂农业开发出了藜麦能量棒、藜麦燕麦片、藜麦巴旦木果蔬谷物粉等深加工产品。小小藜麦能量棒的市场前景非常好,正成为撬动莎车县当地产业扶贫的“硬杠杠”,不仅有望成为当地的扶贫粮、致富粮,投产后预计还可带动500人就业。

今年,莎车分指还协调推进浦莎公司新增“大棚工厂”600座,提供就业岗位600个;同时协助怡乐畅购等企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升雄鹰纺织等当地企业的生产产能,力争提供就业岗位1000个。此外,怡果食品公司的巴旦木加工产业预计可带动每年1000吨巴旦木的销量,目前已进入试生产阶段,未来这些企业都将优先解决“挂牌督战村”贫困村民就业岗位,提高其稳定收入。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在脱贫攻坚战中,核心工作就是就业扶贫,以产业促就业是援疆干部扩大就业必抓的“牛鼻子”。阿依吐汗·吾普尔是莎车县恰热克镇巴扎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过去全家四口人仅靠种植几亩地维持生计。此前,她看到新疆雅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招工消息后,积极报名到厂里务工。在技术人员耐心指导和手把手传授下,她很快掌握了产品制造技术,现在每月工资有1500多元。

就业稳定才有收入保障。莎车分指还出台减少疫情影响的新政策,扶持“引就业、稳岗位”的当地企业,预计将惠及50余家企业,稳定5600个就业岗位,新增1200个就业岗位。为促进就业,援疆干部也正提高贫困户就业能力,开展相关技能培训。今年以来,援疆干部联合上海浦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现状,投入资金针对督战村前后3次开展贫困户农业种植技能培训。

除此之外,莎车分指以就地就近就业为主,努力协助莎车县创造、挖掘更多就业岗位。精准聚焦贫困人口,莎车分指经与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沟通,与县委县政府协商一致,在编制资金计划内安排“公益性岗位”项目,2811个岗位包括托幼所和残疾人托养中心护理员、城乡保洁员、园区后勤工人等,其中可解决贫困户1605人。

“携手奔小康”项目是今年援疆工作中继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抓手之一。作为项目负责人,4月23日刚刚解除隔离不久,李靖就和在塔尕尔其镇挂职的援疆干部曹琨、王涛去实地走访了。为了能更多掌握深度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和急需解决的困难,他们每天要行车3小时、步行3至4万步。在深度贫困村之一——塔尕尔其镇库吾其(21)村村民麦麦提明·热孜克家,他们了解到一家四口中,妻子、长子都患有重病,次子还在读书。全家人唯一的经济收入来自67岁的麦麦提明,而他也因年龄等原因,只能从事强度不高的劳动。

“扶贫路上,不能丢下一个贫困群众”,是庄严承诺,更是扶贫初心。援疆干部不仅为他申请到援助资金,还结合村里有其他村民丧失劳动力的情况,与莎车分指商议在村里设立一个公益性岗位,让麦麦提明从事定点服务工作。如此,他既不用走很远就能有一份收入,还能为其他村民服务,切实解决贫困户难题。

坚持“民生为本” 提升当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今年4月23日,上海援疆教师团队抵达喀什,为叶尔羌河畔的“小胡杨”增添新养分。由上海援疆资金支持建设的馕产业园和新实训楼,与莎车县高级技工学校仅一墙之隔。今年建成后,这里成了学校课堂教学的延伸,为学生培训和踏入社会搭建了过渡桥梁。在服装设计的实训课堂上,老师在讲授三节裙的划版,热依麦·吾拉木和热依马·阿布力克木看得入神,她们对这门技术充满了好奇。两人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更巧的是他们的母亲都是裁缝,在县城分别开着裁缝铺。眼下,她们希望通过学习设计出各自喜欢的衣服,对于未来,热依麦说想继续学好文化课,将来考大学,而热依马则希望和妈妈一样,开一间裁缝铺子。

“扶贫先扶智”,实施教育扶贫正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为此,上海援疆干部人才正推动当地教育迈上新台阶。本批次援疆教师覆盖了从小学到高中阶段全学段,全部担任各年级、各学科对应的学科组组长。在加强教研工作方面,以3位教研员建立县级教研中心,开展全县教学研究,带动全体援疆教师开展对应学科教学教研工作,协助莎车完善县教研工作制度,并梳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打造优质课堂。同时,上海还着力开展浦莎两地教学交流研讨,半年多以来,援疆教师已举办多场高质量专题讲座,组织教育教学工作现场交流研讨会、视频远程教育培训等。

多年来,上海始终坚持“民生为本”的工作方针,民生最能提升当地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医疗水平提升正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如今,上海援疆正持续推进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工作,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3月26日,在经历疫情隔离后,第十批援疆医生来到莎车县人民医院开展业务帮扶,他们分别在院部、影像科、心血管科、急诊ICU等部门挂职。这是大家走入科室首日,挂职心血管内科副主任罗俊还在熟悉自己的办公室,护士长就急急忙忙跑来,告知他来了一位已经胸痛6小时的50岁男性患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罗俊判断是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这是一种直接威胁生命的疾病,他随即为病人进行了手术,最终患者胸痛缓解,生命体征平稳。3月31日,一位64岁、因胸痛2小时而晕厥的病人被送入院,罗俊立即进行药物升压、植入临时起搏器、血管开通等手术操作,病人得以恢复正常,此次还创造了医院一个“首例”。短短一周,罗俊挽救了两名患者,该院心血管内科医护人员不无敬佩地说:“这里正是需要您这样有丰富经验的医生。”

据了解,在加强临床医疗方面,援疆医生已开展各类手术400余台,其中,高难度产科手术50余台,新技术及新业务10余项,实现多台当地首创、首例、首次手术;在强化医疗队伍建设方面,援疆医生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开展疑难病例讨论273余次,业务学习73次,规范临床诊疗行为等相关制度的实施。同时,定期开展医疗下乡义诊活动。截至目前,共开展“世界残疾日”义诊、相关村居和阿尔塔什水利枢纽等义诊等6次,服务当地患者逾千人次,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今年7月,新疆疫情形势一度严峻。上海先后派出卫健委医护人员和第三方医疗机构前往莎车,协助当地开展全员核酸检测。为确保医疗队第一时间开展工作,莎车分指配合当地卫健委,在莎车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紧急改建了两个楼面的专用检测实验室。此外,莎车分指还发动上海市实验医学研究院等单位向莎车县捐赠新冠病毒检测舱,并迅速投入使用。

此外,上海援疆医疗人才还在推动完善医疗体系建设上不遗余力。比如在“县乡村公共卫生医联体信息化平台”建设方面,正推动全县1家县级医院、31家乡镇卫生院、5个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和492个村级卫生室远程诊疗系统建设,推进实现县、乡、村级诊疗一体化,有效实现资源共享服务。

构建“大扶贫格局” 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决胜之年,扶贫力度当更进一步。4月8日,国务院扶贫办启动“社会力量助力挂牌督战村项目”,5月11日下发《社会力量助力挂牌督战村项目实施指引》。社会力量参与对口帮扶成为扶贫方式的重要补充,“大扶贫格局”正在形成。

乌达力克镇琼艾日克(24)村是浦东新区结对帮扶莎车县的贫困村之一。最近,村民的安居富民房里迎来了“新客人”——一笼笼兔子在此“安家落户”。兔子繁殖能力强、生长周期短,而且只需早晚喂一把草料,不影响村民白天下地干活或者外出打工,因此非常适合农户饲养。按保守估算,一只种兔一年可为农户带来约600元纯收入。大力发展家兔养殖业,不失为致富的好路子,也能建立脱贫的长效机制。由惠南镇上海南汇新投(教投)公司提供扶贫资金,莎车分指在村里建起养兔场,为村里的合作社提供技术培训、供种,并在笼具、药械、饲料、防疫等方面指导帮助村民。此外,援疆干部还联系企业到村子进行兔子的收购和加工,形成产业链闭环。经济效益惠及未脱贫的59户256人,并提供5个就业岗位,人均月工资1500元以上,人均年收入约1.8万元以上。

在依盖尔其镇,浦东新区工商联执委企业上海德汇集团有限公司帮助打造的“绿色长廊”项目,可直接带动葡萄长廊内种植葡萄245户家庭,每户可依靠种植葡萄增收500元,并带动全村范围贫困家庭就地就近创业就业。上海花木经济发展总公司、上海花木房地产开发经营公司两家企业全覆盖式助力各村开展产业建设;上海咏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捐款用于恰热克镇养鸽产业;上海浦东新区乐欣社工服务社投入资金,开展提高贫困村普通话水平项目,提高就业竞争力……在莎车分指充分发动、积极引导和持续组织下,浦东新区社会力量主动作为、主动结对,通过“1+1+X”模式(携手奔小康帮扶+消费扶贫+其他多种帮扶方式)各展所能,努力实现帮扶能级提升。

“人人皆可为,人人皆愿为”的消费扶贫新模式,也吸引着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在“携手奔小康”项目对督战村全覆盖帮扶基础上,莎车分指已实现“每个挂牌督战村至少有一至两家农业相关生产销售企业结对帮扶”的工作目标。不少农产品生产、深加工、销售相关企业在莎车分指的号召下,与挂牌督战村全覆盖结对签约,以收购农产品的方式,直接提高贫困户收入,助力消费扶贫。

莎车分指还制定了“2020年浦东援疆消费扶贫工作方案”,计划开展消费扶贫“十大任务”,包括消费扶贫启动仪式、“双线九进”、农产品展销会、扶贫农产品特色大礼包等重点工作,助推莎车县特色农产品深度融入浦东市场,助力提升“莎车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今年5月27日,由上海援疆前指主办的消费扶贫签约仪式在莎车县扶贫产业园举行,现场进行了上海消费扶贫农产品发车仪式,首批上海援疆消费扶贫大礼包发车实现2000万元销售额,让“双线九进”项目站上新台阶。

今年的疫情将直播和电商联系得愈加紧密。上海援疆干部敏锐地洞察了商机,协调推动丝路果香、小蜂农业等企业开展电商直播带货这一新型线上售卖活动。6月22日,莎车县委副书记、上海援疆莎车分指指挥长陈剑走进“新疆莎车爱心购”直播间,为莎车的巴旦木、骆驼刺蜜、新疆灰枣等农产品代言,短短两小时,吸引逾百万人次网友围观,销售额达592万。

出镜为莎车农产品代言的,不仅有援疆干部,还有当地年轻人。“我们首先介绍的是巴旦木,统一标准、统一包装,大家可以放心购买……”在莎车县消费扶贫(电商)服务中心的直播间里,古丽鲜·阿卜力米提正在给网友推荐巴旦木产品。这家上海援建的服务中心,今年年中刚建成,让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的古丽鲜·阿卜力米提找到了返乡创业的施展平台。

在莎车本地培养起来的“直播网红”团队中,“90后”的麦麦提·图尔荪无疑是其中佼佼者。在上海援建的莎车县电子商务旅游展厅内,他负责日常线下讲解、销售,以及线上直播带货和主播团队的打造。麦麦提·图尔荪笑称,自己的目标就是成为“莎车李佳琦”,推介家乡丰富优质的特产;他也没有忘记上海援疆莎车分指的帮助支持,与大家分享家乡的脱贫攻坚故事。目前,这支团队已经孵化了本地网红16名,其中12名返乡大学生,包括6位贫困户,实现平均月销售额24.7万元,不仅解决了就业,也推动了莎车县电商业高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