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车:立足“农”特色 叩开致富门

    作者:解放日报     更新时间:2021/12/24 10:59:16  

十年树木,枝繁叶茂。2011年,通过上海援疆力量牵线搭桥,上海建材集团联合民营资本在喀什地区投资兴建隆基水泥厂,推动南疆地区建材产业朝着高起点、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十年倏忽而过,作为上海援疆对口四县的首个产业援疆项目,隆基水泥厂不仅成为莎车县的纳税大户,还是当地人口口相传的工作好去处。

欣欣向荣的隆基水泥厂是上海产业援疆的一个缩影。莎车人民依靠勤劳双手不断改善生活,其背后亦有着上海援疆干部大开大合的改革魄力和穿针引线的精准功夫。“精准帮扶,产业为先。产业兴旺,才能真正助力莎车打造长期良性发展的自造血、自循环系统。”上海援疆前指莎车分指指挥长、莎车县委副书记陈剑表示,上海援疆项目在莎车县遍地开花,不断拓宽当地产业发展之路。在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的统一部署下,莎车分指还以项目为抓手,从产业振兴、智力支援、教育医疗等多方面不断发力,立体帮扶工作初见成效。

探索新模式 写好“农”文章

在塔尕尔其镇,莎车现代农业示范园是上海对口帮扶的标志性项目,集育苗、培训、观光、深加工和科研等功能于一体。一排排现代化的育苗中心大棚里,装配有最先进的通风、温控、湿控和浇灌系统。借助先进的组培技术,优质蔬菜及果木种苗源源不断从这里输出,被送到田间地头。

近年来,莎车现代农业示范园引进番茄、辣椒、黄瓜、草莓等新品种,推广无土栽培、立体栽培、水培等农业新技术。育苗中心为当地农户提供低价、优质的抗病种苗,上海农技人员手把手传授种植技术。园区内还设立莎车县农产品展示厅,集中展示莎车特色优质农产品;通过电商服务中心的互联网渠道,建立集收购、储运、品控、销售、配送、售后等多功能的现代化农产品流通体系。

在阿热勒乡,三林崩瓜、平棋葡萄、8424西瓜、南汇水蜜桃等上海优质水果品种跨越5000公里,扎根于此;大名鼎鼎的“浦东三黄鸡”也在莎车“安家落户”,打造出“枣园三黄鸡”“桃园三黄鸡”等特色品牌。浦东优质品牌农产品在莎车试种、试养成功,初步反响良好,为下一步全面进入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上海种源优势与当地生态优势联合结出硕果,有望解决莎车农产品品种不纯、优势不足、市场接受度不高、不耐运输等问题。”莎车县米夏镇党委副书记、援疆干部李少起说。

2020年,在莎车分指的积极推动下,浦东新区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属浦莎公司在阿热勒乡建设新型移动式智能温室200座,并在全县范围内租赁改造400座。莎车分指与浦莎公司共同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传授林果业和果蔬业植保及相关辅助手段。农户通过参与种植养殖技术培训,改变传统种植观念,基本掌握温室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截至目前,浦莎公司已在莎车县经营管理大棚800个,提供稳定就业岗位800个,直接带动约800个家庭增收致富。当地务工人员月平均工资1800元,享有公司办理的综合保险,在田头尝到了“甜头”,大棚成了“暖心棚”。

2021年,莎车分指安排实施日光温室大棚新品种引进项目,依托浦莎公司“大棚工厂”,为莎车群众心目中的“暖心”大棚开展技术升级、浦东特色农产品引进等工作。莎车分指与浦莎公司建立定期联络机制,每月召集公司在疆管理团队,共同对“大棚工厂”项目进行研究推进,最大化发挥“大棚工厂”在农业上的示范引领作用。

为有效拓展市场、稳定产品销路,莎车分指和浦莎公司协调多方资源,根据市场需求布局种植产业,探索订单式农业新模式。据悉,莎车县已与盒马鲜生、叮咚买菜等电商平台签约,樱桃番茄、大番茄、西甜瓜、西梅、葡萄、恐龙蛋(杏李)等优质农产品将与上海市民见面。明年,浦莎公司还将积极投入莎车县“戈壁产业园”建设,助力拥有2000多个大棚的产业园打造“番茄小镇”,运用现代化农业技术实现“向戈壁滩要产业”的愿景。

延伸产业链 念活“农”字经

围绕“农”字书写新篇章,并非一蹴而就。作为新疆农业大县,莎车县的农产品虽然种类丰富,但受时间和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新鲜农产品的发展空间一直受限。如何解决深加工缺乏、产品附加值低等长期限制当地产业发展的问题?近年来,沪喀两地携手充分挖掘优势资源,努力补齐短板,提升产业能级,织密农业产业这张大网。

莎车县盛产巴旦木,其市场销售价格昂贵,是许多网红产品的原材料。2019年,上海闽龙实业有限公司下属小蜂农业一期工厂在莎车投产,引进国际先进的榨油技术,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坚果油深加工产业链”。凭借精准定位,小蜂农业生产的巴旦木油等产品迅速叩开上海消费市场的大门,打响莎车县优质农产品的品牌。

2020年,莎车分指趁热打铁,帮助小蜂农业扩大生产规模,不到半年就完成了工厂选址、产业功能定位、设备设施研发定制、产品研发、团队组建培训、设备调试、产品试机生产等工作。南疆首个藜麦深加工工厂建成投产,形成冻干鲜果、坚果加工等多条深加工产业链。小蜂农业推出驼奶馕、芝麻馕、梅干菜巴旦木等各类新品,部分产品迅速成为爆款。

今年,占地面积7200平方米的小蜂三期将入驻莎车县巴旦木产业园,目前生产设备已进场安装调试。三期重点围绕馕、核桃油、巴旦木油等传统产品以及休闲零食进行研发生产,带动莎车县乃至喀什地区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9条精深加工生产线为1000余人提供就近就业岗位,培养一批企业生产、管理方面的带头人。此外,企业通过包收帮扶的形式,带动种植农户近2万人增加经济收入。”莎车县塔尕尔其镇副书记、援疆干部曹琨认为,小蜂农业持续提升当地产业能级,有效促进了乡村振兴。

如今,巴旦木产业在莎车县遍地开花,坚果成了“致富果”。在面积约69平方公里的阿热勒乡,林果业总面积接近3.6万亩,其中巴旦木种植面积占比达76%。阿热勒乡13村的玛伊努尔家门外,悬挂着一块“美丽庭院”的小木牌,每到巴旦木花开时,她家院内总能迎来不少游客,给她增加了不少收入。在援疆干部的帮助下,这里的村民实现了从原来的“唯一”收入,到如今的“多元化”收入。

今年,莎车分指以阿热勒乡作为乡村振兴示范乡镇,重点打造巴旦木特色小镇。浦东建筑规划设计公司受邀专题编制乡村振兴规划,制定3年行动计划方案。铺开阿热勒乡的“乡村振兴空间布局图”,“一轴串两环”的多元发展布局更显清晰。据陈剑介绍,阿热勒乡将以区域内的县道主路为“轴”,分南、北两侧两个“环”为发展主阵地——“南环”以浦莎大棚工厂农业项目、巴旦木产业园项目及游客服务中心等一二三产业为主;“北环”则以“一村一品”示范项目为主。

根据规划方案,阿热勒乡巴旦木产业园将形成巴旦木采收、粗加工、深加工、产品研发、销售一体的全产业链条,通过上海——莎车物流渠道进入上海市场。预计该产业园运营后,年收益可达1亿元,并带动产业就业岗位2000余个,实现农民年收入2.5万元以上。以巴旦木特色小镇建设为契机,阿热勒乡正加快推进体验场馆开设、农家乐改造和网红打卡点布设等工作,打造全新乡村旅游点。

除阿热勒乡外,莎车现代农业示范园也引入上海郊县经典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思路,结合园林化整体设计与新疆特色果林观赏,打造拥有“自然、生产、休闲、购物、科普”功能的产业聚合体,初尝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甜头。在示范园中,游客可以观摩从育苗中心到农产品加工的生产流程,也能体验采摘和民族特色餐饮服务。

沪喀还将携手建设依盖尔其镇“稻香小镇”、伊什库力乡木瓜交易市场、英吾斯塘乡农民实用技能培训基地、乌达力克产品销售配送中心、乌达力克镇育苗温室大棚建设等乡村振兴项目。“下一步,在项目落实上,上海援疆将朝着实现生态、农业、消费及就业等多位一体的精深化产业发展方向迈进,通过示范乡镇、示范乡村,最终促进当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陈剑说。

智力援疆育人才 立体帮扶见成效

着力打造南疆一流职业院校

在莎车县城西南部,建设中的莎车县第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已初具规模,一道融合人文与自然的城市风景线正逐渐成型。该校去年年底确定选址,规划用地面积约为889亩,建成后拟设置机械、电气、计算机、医学、土木、汽车等专业,着力打造“类型教育、理工特色、产教融合、校地共长”的南疆一流职业院校。

“莎车县教育呈现总体体量大、学校分布广、学生数量多等特点,尤其是基础教育学生数量众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相对缺乏。”据莎车县教育局副局长、援疆干部张权介绍,当地对于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十分强烈,迫切需要新建职业院校,加快构建现代化职业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的鼎力支持和当地政府的积极配合下,莎车县第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项目克服重重困难,陆续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规划和选址工作。

2021年3月,莎车分指工程项目工作专班成立,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同步成立“莎二职工作专班”,协调相关建设单位,研究推进项目建设。5月,项目开工,近千名党政干部、技术人员、建筑工人夜以继日持续作战,抢人员、抢时间、抢技术施工周期,保证项目顺利进展。10月18日,项目一期工程实现结构封顶,预计明年投入试运行。“即便在上海,如此大体量的项目从前期规划到土地批复,再到项目落地开始施工,一般需要1年左右。但莎车县第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工期缩短近半。”张权表示,学校试运行期间将开放当地急需的医学和汽车专业招生,同时接受教育部验收评估,预计2023年正式对外招生,计划招生人数可覆盖当地职业教育的缺额。

远程培训助力师资水平提升

第八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把智力援疆作为援疆工作的重点。上海教育援疆始终把助力当地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帮扶内容之一。

张权抵达莎车后,调研了当地500多所学校,总结莎车教育发展优势,也发现了瓶颈——在师生互动中,当地教师的教学效果较佳,但仍存在教学理念和策略的短板,亟须拓展和引导。如何加强本地骨干教师的培训,帮助当地培养留得住、用得好的教师队伍和管理人才?围绕这个问题,原计划进班级顶岗上课的援疆教师转了岗,改任莎车县兼职教研员,专注做好全学段教育教研的示范研究。

同时,莎车分指持续加强两地教学交流研讨,近70名上海教育专家通过视频远程教育培训,为当地教师传经送宝。今年6月,“莎车县教育教学名师基地”挂牌成立,启动历史、体育等4个名师工作室。专家的引领和名师工作室的成立,使莎车县的教师队伍更加有生机和活力,为更好更快提高莎车县的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近两年来,通过“全员教研员制”“中高考精品高端讲座”“前后方线上连线督学”“种子培养计划”“国语听说读写”等一系列帮扶项目,莎车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整体教育水平已跃升到喀什地区头部地位。2021年,莎车县学生中考、高考成绩总平均分在全喀什名列前茅,县内初班、内高班录取人数占全喀什地区总录取人数的五分之一。

建立“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上海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把培养当地医疗人才作为提升医疗机构整体诊疗水平的抓手之一。莎车县卫健委副主任、援疆干部宋李冬表示,根据受援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可持续的学科发展规划,持续发挥传帮带作用,建立、完善“师带徒”人才培养模式是关键。

截至今年11月,莎车县卫生援疆队伍累计开展讲座126次,带教1412人次,助力当地建立起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莎车县13名援疆医疗专家共签约带教23名“徒弟”,开展理论知识和临床技术带教工作,不少新技术、新项目在莎车县人民医院完成了“首秀”。首例左心耳封堵术的成功,使莎车县人民医院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首家掌握该技术的县级医院,极大提升了医院在该领域中的地位。

近日,上海市浦东新区柔性援疆医疗专家团到莎车县开展专家工作室挂牌和医疗援助培训指导工作。在培训课上,专家们依托乡、村等医疗需求,细致培训讲解诊疗业务,并对基层医疗体系完善和“三降一提高”实施进行指导。目前,莎车分指已经集中安排3批共40名专家,精准帮扶当地临床专业科室,解决专业技术难题。今年,莎车县还选派了10名医疗专业技术骨干赴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进修学习5个月;安排40名专业技术人员赴浦东进行为期10天的短期培训。沪喀携手不断提升莎车县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为逐步打造喀什南部区域医学高地奠定了坚实基础,造福莎车县百万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