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馕问路促就业 瓜果变装成网红

    作者:新民晚报     更新时间:2022/01/05 10:21:57  

巴旦木仁涂上巧克力外层,小圆馕裹进枣泥玫瑰,梅干菜拌入核桃仁……这些创意美食的背后,是新疆喀什优质农产品和上海优势科技资源牵手。打通产业堵点、挖掘消费潜力,面向“十四五”,上海援疆消费帮扶工作正由“短期帮扶”转向“长期助跑”,全面助力乡村振兴。1月至11月,上海援疆累计销售、帮助销售新疆喀什地区农副产品9.03亿元,预计全年销售额有望破10亿元。

南北货变休闲零食

作为享誉全国的“瓜果之乡”,喀什地区盛产大枣、核桃、巴旦木、石榴、香瓜等特色农产品,品质优良,产量居全疆前列。但对于年轻消费者来说,传统南北货少了点新鲜感,消费引力不足。

如何满足当代主流消费群体对健康食品、创新食品的需求?上海第十批援疆干部、喀什地区商务局副局长钱文杰是消费帮扶专班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依托上海的优势科技资源,通过产学研合作,上海援疆不断指导当地农产品企业从传统南北货生产,转向大众休闲零食的深加工。从藤椒梅干菜核桃仁、巧克力巴旦木仁、巴旦木红枣豆浆粉到各种冻干水果,如今,喀什地区有了多款热销全国的“网红”商品。

三年前,上海闽龙实业在喀什莎车县投资设立新疆小峰农业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小蜂食品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开展巴旦木、核桃等干果深加工项目,企业名称的变化也代表着援疆企业从农产品单一收购逐步向创新研发精深加工、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产业布局发展。研发团队针对年轻人的喜好和口味,严选莎车当地新鲜干果,研发出藤椒梅干菜核桃仁、巴旦木牛轧糖等休闲食品。其中藤椒梅干菜核桃仁在锁住坚果自然鲜香的同时,以藤椒带来鲜辣椒麻的口感,梅干菜则是苏浙沪居民喜爱的传统食材,碰撞出全新味蕾体验,备受消费者喜爱。

针对喀什盛产瓜果,但鲜果运输流通成本高、损耗大,闽龙实业又引进了国外先进冻干生产线,让上海消费者一年四季都能品尝到新疆水果风味。通过李佳琦等头部主播的直播带货,吃水果冻干等休闲食品变成了一种时尚,闽龙实业曾创下单场直播销售冻干单品11万份、超百万元销售额的好成绩。

小馕饼撬动大产业

在新疆,流传着一句古话,“可以三日无肉,不能一日无馕”,馕是新疆各族人民的传统主食。能否将这种传统美食引入到上海市场?从今年7月开始,上海援疆“投馕问路”,小小的馕饼不仅让上海市民领略到“丝路”风情,也为当地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为了更好地研发出适合内陆地区人民口感的馕产品,上海援疆在认真分析市场环境及不同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引入盒马团队参与馕产品研发,将传统打馕技术与烘焙工艺有机结合。

“研发团队多次深入当地,调整馕的原料配方,还把尺寸从直径30cm改成20cm以下,做成可‘一人食’的小圆馕。”钱文杰说,传统馕是用白面撒上芝麻烤制而成,而“改良”馕产品根据不同口味,在原料中加入不同比例的牛奶、鸡蛋等,依托新疆特色的蔬菜、羊肉、林果资源,形成皮牙子、枣泥玫瑰、羊肉等系列产品。

“研发团队手把手教导当地的馕坑工人,从工位排布、面团醒发、到烘烤程度,进行了全程辅导。这里还有个小故事,盒马CEO侯毅来考察以后,建议把上海人喜欢的梅干菜包进新疆馕,运来了很多梅干菜做研发。多出来的原料被小蜂农业发现了,尝试搭配了核桃仁,一下子就成了‘网红’。”

如今,当地生产的馕饼通过冷链运输,已经进入上海各大高校食堂和教育超市推广销售,明年年初就将进入盒马在上海、北京的门店,小小馕饼有望撬动当地大产业。

长三角拓展多渠道

2020年以来,上海援疆前指、驻疆办成立的消费帮扶专班,以“援疆前指、驻疆办+四个分指+一批重点企业”的“1+4+1”模式推进消费帮扶工作,已经形成了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运营的产供销联合体,提升了喀什地区农产品加工品质,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

“借助上海‘五五购物节’、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要平台,明年我们将进一步打响喀什好物品牌,融入主流消费渠道,同时加强和上海科研力量的合作,为当地引入更多创新力量。”钱文杰表示,上海援疆将在上海和长三角其他地区建设对口地区农产品展示展销平台、销售专柜,持续推动消费帮扶企业在上海设立专卖店、超市专柜等,推动四县农产品进商超、社区、高校、机关、餐饮和企业楼宇,形成稳定的线下销售网络。同时,用好上海电商企业发展优势,协助对口地区建设电商加工车间、定制果园、供沪基地等。在品牌建设上,协助四县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和保护,打造地域品牌、区域品牌,促进沪喀消费帮扶工作高质量发展。

此外,上海有关方面全力指导喀什对口四县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布局,建立喀什产品销售大平台,并完善供应链体系建设助推产业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