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南县积极探索沪滇协作新模式,教育医疗组团式帮扶初显成效
作者:沪滇协作 更新时间:2022/06/09 18:04:55
“以‘千金市马骨’导入,从对幽州台的来历讲解,联系到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讲述了唐代诗人陈子昂的诗歌《登幽州台歌》,循循善诱,学生们兴致勃勃。一堂课下来,不仅‘温故’,而且‘知新’。很棒!”听完杨柳井中学海晓萍的讲课后,来自上海市彭浦中学的杨晓波老师点评道。
近日,在援滇教师马鸿翔的精心组织策划下,来自静安区的4位教师先后来到广南县第一中学、杨柳井中学开展教研交流活动。“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是实践,“研”是思考,两者相辅相成,教与研结合方能促进教师的成长。课堂上,两地教师们各抒己见,对广南的教学现状,教改进程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取长补短,不仅增长业务能力,更加深沪滇两地老师间的情谊。
近年来,静安、广南两地依托沪滇协作平台,积极探索组团式帮扶发展新模式,在当地最急需的教育、卫生领域竭尽所能,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一、因地制宜,“授人以渔”,增强“造血”功能
根据广南学校、医院的不同环境和条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分门别类开展教学、医疗工作,通过“传帮带”,切实提高当地综合业务水平和能力。
针对年轻教师在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设计等方面把握能力有限的问题,来自静安区彭浦中学、闸北八中的马老师、杨老师主动参与带教工作,时常穿梭在课堂间,每听一节课后都和年轻教师交流沟通,点评优点和不足。还多次以身作则上示范课,毫无保留地教授传递教育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使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少走弯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师徒的共同努力下,广南县一中的农桂菊老师在全县教学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在文山州教学比赛中获得二等奖。
2020年底,上海市儿童医院的第九批援滇医疗队来到广南县人民医院开展工作,5名队员们大多有着丰富的小儿急救经验,堪称微型“急救队”。在开展日常工作外,医疗队重点帮助广南县人民医院儿科亚专业建设,加强消化、重症医学专科能力。在黄建权医生的指导、协助下,广南县人民医院建立了药事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抗菌药物管理小组、处方点评小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小组、精麻药品管理小组、药品质量管理小组,成功通过云南省县级公立三级医院审核工作。
正是这支专业的微型“急救队”,在返沪途中,还抢救了一名突发疾病的15岁男孩,被传为沪滇深厚情谊的一段佳话。
二、发挥团队力量,形成帮扶合力
针对广南教育、卫生领域存在资源分散的状况,通过组团式帮扶,充分发挥集体智慧、集体力量,加强交流沟通,形成帮扶合力。
来自静安区南京西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治医师廖宁,2019年就参加过援滇支医工作,2021年8月他再一次来到云南,在广南县黑支果乡卫生院驻点,担任援广南医疗队长。廖医生经验丰富,熟悉本地情况,刚一落脚就建立了微信工作群,群里有援助队的队员、静安的医生、广南的医生,如果在临床上碰到些疑难杂症,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求助咨询。每逢乡镇赶街日,他和队友们都会为当地群众开展义诊。
广南县黑支果乡卫生院院长谢相勇表示,援助队每个月至少组织两次以上的培训,手把手指导当地医务人员实际操作、书写和系统应用等技能。
广南和砚山的几位上海老师最近相当忙碌,结束了广南的行程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往麻栗坡和文山,在那里他们将和静安援滇的另外几位老师汇合,组成援滇支教团继续教研交流活动。
三、“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人才培育
以人为本。在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的同时,把广南本地优秀教师、医生送到上海去进修学习,不断提升先进理念和业务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
“走出去”。2021年,利用沪滇协作平台,发动社会力量,探索开展乡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先后组织乡镇卫生院的医务管理人员8名、专业技术人员8名赴静安区开展培训,收到较好成效。
底圩乡卫生院医生蒙义道表示,“很开心能够有这样一个学习机会,通过3个月的中医康复培训,我逐步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能,我想把我们学到的东西带回广南,助力我们卫生院发展。”
2021年9月,来自广南县第一幼儿园、民族小学、珠琳镇初级中学的9位老师来到静安区参加骨干教师跟岗培训,覆盖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阶段。
“请进来”。2021年,联合静安区教育学会,邀请一批上海中小学优秀教育工作者利用暑假来广南县开展教师素质提升培训,内容包括教育管理、语文、数学、英语等,采用专题报告、课堂展示等形式分享上海经验,来自广南2018年至2020年招聘的小学非师范专业教师近650余人参加培训。
接下来,来自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上海市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上海市静安区市北医院的医务人员将来广南开展“组团式”帮扶。武田乡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将继续开展,下半年广南县的医务人员将赴上海接受新一轮的学习培训......
静安、广南两地将继续积极探索组团式帮扶新模式、新做法,更好地助力社会事业发展,更好地为当地人民群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