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共赢 续写沪滇对口帮扶新篇章

    作者:解放日报     更新时间:2022/12/14 18:24:4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新时代十年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之一。

自1996年中央确定上海对口帮扶云南以来,沪滇两地携手并肩,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圆满完成了中央交付的光荣使命。2021年,根据中央统一部署,两地紧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任务,实现“十四五”沪滇协作工作良好开局。今年以来,按照中央“三农”工作把工作对象转向所有农民、把工作任务转向推进乡村“五大振兴”、把工作举措转向促进发展等要求,上海进一步增强援滇力量,新选派援滇干部85人,“组团式”帮扶医生50人、教师141人,目前在一线的援滇干部人才共有700多人。一批批援滇干部人才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勇于担当、展现作为,与云南当地干部群众一道,接续推动巩固脱贫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开新局、共同富裕迈新步。

上海和云南开展东西部协作,既是国家战略的要求,也符合两地发展的内在需求。今年7月30日,上海云南对口协作第二十五次联席会议在沪召开,会上签订《上海市人民政府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开放协同支持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框架协议》。立足新发展阶段,沪滇两地将着眼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在践行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中加强战略协同,继续坚持把东西部协作作为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推动两地合作续写新篇章,实现“山海共赢”。

探索打造“四个+”模式 铺就产业发展富裕之路

东西部协作是我国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制度创举和重大战略。其中,产业发展是当地群众增收的关键,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沪滇协作始终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关键路径,坚持优势互补,强化产业协作,推动产销对接,延伸骨干产业链,多措并举构建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沪滇产业协作新格局,铺就云南产业发展“富裕之路”。

数据显示,在产业协作方面,依托沪滇协作机制,上海今年已向云南引导落地投产项目241个,到位投资77.72亿元。通过指导落地企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共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20086人,其中脱贫劳动力3334人。

具体而言,沪滇两地正积极探索“上海企业+云南资源”“上海研发+云南制造”“上海市场+云南产品”“上海总部+云南基地”等产业协作新模式。“四个+”模式强调沪滇协作要更好服务新发展格局,助力云南乡村振兴。为此,沪滇两地也正健全机制,统筹推进,由点及面,促进产业协作进入快车道。

“上海企业+云南资源”侧重绩效增长,重点加强新能源、文旅康养等领域合作。目前,上海电气风电集团已与云南玉溪市签订战略协议,年内追加投资5700万元升级改造原有项目,建成大容量智能化的风机制造基地,在新能源领域共同推动产业发展;中国太保则在大理建设高品质旅居康养的太保家园·大理国际乐养社区,以打造全国“文化+康养+旅居”新地标。

“上海研发+云南制造”,则注重支持上海各类技术人才与云南开展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促进市场主体协作研发,提升当地制造能级。去年6月23日,投资超15亿元的云南白药上海国际中心奠基,其运营规模超100亿元。未来上海国际中心将成为云南白药联通国内国际市场的根据地,同时也将成为云南白药的重要创新策源地,充分发挥“上海研发+云南制造”的双重优势,树立起沪滇产业合作新样板。而上海医药则向云南白药定增,云南白药正式成为上海医药的战略投资者,合作金额超百亿元,双方签订战略协议计划共同打造中药非处方药及大健康平台等重磅产品。在新发展阶段,沪滇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双向赋能。

上海作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大市场、大平台、大流通是重要优势资源,为此,上海正以合作建设消费中心城市为抓手,加强与昆明作为西南区域重要消费城市的联动联建,深入推进“上海市场+云南产品”新模式探索,塑造更多云南品牌。其中,上海蔬菜集团积极落实消费帮扶主体责任,加强市级平台建设运营,不断擦亮“百县百品”金字招牌,综合用好“五五购物节”等平台,持续做好云南帮扶产品销售。

此外,上海也正积极发挥国资国企主力军作用以及总部经济强劲的优势,与云南一同深化园区合作共建,布局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前进阵地,实现“上海总部+云南基地”的融合发展。

目前,沪滇两地正持续优化“1+16+N”园区共建体系,共建产业园区80个,其中农业产业园40个,引导入驻园区企业256个,到位投资27.5亿元,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14888人,其中脱贫劳动力2133人。其中,以临港昆明科技城为龙头的示范园区建设取得突破,两地合资成立云南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重点打造数字工业示范、工业创新策源、双碳工业实践的三大“高地”,该科技城预计2024年一季度竣工交付,其将成为“沪滇携手、东西协作”的重要成果之一。光明食品集团、上药集团在云南建设高品质、规模化花卉园区和基地,积极打造云南铁皮石斛最大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大理州林麝养殖产业。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各类在滇企业资产总额累计超过千亿元,行业分布涉及货币金融、房地产业、批发业、农副食品和住宿等16个行业。

联动产品渠道市场“三端”发力 做好消费帮扶民心工程

消费帮扶工作,一头连着对口地区优质农产品,一头连着东部地区广阔市场空间,既能鼓起农户“钱袋子”,还能丰富市民“菜篮子”“果盘子”。做好消费帮扶工作,就是做好一项“双赢”的民心工程。

大理州巍山县庙街镇香水柠檬种植基地

上海积极发挥“前方一群人,后方一座城”的资源优势,主动探索“上海市场+云南产品”的优势组合,实现消费帮扶能级新跨越。具体而言,聚焦产品、渠道、市场“三端”发力,不断做强产业链、做宽流通链、做深消费链,扎实推进沪滇消费帮扶,实现优势整合,成为云南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架起当地百姓的“共富桥”。

在产品端,沪滇两地正做好“三个抓”。一是抓扶持当地龙头企业。在帮扶资金中,安排不少于60%用于发展高原特色种养殖业,培育楚雄咪依噜、保山比顿咖啡、西双版纳滇云蜜语等一批直接受益于帮扶项目的企业发展壮大;二是抓引入东部优强企业,比如上海蔬菜集团在云南建立17个农产品产销对接基地,指导基地种植上海市场需要、有价格优势的农产品;三是抓引入有竞争力的新品。在援滇干部牵线搭桥下,松江稻米、青浦茭白、崇明清水蟹等上海地理标志产品引入云南试种(养)成功,其中在大理巍山因地制宜引入的台湾无籽香水柠檬产业,造就了“酸酸巍小檬,甜甜好日子”的老百姓致富佳话。

在渠道端,上海坚持“三并重”,即线下与线上、日常与展会、零售与大宗并重。经过前方与后方的共同发力,在线上,与拼多多、叮咚买菜、盒马鲜生等平台合作打造云品出滇专区,并开发“云品入沪”小程序。在线下,积极对接上海全市的消费帮扶直营店、生活馆和专柜,推动消费帮扶产品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商超、进平台、进学校等。

在市场端,上海着力加强对云南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的有效利用,比如德宏种植的青浦茭白面积已达2500余亩,一年四季可供应上海市场,带动近600户群众增收2000万元以上。此外,上海正在云南打好科技牌,上海企业拼多多与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的联合实验室落地普洱澜沧县,建立林下三七农业物联网和溯源体系。

做好消费帮扶民心工程,更在于“后方一座城”的全力支持与前后方的联动。今年初,上海市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上海市商务委整体谋划,结合消费帮扶和“五五购物节”两个品牌各自优势,找准结合点、发力点,探索尝试将消费帮扶主题活动纳入上海市“五五购物节”总体安排。

作为第三届上海“五五购物节”的十二项主推活动之一,消费帮扶主题活动加强了云南优质农产品生产端与上海大市场、大平台、大流通的全面对接,围绕“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季季有热潮”,优化供给、拓展渠道,强化激励,市民消费热情充分激发、消费潜力有效释放,实现全年采购、销售云南消费帮扶产品超60亿元,掀起了一轮消费帮扶新热潮。

与此同时,上海的前后方力量正共同持续深化“百县百品”行动,加强产销对接,助力“云品入沪”“云品出滇”,目前已帮助云南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消费者喜爱的网红产品21个,包括诺邓火腿、保山小粒咖啡、孟连牛油果、云南鲜切花等。目前,随着“百县百品”直营店在闵行区、金山区、松江区、青浦区揭牌,全市19个直营店、21个生活馆、155个专店专柜及电商平台渠道的功能作用进一步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即将推出首家“百县百品”体验厅,尝试沉浸式、互动式体验,进一步擦亮“百县百品”金字招牌,拓展线下阵地网络。

此外,上海大型批发市场及相关保供主体正加强与云南基地对接,加大采购云南果蔬、粮油、肉蛋等农副产品,建立供沪农副产品外延基地32个,已全面覆盖云南16个州市

聚焦培育“五类”人才 延伸劳务协作到人才协作

以往,气候不适、人头不熟、语言不通、技能不匹配、饮食不习惯等因素,一度造成了云南劳动力用工稳定性差、流失率高、人岗匹配度低的状况。为此,沪滇协作在就业方面,正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队伍,通过聚焦“打造专业人才、培育特技人才、培养适配人才、发现技术领军人才、培训农村电商人才”等“五类人才”培育,促进沪滇劳务协作再上新台阶,逐步迈入“人才”协作新阶段。

在打造“专业人才”方面,以沪滇“职教联盟”为平台,发挥上海职业教育辐射作用,为云南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同时,通过校际合作和校企合作,打通职业教育、实习锻炼、上岗就业通道,开展“订单式”培训。此前,同济大学在昆明举办中德同济职业学校,推进昆明与同济大学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外合作办学等领域深度合作,通过在对口帮扶县开办集“校区、园区、社区”三区合一的高等级职业培训学校,助推云南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在培育“特技人才”方面,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加大就业帮扶工作力度,创新打造沪滇劳务协作品牌,帮助对口地区群众实现高质量就业。春秋航空连续在红河州招聘空乘人员,就业的空乘人员月收入可达1万多元。此外,上海市消防局面向云南脱贫地区专项招聘专职消防员,打造“技能培训+入职就业”新模式。

深化两地劳务协作,异地就业是补充,就地就近就业才是关键,为此沪滇协作正着力培养当地的“适配人才”。通过引导东部沿海地区相关产业转移落户云南,并在云南开展有针对性的产业配套,特别是引入劳动密集型产业,助力提升当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水平。目前,闻泰科技昆明智能制造产业园已正式投产,产品包括手机、平板等智能终端,该产业园一期年产能2000万台、二期年产能3000万台,预计带动当地就业达4000余人。同时,当地的古老技艺也正开出“新花”。近年来,彝绣传统技艺正从小山村走向更广阔舞台,逐渐成为彩云之南的文化新名片,其中楚雄彝绣产业年产值也从2013年的0.3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亿元。彝绣之所以从“指尖艺术”转化为“指尖经济”,背后正是沪滇文化帮扶新模式的助力,随着一个个彝绣合作社建起来,绣娘们“唱着歌,绣着花,背着孩子养活家”,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

沪滇协作正通过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引领带动作用,发现“技术领军人才”,并做好选手集训、高技能人才培训等工作。比如上海市环境学校积极发挥在环境工程类、机电工程类等领域的专长,以及作为世界技能大赛“水处理技术”“机电一体化”项目“双基地”优势,通过师资来访交流、线上沟通等方式,不断提升云南合作学校在专业发展、课程设置、世赛教练和选手培养等方面的水平。

为助力乡村振兴,沪滇协作正积极培训“农村电商人才”,拓宽特色农产品的线上销售渠道。闵行与保山人社部门此前曾共同组织实施青年(大学生)职业训练营闵行—保山手拉手职业训练项目,保山学院、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保山技师学院的学生及保山比顿咖啡企业职工共计300余人参训,其以电商直播培训为主题,旨在让参训学员掌握电商直播基本知识和实操技能。

近年来,沪滇协作正在云南奏响乡村振兴“人才曲”。以“培养一个、带动一批、促进一方”为工作目标,沪滇两地积极选派优秀干部进行双向挂职锻炼、对口交流培养,增长云南当地干部和挂职干部的管理能力、先进理念,更好为云南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