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 提质增效 助推南疆高质量发展
作者:解放日报 更新时间:2024/01/03 20:08:18
昆仑巍巍,叶水泱泱,申情无限,大爱兴疆。上海市第十一批援疆干部人才4月21日入疆以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创新驱动,精细管理,持续擦亮“上海援疆”金字招牌,全力助推南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制度创新 精细管理
确保援疆项目清清爽爽
“交支票不交责任”,上海援疆干部人才始终牢记市领导的殷殷嘱托。他们来自各个行业,有的以前从未做过项目管理,开展援疆工作该如何控风险、保质量、促进度?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简称“上海援疆前指”)在深入四县多次调研后,放大“制度+科技”的监管作用,确保“账目清清楚楚、项目清清爽爽、干部清清白白”。
编印《上海援疆项目资金管理风险识别与防控指南》。援疆干部人才亲切地把这本蓝色小册子称为“蓝宝书”。这是上海援疆前指查阅大量援疆项目审计报告、总结援疆项目资金管理经验、走访当地相关部门后,历时2个多月编写而成。《指南》针对项目和资金管理每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点,提供了清单式的防范措施,援疆干部只须对照检查,就可以识别风险,防患于未然。实施4个月,已为上海援疆干部人才成功规避多个项目资金风险。
全面推行“项目责任单位上海援疆项目资金专用账户零余额管理”。当地部分项目责任单位存在涉诉情况,败诉后容易导致援疆项目资金被法院查扣、冻结、强制划转,进而影响援疆项目建设和项目资金安全。如何解决援疆项目资金被“误伤”问题?上海援疆前指经过试点,今年9月在上海对口四县全面推广这一新模式,目前基本实现全覆盖。
试点引入援疆项目全过程投资控制管理模式。援疆资金巨大,如何管好援疆钱袋子,提高资金效益,提高项目质量?上海援疆叶城分指今年引入全过程投资控制管理模式,聘请了专业的投资监理公司管资金、管规范、管流程、管设计,全过程一审到底;聘请专业法律顾问,推广格式化合同。实施6个月,平均节省15%援疆资金,审计发现的问题大大减少,交出一份出色答卷。
首创“一二三”一线工作法。“一”就是项目资金业务组每个月去一趟对口四个县巡回检查;“二”就是副总指挥每两个月带队到四个县检查指导;“三”就是总指挥每三个月到四个县进行督查。援疆干部们马不停蹄,奔走在南疆大地上。同时,开发信息化平台,做到“一屏观四县,一网管全程”,实时掌控和调度项目进度;结合“十四五”规划中期调整,实施以事前绩效评估为引领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综合评估项目的必要合理可行性、绩效目标、机会成本和后期运维,确保科学精准立项;完善援疆项目推进机制,在叶城试点项目联系人制度,将项目推进情况与援疆干部考核挂钩。同时,内部建设激发活力,编发《援疆施工队长“五善”工作提示》,向每一位援疆干部人才发出了争做优秀“施工队长”的要求,以“善谋”“善思”“善作”“善管”“善成”不断提高其专业素养。
组团式产业援疆
聚焦就业力生命力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以就业为导向的产业援疆,事关新疆长治久安。
上海援疆前指在第一次工作会议上,首次推出了产业援疆“首席服务官”制度,以“5+X”的工作机制,为上海企业参与沿边开放和乡村振兴、为喀什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当好“店小二”。
“首席服务官”们把上海的综合功能优势与喀什的区位资源禀赋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做好“四个+”“土特产”文章,与四县分指挥部联动,与浦发银行等金融机构联手,走访对接服务各类产学研机构600余家次,开展组团式产业援疆,大力培育就业力强、生命力强的现代农业、棉纺、文旅等项目,逐渐形成了产业链联盟,持续激发喀什发展内生动力,提高人口和产业集聚度。
在援疆干部的协调下,绿色技术银行团队在莎车县拍克其乡的荒漠,建设700余亩荒漠农业示范基地,70天后,这片不毛之地变得郁郁葱葱。绿色技术银行三年内将在莎车陆续投资治理10万亩荒漠,打造规模化的饲草基地,每年将为莎车县提供至少10万吨优质饲草料,直接产值3亿元以上,可为数十万只牛羊提供优质蛋白饲料,将直接和间接带动当地就业1万余人。随着荒漠农业项目落地生根,滴翠智能公司、上海生农生化公司等从事智能滴灌、数字农业、高效环保农药制剂、水溶性肥料、盐碱地治理、种子改良、玫瑰精油的现代农业企业,相继在此集聚,互相赋能,形成了良好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生态。
借助上海援疆力量,占地2914亩的巴楚工业园印染园区已初具规模,一期1000台大圆机和10条印染线正在紧张有序地安装调试,不久喀什历史上第一米印染布就将在这里诞生。届时,喀什地区棉花“育种—种植—轧花—纺纱—织布—印染—成品”全产业链即可成型。整个项目投产后,最高可吸纳就业四五千人。莎车的新疆睿灏纺织有限公司二期工地建设年底基本完工,明年投产后将带动当地就业6000余人。
援疆干部引进的碳索芯材公司也即将投产。公司利用当地充沛的光伏资源培育高端钻石,广泛应用于首饰、量子芯片、钻探等领域。同时发挥原来的卫星工厂、家庭作坊作用,使当地群众不离乡不离村就能够从事钻石加工业,预计可提供20万个左右的就业岗位。
今年以来,上海援疆干部引进落地的企业已达40多家,计划投资金额80亿元。
产业援疆“首席服务官”们,还不断拓宽消费帮扶路径,探索乡村振兴模式。立足喀什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充分发挥上海大市场、大平台、大流通作用,持续推进“双线九进”,实现更多“引资入疆”“引品出疆”。发挥进博会溢出带动效应,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代表喀什地区作主旨推介,并积极对接特斯拉、麦德龙、佳农等参展商推动投资洽谈合作,喀什企业订单额超过8000万元。举办“新疆喀什水果干果节”,推动盒马、联华、华润万家等全国100余家门店集中展示喀什水果干果,实现销售额超过1.2亿元,同比增长100%。举办“新疆喀什美食节”系列活动,发布“喀什味道”餐饮指南、推介大使等,新疆美食在沪提及率、知名度、人气激增。在2023新疆名优特农产品上海交易会上,喀什地区交易团共签订销售意向订单和招商引资项目达46.91亿元。“泽普苹果打响品牌行动”也正式启动,组织上海各领域近50家头部企业共同推广泽普苹果,形成强大市场合力。组织上海电商平台、网红达人等赴喀考察交流,举办沪喀电商培训会,推动喀什民俗风情与直播带货深度融合,讲好新时代新疆故事喀什故事。
喀什理工“以校包系”
上海名校将进四县
教育是民生之基。立德树人,关键在教育。产业兴旺,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产业工人。上海教育援疆,大力发展以就业和产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在喀什实施“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3年内累计培养10名喀什工匠、100名“双师型”教师、1000名行业技术能手、1万名合格产业工人。上海援建的喀什地区首个理工类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校——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今年9月正式揭牌开学,高职生加上原有中职学生,目前在校生共计3931人。学校以就业为导向,高职首批招收建筑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护理等六个专业。上海援疆前指围绕打造“技能教育、理工特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南疆一流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办学目标,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办学顶层设计、提升办学能力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培育,协调上海电机学院、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与喀什理工开展“以校包系”合作,协调上汽集团有限公司、新疆睿灏纺织有限公司等企业与喀什理工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学生有望“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上海援疆前指今后将进一步发挥“组团式”教育援疆力量,坚持教师队伍输血造血并重,同时对标地区产业发展需要,启动机械设备安装与维修、维修电工等第二批专业和明年招生计划的申报工作。
在基础教育领域,突出重点促提升。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喀什实验学校(喀什六中)新校区9月揭牌。这所学校高考升学率5年5连升,连续3年本科上线率超过80%,在地区名列前茅。它的蝶变只是南疆教育质量大幅提升的一个缩影,这背后,是上海优质教育资源的有力支撑。沪喀协作首创上海援疆教育集团,确立标杆校和成员校,实现大组团式帮扶,辐射带动当地四县基础教育发展。在援疆教育集团五周年之际,上海四区与四县及喀什六中结对,并在喀什六中成立上海援疆教育集团师资培训中心,将为喀什地区培养更多师资。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上海援疆前指抓紧推进“名校工程”,请上海行知中学等知名教育品牌到喀什四县开设分校、开设特色实验班等,输出管理团队、办学理念,帮助当地学校制定发展规划、创新教育模式、梳理课程体系,教学质量有望实现质的飞跃。
积极打造南疆思政教育品牌,培根铸魂育新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探索“五个认同”教育和“文化润疆”融合模式,以喀什第六中学为试点,总结形成“山海同心、沪喀同行”思政人文综合教育课程体系。通过阅读认知、体验表达、行走考察三大教育形式,开展中国话、中国字、中国诗、中华史、中国路、中国志等多元教育,形成基于校本的可操作的综合思政教育课程,以听课、体验、考察、研究、表达的综合学习教育方式,开展18项课程教育活动,推动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五育并举”,探索出在南疆地区开展思政教育的新路径。明年,上海援疆前指还将把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的儿童插画作品印到喀什学生的作业本上,用美育来滋养孩子们的心灵。
填补医疗技术空白78项
持续开展“三降一提高”惠民服务
医疗卫生,事关民心、惠及民生。三尺手术台,也是民族团结的大舞台。
“组团式”医疗援疆,是上海首创,今年上海援疆持续推进,实施“顶天立地强腰筑基惠民”工程,为各族人民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顶天”,持续把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打造成立足喀什、辐射南疆、面向中亚的医学高地。今年,瑞金、仁济、中山等上海市级医院与喀什二院深化“以院包科”组团式帮扶,牢牢抓住“上海所能、喀什所需”,制定和实施喀什二院医疗品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喀什二院学科建设和精细化管理。新一批援疆医疗队入疆以来,已开展门急诊诊疗9285人次、接诊急危重症病患379人次、开展三四级手术1191台、填补各类医疗技术空白78项;麻醉手术中心、心律失常诊疗中心等9大沪喀临床医学中心相继成立。
“立地”,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健康守门人作用。推进“组团式”向疾控和基层医疗延伸,上海10余所疾控机构组团来喀讲学,培训学员680余人;莎车县在乡镇建立“健康小屋”,深化创建公共卫生示范乡;巴楚县开展全县村医培训,完成培训乡镇医疗专业技术人才200余人,提升村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强腰”,不断提升县域医疗机构服务水平,把对口四县的人民医院建设成为医联体的中枢。浦东、闵行、宝山、静安区卫生健康委分别与喀什地区莎车县、泽普县、叶城县、巴楚县签订“十四五”中后期深化医疗卫生对口帮扶协议,建设莎车县人民医院急诊综合楼、叶城县人民医院内科楼,创建“工匠创新工作室”,在莎车县维吾尔医医院启动中医传承中心建设,推动中医药文化润疆。
“筑基”,加快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培养。目前,依托复旦、交大、健康医学院等,定向培养医学研究生63人、本科生133人。充分发挥援疆医疗队传帮带作用,组织每位援疆医疗专家选择2—3位当地年轻医生进行医教研定向带教,以师带徒形式重点培养,努力为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如喀什二院心胸外科主任朱家全带的徒弟,已能独立完成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心血管内科主任陈庆兴的两个徒弟经过8个月强化学习,可独立完成室上速、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手术;口腔科主任廖骞指导的徒弟,2023年入选了自治区天山英才青年拔尖人才项目,这是喀什二院人才培养项目“零的突破”。
“惠民”,持续开展“三降一提高”惠民服务。年内完成9981名孕产妇免费检查、30767名适婚男女免费婚检、8084名孕妇唐氏筛查、7300余名妇女免费两癌筛查、3695名结核病患者集中治疗服药和伙食补助等。实施“启明行动”,完成81名听力、视力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和243名白内障等眼科复明手术。
探索“文化润疆”新模式
坚持面向基层 服务大众
以文化人,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沟通世界。
上海援疆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在有形有感有效上下真功夫,以增强认同为目标,深入推进文化润疆。
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守牢思想主阵地。7月1日,由中共一大纪念馆、上海援疆前指共同主办的、全国首个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主题的巡回展览——“伟大精神铸就伟大时代——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专题展,首次以固定馆的形式在南疆、在巴楚博物馆开幕,将上海“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的精神力量带给南疆各族党员群众。9月在喀什地区巡展。其后,又组织6所上海高校与3所喀什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团式共建,引导广大青年不断增进“五个认同”。
坚持创作彰显中华文化的精品力作。上海轻音乐团深入喀什的学校、工厂、村庄等基层单位,开展“百场轻音边疆行”文艺演出,精心选择代表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节奏明快的曲目,同时还特别加入新疆地区脍炙人口、广为传唱的歌曲,找到了与当地群众的共鸣点,100余场演出,成为一场场民族融合的文化盛宴。上海民族乐团携手喀什地区歌舞剧团昆仑乐团开展《国乐咏中华》喀什行,将海派民乐与当地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有机融合,呈现丝路风格、新疆特色,并首次在古城高台民居上演民族音乐会,在当地引起热烈反响。海派杂技剧《天山雪》以中华文化为串联,为喀什地区的各族人民带去了一场场艺术盛宴。现场观众逾万人,观众全情投入,掌声、喝彩声冲破屋顶,通过网络融媒体观看接近110万人次。
坚持以青少年作为文化润疆的重中之重,扩大覆盖面,提高参与度。为最大限度、最具持久性地扎实做好青少年“筑基工程”,面向四县62.7万青少年儿童,推出贯穿三年的品牌系列活动——“爱我中华文明之美”大赛。今年暑期开展的“爱我中华神话美”书画活动,从中华创世神话传说入手,引导青少年学生深入学习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中华创世神话故事,理解神话故事蕴含的丰富精神力量,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动以书法、绘画比赛,朗诵,读书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形成了“班班有作品、人人有展示”的新热潮。活动共收集优秀书画作品3000件,举办读书交流会500场次,开展朗诵表演120多场。“爱我中华文明之美”第二季“爱我中华语言美”之“龙行国昌”主题活动已在策划之中。寒假过后,还将推广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通过小手牵大手的方式,让同学们每次回家后,教父母一点普通话和现代文明知识。
坚持创新文化润疆传播机制。开播首档全景式记录上海对口援建的全媒体节目《援建之声》,组织上海专家来喀举行“融媒体生产运营实训”,并举办首届沪喀融媒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大会,不断提升沪喀融媒的发展能级和传播效应,力求更高质量讲好新时代新疆故事。
培育乡村振兴带头人
青少年“手拉手”心连心
交往交流交融,用心用情用力。
上海援疆,聚焦党政干部、农村合作社带头人、基层(妇女)干部和青少年,以弘扬爱国主义、融入现代文明为主题,广泛开展各类培训、互动,开展宽领域、多层次、常态化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乡村振兴,尤其需要大批有担当、有情怀、有能力的乡村振兴带头人。上海援疆前指联络协调四县选派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妇联主席赴上海参加综合能力提升培训班,与上海市优秀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村(居)委会主任互动交流,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本领,实现“一人受训、全村受益”。此外,还与市委党校合作,组织四县干部赴上海对口四区的街镇进行岗位锻炼,跟班学习三个月,选派熟悉业务工作、实践经验丰富的上海干部与跟班学习干部一对一结对帮带,引导跟班学习干部更新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质。
面向青少年,暑期举办“沪喀结对手拉手 同心共筑强国梦”夏令营、“国球润疆”青少年乒乓球交流研学活动、“红柳花开”教师交流活动等,喀什地区1660余名师生参加。其中,浦莎、沪巴等青少年民族团结“手拉手”活动营,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评为“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2023年全国试点示范项目”。青少年交流活动,明年将进一步扩大覆盖面、拓展渠道、创新方式,尝试开展双向奔赴、上海新疆云南多地互动、“做两天上海人”等活动,扩大交往群体、丰富交流内涵,促进深度交融。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第十一批)总指挥孟庆源表示,在未来的援疆工作当中,上海援疆干部人才要胸怀“国之大者”,做到五个“新”,即产业援疆要谋求新突破、文化润疆要绽放新亮点、民生援疆要攀登新高度、交往交流交融要形成新气象、援疆干部人才要焕发新活力,回答好“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这三道问题。通过这“三问”“五新”的努力,精细化管理,提高综合效益,当好施工队长,全力做好“十四五”援疆后半程工作,和喀什450万各族人民一起,携手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沪喀合作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