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沪滇协作典型案例六:做好“土特产”大文章 沪滇协作推动云南特色产业阔步向前

    作者:沪滇协作     更新时间:2024/12/12 18:55:36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为我们促进乡村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指明了方向。沪滇协作努力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靠品种取胜、靠品质争先、靠品牌出彩,让云南特色产业茁壮成长,让“土特产”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

  一、做好“土”的文章,让品种“拿得出”

  云南的自然禀赋、农业资源形成了当地独特的物产,地域标识、制作方法等渗透着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沪滇两地立足本土的自然根脉、文化根脉,运用新技术、探索新手段,不断彰显“土特产”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

  (一)摸清乡土资源明底。云南昭通是我国南方最大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自1940年第一批苹果树扎根到这片土地以来,昭通苹果依托低纬度、高海拔、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等优越自然条件,造就了“早、甜、香、脆、艳”五大特点。2024年昭通苹果预计实现产量130万吨、综合产值达150亿元,带动了超过13万户、52万人增收致富。除了昭通苹果外,沪滇两地干部共同寻找乡土味道、排摸乡土资源,经统计,目前产值亿元以上的特色产业达25个,预计2024年实现总产值超2000亿元。罗平蜂蜜、凤庆滇红茶、永善猕猴桃、盐津乌骨鸡、永仁芒果等一批“土特产”受到了全国消费者的青睐。

  (二)发挥生态优势增效。云南的立体气候和优良生态是“土特产”可持续发展的沃土良田,孕育了高原农业绿色有机的高品质。沪滇两地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全力推动绿色有机认证、全链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协同推进云南农业绿色发展。在临沧市凤庆县、双江县、永德县等茶业集聚区,持续打造高标准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先后实施了凤山镇“滇红第一村”茶叶基地建设、小湾镇锦秀村“锦秀茶尊”茶旅融合发展、勐库镇梁子村标准化茶叶加工厂等东西部协作项目,建设并覆盖有机茶园7万余亩,全面提升绿色有机“云茶”的供给能力。根据《2023年云茶产业绿色发展公报》显示,云南古茶树资源面积达329.6万亩,绿色、有机茶园认证面积共计264.7万亩,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三)转化科技成果赋能。沪滇产业协作注重科技创新在高原农业育种领域的应用赋能,着力让一项项农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一条条成功育种经验走进田间地头,持续为高原特色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近年来,临沧市依托东西部协作等一系列政策扶持,组建院士专家团队,示范带动县域内懂技术、有经验的本土专家,精准实施“果园放蜂、营养补充、落头开心、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五项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临沧坚果产业提质增效。其中,镇康县遴选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核心技术推广示范基地31块、3100余亩,每亩最高增产达200公斤,全县坚果产量预计增产1万吨,总产量突破7万吨,农业产值突破6亿元。

  二、做好“特”的文章,让品牌“叫得响”

  沪滇两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找准路子,通过增强产品竞争力、提升品牌传播力、激发市场购买力,不断提升“土特产”特色品牌的附加值,持续扩大品牌影响力。

  (一)培育“高原明星”,增强贸易竞争力。花卉产业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明星之一,全国每10支鲜切花,有7支产自云南。近年来,沪滇两地通过招引龙头企业、推动品种创新、完善流通保障等措施,让云南“花好价廉质优”的品牌进一步打响,大力提升了“云花”的竞争力。比如,培育楚雄方德波尔格园艺、红河泸西缤纷园艺等一批龙头企业,推行高标准设施建设,优质花卉产品占比跃升到70%以上;上海虹华园艺与昆明学院在大理州祥云县联合建立云菊新品种研发科技小院,加强菊花类新品种的自主培育,获得国家授权的花卉新品种达到700个;昆明海关创新实施分类分流监管模式,确保全天候、无缝隙完成通关手续,最大限度保持鲜花的新鲜度。2024年前三季度,昆明花拍中心共完成交易量约15亿枝,同比上涨15%;鲜切花出口额高达4.6亿元,累计增速24.6%,出口额稳居全国第一。

  (二)讲好“过往故事”,提升市场传播力。早在1904年,法国传教士田德能到朱苦拉村种下了第一粒咖啡种子,开启了云南咖啡种植的本土化进程。1952年,云南保山潞江坝建成我国第一个小粒咖啡生产和出口基地,云南咖啡正式步入大规模种植阶段。1993年,保山的“小粒咖啡”在比利时第42届布鲁塞尔博览会上荣获尤里卡金奖,是全国唯一荣获世界金奖的咖啡产品。随着沪滇协作持续深入,两地联手深挖咖啡资源优势,高水平发展了高附加值的特色产业、精品农业,让云南“小粒豆”咖啡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豆豆”,续写了云南咖啡发展的新故事。为讲好“致富金豆”的故事,上海地铁1号线推出了以“云南—上海,一粒咖啡豆之旅”手绘漫画故事装点车厢的云南咖啡主题专列;在历年上海国际咖啡文化节期间,设立“云咖汇”展示区和市集,搭建了云南咖啡品牌与全球市场互动交流的桥梁。现如今,云南咖啡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98%以上,拥有420余家咖啡企业和409户咖啡专业合作社,加工业产值高达174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云南咖啡出口量达3万吨,同比增长371%,位列全国第一,销往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打造“多式营销”,激发消费购买力。近年来,沪滇两地积极打造“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城市形象宣传IP,持续引领着“饮云茶、赏云花、品云果、喝云咖”成为年轻一代消费清单上的热门选择。在线下,上海利用大市场、大流通、大平台优势,持续打造“永不落幕”的对口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增强了云南特产的市场曝光度,让上海市民的“菜篮子”直通云南“果园子”。在线上,电商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把产品信息更加精准地推送到消费者的手机端。比如叮咚买菜开展“绿水青山计划”,多种云南农产品接入平台集束式销售,其中仅文山肉牛产品的销售额就达每年2.5亿元;抖音平台培育“云品”直播带货达人,在“云品乐购”专区零售额超达60亿元。沪滇两地在创新特色农产品营销策略上下足真功夫,让云南特产“叫得更响”“卖得更好”。

  三、做好“产”的文章,让品质“过得硬”

  沪滇协作着力破解特色产业链条短、发展滞后等问题,助力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特色产业全链开发,推动由单一的产品竞争走向产业链竞争,让农民从全产业链各环节分享更多增值收益。

  (一)弱项变强,持续助力公共服务设施投入。沪滇协作坚持把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作为优先项目,通过加大农业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使云南农业从传统的规模小、经营散的现状向建设规模化、管理集约化、发展现代化转变。比如,大理州鹤庆县是云南省重要奶源基地,也是奶业全产业链发展的示范县。自沪滇协作以来,上海在鹤庆县的西邑镇炉坪村、松桂镇大石村与大营村、辛屯镇南河村等资源地区建设了多个奶牛养殖场和配套设施。这些项目资金的投入,撬动了含涉农资金、民间资本在内的各类资金超6亿元,为鹤庆县传统产业发展注入强大的升级动力。目前,鹤庆县已拥有国家级标准化示范牧场1个、省级标准化示范牧场1个、规模化养殖场14个、家庭牧场的数量攀升至39个,奶牛养殖的规模化率高达86%。

  (二)小企变大,努力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要走上现代化的路子,归根到底要有一批竞争力强、能够联农带农的经营主体。2007年,普洱市孟连县为了破除“糖胶茶咖”四大传统产业局限,瞄准牛油果高附加值市场,从以色列引种,开始试种牛油果。2014年本土化种植获得成功,2015年逐步推广扩种,2017年建成3000亩核心示范基地。沪滇协作以来,上海实施牛油果产业发展项目14个,通过政企民三方聚力,全面推广牛油果特色产业。建立“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让国资公司负责产业规划、标准制定和资金筹措,龙头企业负责管理、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基层党组织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土地流转和基地管护,农户以土地入股并通过务工参与种植管理,形成了牛油果产业发展的深度捆绑机制。目前,孟连建成国内种植规模最大的牛油果基地,成为国内唯一批量稳供优质国产牛油果的区域,孟连牛油果成功替代了15%的进口份额。全县累计种植牛油果超12万亩,当年新增牛油果种植1.26万亩,2024年产季投产面积2.57万亩,预计产量1.95万吨,产值6.8亿元。

  (三)短链延长,大力促进特色产业融合发展。虽然云南各地州均有独具特色的农业产品,但普遍存在产业链条短、下游产业加工和销售环节滞后等短板问题。沪滇协作通过“提升一产、主攻二产、发展三产”,推动云南特色产业迈上产销一体化经营、“农文旅”有机结合的转型之路。比如,文山州广南县六郎城村依托“铁皮石斛”优质资源,借助沪滇协作和中央科技特派团的支持,成功研发出石斛健康食品、石斛美妆品、石斛养生品等六大系列50余种产品,年销售收入1500余万元。此外,六郎城村以“农文旅融合+休闲度假康养”为主题,开发精品民宿、森林星空屋等旅游体验项目,成功延展了“农业+疗愈”的产业链条。

  迈向新征程,上海将与云南一道,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扎扎实实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推动高原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谱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