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多措并举协同赋能 推动广南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

    作者:解放日报     更新时间:2024/12/17 17:25:42  

  句町故地,铜鼓之乡,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这座曾经“藏在深闺”的“世外桃源”,如今正在沪滇协作的推动下焕发新生机——

  交易市场,人潮涌动,一头头高峰牛成为“致富牛”。“不用露天晒太阳,不用顶风又冒雨,这里干净又方便,人流量也大,我们终于圆梦了!”广南县珠琳镇养殖户农天玉说。

  大山深处,烟云缥缈,一株株“仙草”造就一方“仙境”。“家乡成了景区,生活越来越红火,我没有理由不回来,没有理由不为家乡的发展作贡献。”广南县六郎城村民杨秀珍说。

  菁菁校园,书声琅琅,一场场蝶变在这里真实发生。“唯有践行一个‘实’字,才能不负教育之使命。现在,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更为自觉,学生走出大山的志向更加坚定。”中央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领队、广南县第十中学校校长石裕雄说。

  健康港湾,杏林春满,一声声“谢谢”传递温暖的力量。“以前有想法,却不知道该如何入手。上海专家改变了大家的思维模式、填补了许多技术上的空白,更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切切实实的红利。”广南县人民医院常务副院长吴超说。

  自1996年对口帮扶云南省文山州以来,静安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沪滇协作工作,一批批上海援滇干部接续奋斗,用真心真情浇灌民族团结之花,用实干担当推动广南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

  “目前,我们正全力落实全省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议要求,立足广南所需,发挥静安所能,凝聚山海情谊,始终把东西部协作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广南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和关键举措。有效互动、主动作为、全力推进东西部协作各项工作。”上海援滇干部,广南县委常委、副县长赵清元说。

  一座交易市场,打通高峰牛产业堵点

  抵达广南县珠琳镇时,恰逢当地每六天一次的大集,主干道水泄不通,两旁的产品琳琅满目。

  “我们的大牲畜交易市场同样也是六天一次大集,热闹非凡。”广南县珠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建萍笑着说。几分钟后,牛声四起,广南县第一个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大牲畜交易市场映入眼帘。

  广南盛产高峰牛,这种牛肩背凸起、骨骼精干、肉质细嫩,是国内为数不多能产高档雪花牛肉的品种之一。不过,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交通闭塞、技术薄弱,高峰牛也面临市场知晓率低、良种覆盖率低等问题。

  为保育我国这一具有地域特色的优良牛种,2016年起,静安区东西部协作资金支持广南建起了种肉牛疫病检测检验室、牛冻精检测检验分装保管室、液氮储存室等设施,帮助构建和完善了广南高峰牛育种供种体系。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至2023年,高峰牛养殖代表小镇珠琳镇高峰牛肉牛存栏已有3.5万头。

  但与之相对的,是当地交易市场发展的滞后。曾几何时,所谓“交易市场”就是一块空地,无遮无挡、无人管理,养殖户和客商按照“每六天一大集”的约定俗成汇聚于此,“天晴还好说,下雨就散伙”。

  “看天气,还得看‘运气’。”农天玉是珠琳镇邻乡旧莫乡人,每次卖牛,她和牛都要乘个把小时车,若是“运气不好”牛没卖成,又得连人带牛运回去,一来一回,“又折腾,又费钱”。

  “大家不是没想过办法,有些人就跑去了一百多公里外的文山追栗街牲畜交易市场卖牛,可运输成本太高了,基本上赚不了钱。”农天玉说。

  2024年,基于科学调研,静安区东西部协作资金支持珠琳镇建起了大牲畜交易市场。该交易市场占地面积40亩,配套建设2000平方米交易大棚、500平方米业务用房、350平方米仓储用房、800平方米无害化处理池,可覆盖阿哈、羊街、新寨等11个村(社区),直接惠及农户2505户11727人,并辐射珠琳镇周边乡镇。“我们也建起了检疫检验用房,并对交易流程进行了规范。”广南县珠琳镇大牲畜交易市场负责人李树玉介绍,每一头牛都需经过严格检疫,合格并支付10元入场费后方可把牛牵入格子间,统一管理、自由售卖。休市后,大牲畜交易市场会安排专人对场地进行清洁、消杀,所产牛粪全部进行还田处理。

  “自今年4月投入运营以来,每逢赶集日,就有约600头牛进场,每头牛交易额在8000元至15000元不等,效益显著,还带动了周边餐饮业发展。我们正在考虑推出三天一集,甚至一天一集,还想建设青贮饲料仓,提供牛寄养服务,进一步降低养殖户往返路费。”李建萍说。

  在沪滇协作的推动下,按照“上海市场+广南产品”,今年,高峰牛也充分利用上海“五五购物节”等平台与上海消费者见面。其中,在上海市援滇干部、挂职广南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副局长杜惠华的全力推动下,静安区九百世纪食品城还特别搭建了文山农特产品销售展示区域,包括长冲梨、果冻橙等在内的一批广南时令鲜货首次与上海市民见面,持续增强消费体验。在此过程中,还有不少广南当地人利用短视频平台做起了高峰牛直播带货。

  “我养了11年高峰牛。有了大牲畜交易市场,就有了做大产量的底气,于是,今年7月1日,我第一次做起了直播,推出订单式销售,半年销售额达80万元,粉丝数达10.8万人,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上海。”广南县养殖户曹芝萓说,在沪滇协作的牵线搭桥下,她还参加了“云品入沪”展销会,现场反响热烈,还排起了长队。

  市场的火热也激发了不少养殖户提升养殖技术的积极性。在李树玉的观察中,不少养殖户在交易的间隙会互相交流经验。为进一步推动高峰牛养殖提质增效,珠琳镇政府会定期组织养殖户培训,“几乎场场爆满”;大牲畜交易市场也会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针对防疫、饲料配料等重点工作进行指导。

  “以前采购饲料,售价相对固定,只要牛肉价格一波动,就会直接影响收益。现在,技术人员会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配料,并手把手教我们玉米、秸秆等成分的配比,我们节省了一笔不小的开支。只要我们肯努力、用心养好牛,就一定能奔向好日子。”农天玉说。

  一方人间“仙境”,谱写和美乡村新篇章

  这是一方人间“仙境”。山水相依,莺歌燕舞,百花芬芳馥郁,云雾氤氲袅袅。拾级而上,一路青青石板,一路瑶草琪葩,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仿佛误入仙山琼阁。

  “‘仙境’的秘密,就藏在一株株被誉为‘仙草’的石斛里。”六郎城·仙草秘境景区讲解员蒋忠艳说,与一般土生植物不同,石斛是一种附生植物,常生长在树木石缝之中,通过气生根从空气中吸收水分和养分。

  涨了知识,再定睛看看,果然发现玄机——这条山路何止有“面子”,简直是一条天然的石斛博物馆。头上、身边、脚旁,60余种石斛生长在由木屑构成的花盆中,组成了一条“万米石斛长廊”,水气萦绕给予其源源不断的养分,也让攀登之路妙趣横生。

  “水从哪里来?”一行人刨根问底。蒋忠艳笑着不说话,而是带着人们沿着山路兜兜转转。经过了泉水飞溅、溶洞历险,答案渐渐在眼前浮现。

  “要产生这种效果,需要修建一个大的蓄水池,这个蓄水池就是由沪滇协作资金支持建设而成。”广南县杨柳井乡乡长石青鹏说。

  水润石斛,也润乡村。自古以来,六郎城就是兵家必争之雄关险道,因北宋名将杨延昭杨六郎之子杨文广曾屯兵于此,故得名。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位列“中华九大仙草”之首的铁皮石斛野蛮生长于此,但却受限于交通等因素,并未带动山村致富,六郎城也一度成为当地人口中的“荒山野岭”。

  2014年,土生土长的广南人周艺畅响应“带薪离岗创办领办合作社”的号召,回到了外婆的老家六郎城。她创办了凌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后发展成凌垭公司,希望“保护好这株‘中华仙草’,重新燃起斛农的增收致富梦”。

  “创业第一年,我一头扎入市场,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光靠卖石斛鲜条、干花就赚了100多万元。”周艺畅说。后来,她开始发展石斛林下经济种植,但产品附加值较低、效益提不起来,联农带农的效果也始终不明显。

  在沪滇协作的帮助下,周艺畅重新调整了思路。六郎城有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石斛千变万化,观赏性强又自带“仙气”,何不以石斛为核心,穿点成线、连线成片,打造集“种植、观赏、品尝”石斛为一体的三产融合发展新业态?

  聚焦“农”字,沪滇协作支持凌垭公司开展石斛组培种植研究,目前共建设420亩石斛种苗组培基地,年产组培苗120万瓶、种苗2000万丛,还引导村民利用房檐、庭院等挂起木屑桩种植石斛,由凌垭公司统一供苗并提供技术指导,成熟后统一回收;

  聚焦“研”字,沪滇协作、中央科技特派团携手牵线搭桥,引进南京农业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铁皮石斛研究基地、科技专家服务站,建设石斛产学研教学大楼,研发推出石斛健康食品、护肤品、养生品等六大系列50余种产品;

  聚焦“旅”字,六郎城·仙草秘境景区应运而生,沪滇协作又持续赋能六郎城整村提升,通过实施污水改造、核心区域建筑外立面统一改造、太阳能路灯安装、蓄水池建设等项目,盘活空地、空房等闲置资源,发展民宿、餐饮等旅游业态,如流水一般“善利万物”,让六郎城焕发新颜……

  如今,六郎城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也是周边地区游客的“必游之地”,还吸引了不少外国友人。截至10月,2024年六郎城·仙草秘境景区共接待36万人次,收入1300万元。通过“组织化、专业化、品牌化”“三化”举措,六郎城已经可以为老百姓带来“五金”增收——

  公司务工“领薪金”。依托凌垭公司提供的142个就业岗位,六郎城全村共有69人实现长期稳定务工,再加上石斛种植、石斛管理、保洁等临时用工需求,几乎人人都可以在家门口找到工作。

  资产入股“分股金”。目前,共有90户群众自愿筹款入股凌垭公司,按照入股金额每年10%分红给农户,2023年共获得分红资金108万元,户均可增收1.2万元。

  生产经营“挣现金”。像杨秀珍一样返乡创业的群众,共有42户,覆盖餐饮、民宿、小吃摊、民族服装租赁、小卖部、停车服务等,每年户均实现增收3万元以上。

  联动发展“获奖金”。在村企合作联动发展下,凌垭公司每年拿出门票总收入的3%作为奖励性资金分给群众,并将奖金发放纳入六郎城村规民约进行积分制考核,进一步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

  集体经济“得租金”。开展林下经济、仿野生石斛种植基地、六郎城游客服务中心等业态建设,形成稳定的村集体经济收益,2023年收益30.35万元。

  “随着景区业态布局的提级改造、游客数量不断增多,2024年六郎城人均纯收入预计能够突破3万元,2025年预计能实现3.5万元,2026年达到4万元。”石青鹏说,未来,在沪滇协作的赋能下,六郎城·仙草秘境景区还将根据市场需求,开发采摘、游乐设施等业态,提升景区数字化管理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擦亮“石斛农文旅”的“金字招牌”。

  距离六郎城50公里外,坝美镇汤拿村也因相同的思路而发生蜕变。

  “过去,汤拿村发展茶叶和柑橘产业,但常常‘看天吃饭’,农作物价格受市场波动影响也较大。”坝美镇副镇长秦孔恩说,由于毗邻广南坝美世外桃源景区,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汤拿村一度也打起了“农文旅”的主意。

  “十多年前,我们村民自发出工出力、就地取材,建设了村子的主干道。”汤拿村村小组组长廖正永说,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交通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路面出现许多破损,又没有排水渠,一到下雨天,“雨水就夹杂着泥土顺路而下,像微型泥石流。”

  2024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沪滇协作投入资金对汤拿村进行统一规划、整村提升,实施包括村内排污设施改造、村居民屋外立面改造、村内道路铺设等项目。

  现在,徜徉汤拿村,道路平稳整洁,路灯宛若一个个小柑橘,以壮族元素和中国结为装点,温暖了人们回家的路。截至11月,汤拿村第一批房屋外立面已经完成水包砂改造,正持续探索发展民宿、农家乐、康养等产业,带动村民增收。

  一场春风化雨,点亮莘莘学子成才路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想象一下,当你成为穿越者,住在和诗人同样的小楼里,会是什么样的心境?”一堂围绕南宋诗人陆游名篇《临安春雨初霁》的示范课正在广南县第十中学校进行。

  同学们议论了起来。杭州素有“人间天堂”之称,雨后初晴,品着清茗、赏着春花,无事而作草书,闲适而又恬静。可这份安宁,又怎会是志在报国的陆游想要的呢?身处情境之中,主讲人石裕雄引导着同学们抽丝剥茧,与诗人心中的郁郁不得志深刻共鸣。

  对于这所成立于2020年的年轻的学校而言,这样高水平的示范课,尤为重要。

  2022年7月,时任上海市回民中学副校长的石裕雄响应中央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号召,从上海奔赴广南担任广南县第十中学校校长。当他和另外3位来自静安区的教师抵达后,学校的发展现状却让他们心里一紧。

  “这所学校的老师平均年龄只有27岁,基本上都是刚毕业就来了。我们听了很多节课,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满堂说教,照本宣科。”石裕雄回想起两年前的情景说,再过一年,广南县第十中学校就将迎来建校史上第一次高考,如何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教学质量?他们把目光投向了文化建设。

  走进广南县第十中学校,大门两旁的“一训三风”和“实”字校徽在冬日暖阳下熠熠生辉。在石裕雄的带领下,广南县第十中学校通过教职工政治学习、年级大会、班主任会议、主题班会、国旗下的讲话等凝聚“实”文化共识,2023年11月,还首次把办学理念和目标提炼升华成“建设师生终身怀念的高品质学校,培养学有所长、长有所用的学生”。

  在此过程中,中央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团队也持续优化深化“6+1导学模式”,每周推门听评家常课至少2节,还借助“青蓝工程”等方式做好“传帮带”工作,将情境教学法等技巧倾囊相授,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精神,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规范和质量。

  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2023年,广南县第十中学校本科上线104人,实际完成指标率达365.5%,其中2人上线一本;2024年,本科上线261人,实际完成指标率达319.5%,其中3人上线一本。

  “现在,不少当地学生家长都会和我们开玩笑,说我们学校是广南县‘最高学府’。‘高’,不仅是因为学校建于山上地理海拔之高,还充分流露出他们对于学校发展的肯定。”石裕雄说。

  在广南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也有一个来自上海的中央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团队。

  作为广南县唯一的一所职业高中,广南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承担着推动当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任。2022年6月,接到帮扶任务时,上海市逸夫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张骏的女儿正处于即将中考的关键时期,家中还有做过心脏室间隔缺损手术的老母亲和做过肝脏移植手术的老岳父要照料。面对抉择,他妥善安排好家中的一切后,毅然奔赴广南。

  “刚到学校不久,我们就面临2022级新生报到后学校教师和床位紧缺的难题。”上海援滇教育人才、广南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校长张骏说。为确保“应招尽招”,他带领团队多方寻找合适的临时办学地点,用7天时间将广南县第一中学老科技楼和阶梯教室改造为宿舍和教学区。

  很快,第二个难题接踵而至。“当时,学校新开设了中餐烹饪专业,招收了40多名学生,可临近开学时,没有实训场地,没有专业课老师,甚至连一把菜刀、一根擀面杖都没有。”上海援滇教育人才、广南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教师庄慧说。

  时至今日,广南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中餐烹饪实训室门口,依然记录着专业创办的艰难历程。面对“无米之炊”,上海援滇教育人才曹纲秉持着一颗对学生负责的心,愣是以一己之力撑起了专业发展,并在静安区的支持下于2023年与上海餐教集团达成校企合作,在短短3个月时间内将原教职工食堂改建成了烹饪综合实训室,由企业提供专业实训设备,并援派有经验的烹饪专业教师。

  “曹老师期满返沪后,我主动选择再干一轮,夯实专业发展的基础。”庄慧说,作为“双师型”教师,在广南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的第三个学期,她在做好语文、历史教学的同时承担烹饪专业的中式面点实操教学工作。如今,“沙建华烹饪大师工作室”已经成功入驻,今年专业招生时,沙建华还在现场制作冷拼雕刻,雕刻喜鹊、如意、菊花、仙鹤等多种形象,吸引不少人来报名,推动中餐烹饪专业一跃成为全校第一大专业。

  “在沪滇协作的牵线搭桥下,我们也引入了一代大国工匠‘陶巍汽修大师工作室’,共选拔两名汽修专业学生前往上海参加两年沉浸式培养,并推动学校与广南第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药王谷生物科技开设中草药栽培企业冠名订单班,开启了现代学徒制的广南新模式。”上海援滇教育人才、广南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挂职教务主任周杰元说。

  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组团式”帮扶团队还按照上海标准统一教案、统一学期授课计划表,并联合4所公办高校落地8个优质“3+2”中高贯通项目。通过师徒“青蓝结对”,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从12.8%上升至65%,汽车运用与维修、中草药栽培获评云南省现代学徒制示范专业;通过“职教展翼计划”“职教彩虹计划”,超300人次师生到上海交流学习和岗位实践。在沪滇协作的持续赋能下,广南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2024届毕业生本科率提升了400%,就业率提升近100%,有6名学生在上海实现“边就业边升学”。

  两年间,张骏的皮肤也由白变黑,头发由黑变白。目前,广南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共有41个教学班、2145名学生,现有校区已经到了承载极限。这些天,张骏正忙着张罗新校区建设的相关事宜。谈起心中的愿望,他笑了:“就希望结束任务前多想一些,多干一些。只要新校区能动工,我就放心了。”

  一程温暖守望,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

  2024年2月,捷报传来,广南县人民医院正式通过评审,晋级为三级乙等综合医院。“一路走来,上海专家给了我们太多的帮助。”广南县人民医院常务副院长吴超说。

  自2022年7月响应中央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的号召帮扶广南县人民医院起,上海市静安区“组团式”帮扶医疗队累计派出2批次9名医疗人才,全面提升广南县人民医院综合实力。

  两年来,“组团式”帮扶医疗队完善《新入人员管理办法(暂行)》《院领导班子会议管理规定(试行)》《总值班制度》等20余项内部管理制度,累计诊疗8278人次、开展手术672例次、会诊及疑难病例讨论821次、义诊1239人次、组织业务培训4951人次、教学查房1202次、手术示教559次,先后开展颅脑肿瘤切除、“人工肝”、动脉栓塞介入等29项新技术,切实增进当地百姓健康福祉。

  “真的可以一次拔掉这么多坏牙,同时把这么多钉子做好吗?”今年暑期,一名60多岁的患者前来问诊,言语中满是不可思议。

  她的担心不无道理。此前,她咨询过多家医院,面对多颗牙齿都蛀坏折断的复杂病情,所有医生都建议她先拔牙,3个月后再种植修复。一听要做2次手术,老人家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

  “由于缺少学科带头人等原因,我们的口腔科也已经沉寂多年,突然支棱了起来,换谁都会觉得是天方夜谭。但当患者知晓主刀医生是上海专家并详细了解了手术方案后,她逐渐消除了疑虑,对治疗充满了信心。”吴超说。

  这台手术不仅涉及牙齿的微创拔除、多颗种植钉与术中人工骨粉的植入,还需要考虑多颗植体的平行度和三维位置以及前牙美学设计等多个方面,难度不小,但在上海援滇医疗人才、广南县人民医院口腔科业务主任李成的带领下,团队紧密配合,最终顺利完成。

  很快,广南县人民医院开展首例种植牙手术的消息不胫而走。“现在,我们的口腔科已经成了明星科室,前来就诊的患者每天络绎不绝,种植牙排队甚至都排到了明年5月。”吴超说。

  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为进一步推动广南县人民医院提质增效,在沪滇协作的牵线搭桥下,共有66名院中层干部以“轮转式”进修方式前往上海进修,培养了一批医疗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骨干,还开通了白玉兰远程诊疗系统,让“人在广南,问医上海”的“云医疗”模式成为常态,实现“患者不动专家动,足不出县治大病”。

  “作为县域医共体的牵头医院,不仅要担起‘治好病’的责任,更要具备以科研促临床的意识,为患者‘医难病’。”“组团式”帮扶队队长、广南县人民医院院长袁旻健介绍,针对科研短板,“组团式”帮扶队对县域学科发展趋势和研究价值的探讨,最终确定了研究方向并筛选医院符合申报条件的项目。

  从课题类型选择到前期准备,从课题申报书规范撰写到项目具体开展……“组团式”帮扶队事无巨细、悉心指导,开展学术讲座97次,并牵线广南县人民医院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签订科研项目合作协议,聘请该院谢嵘教授为科研指导专家。

  “他们帮助我们理清了思路、找准了目标,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少走了很多弯路。”广南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蒙元波说,在“组团式”帮扶队的推动下,神经外科已经由日常诊治常见病、多发病逐渐转变为集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研究型”科室,成为当地高危疑难病症的诊治基地。

  如今,广南县人民医院科研氛围浓厚,“患者的实际需求就是医院开展科研转化的灵魂”已经成为全院临床医务人员的共识。在此过程中,面对脑卒中急诊患者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的现状,相关科室在“组团式”帮扶队的支持下提出了《小胶质细胞中Spi1通过外泌体miR-199a-3p对缺血性脑损伤的调控机制研究》。该项目于年初获批省科技厅立项,是文山州唯一入选的省级科研项目,标志着广南县人民医院作为一家县级医院,具备了开展脑卒中、缺血性脑损伤等神经领域重症临床研究的综合实力,在高水平医院建设、县域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征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建设坝美镇八达村特色茶叶精选车间、莲城镇五福山万花岭蒜头果产业配套设施,推动广南农特产品加工和商贸物流园区管委会与上海九百(集团)有限公司园区共建,打造区域特色劳务品牌助力广南务工人员走进上海,支持处于历史保护建筑内的广南县城区第一小学校建设录播室……

  徜徉于2024年静安区与广南县协同发展的成果册,还有许多耀眼的繁星。正是这点点星光汇聚成海,照亮了乡村振兴前行的道路,更镌刻下两地的深情厚谊。面向未来,静安区将进一步依托两地资源优势,努力通过产业协作、消费协作、劳务协作等多种形式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激发内需消费潜能、盘活市场资源,创造更多就业增收机会,为广南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