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城:石榴籽抱团红,“宝叶”一家亲
来源:解放日报 更新时间:2025/10/27 16:08:01
金秋十月,风吹稻穗。叶城县夏合甫乡虾荷府农家乐里,“宝叶一家亲”“富民兴疆”几个大字,以及一颗饱满的巨型石榴,在丰收的稻田里格外显眼。
这是稻田画第一次亮相新疆喀什地区。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长假,游客络绎不绝,更有百姓将这里作为婚礼现场。观景台上,游客们纷纷以稻田画为背景,记录下丰收时节的美好场景。这一巨幅稻田画也代表了宝山区援疆干部的美好心愿:与当地干部群众携手共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上海援疆叶城分指挥部指挥长、叶城县委副书记曹骏说,自从2023年4月来到叶城县后,援疆干部就成为这片广袤大地上的耕耘者。两年多来,大家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围绕“中央要求、当地所需、上海所能”,坚持将援疆资金向民生倾斜、向乡村基层倾斜,聚焦人民群众关心的领域,加快实施了一批惠民生、促发展、强基础的援疆项目,用实干实绩回应“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
乡村振兴描摹新画卷
夏合甫乡的稻田画并非只是风景,背后更有盐碱地的蜕变。
乡党委书记王友川介绍说,这里原先是一片贫瘠的盐碱地,常年荒废着。援疆干部来了后,与当地干部一起深入调研,觉得可以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做文章。最终,得益于援疆资金和技术的大力支持,盐碱地通过科学规划和改造,被转化为“稻虾共作”的生态农田。
他热情地邀请来客看看虾网里的小龙虾,“不仅稻田画在南疆很稀奇,鲜活小龙虾也是新鲜玩意儿,很多当地百姓都是第一次见到活的小龙虾。农家乐不设门票,欢迎大家来玩。所以开放没多久,就成为我们这热门的‘打卡点’”。
虾荷府农家乐负责人李进军是湖北人,特别高兴能把家乡的荷塘和小龙虾带到新疆,“这是各方支持的成果。上海的农业专家专程来农家乐指导,帮助我们筛选合适的水稻品种、传授‘稻虾共作’的要点。今年,水稻田的亩产已经达到300公斤,小龙虾实现了自主育种,预计明年的收成能更好”。
如今,农家乐不仅拥有百亩良田、养殖小龙虾,还配套了荷塘、小桥、餐厅等庭院风景、服务设施,形成“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循环农业模式,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效益。同时,农家乐又具备“稻田观”“渔旅融合”等新兴业态——换句话说,即使不收门票,也能通过销售农产品、发展农旅结合业务等,实现持续发展,并且为当地百姓提供就业和增收机会。
“自从来农家乐工作后,我爸爸妈妈可高兴了,因为家里就我一个女儿,现在上班的地方离家才500米,他们每天都能看见我。”麦迪娜是农家乐餐厅的工作人员,这个大眼睛的新疆姑娘特别喜欢她的新工作。
农家乐除了提供30个工作岗位,每年还能给所在村分红数万元。同时,农家乐主动收购农户养殖的家禽,提供给有需要的游客,预计每年还能为养殖户增收10万元。
“可以说,农家乐建设伊始就明确要共赢。上海援疆干部和我们、合作企业一起商讨、规划、实施,‘上海力量’一直伴随着项目的进行。所以,整个项目就像稻田画那样,是‘宝叶一家亲’‘富民兴疆’的生动体现。”王友川说。
乡村振兴一头是产业发展,另一头是百姓生活。正因为此,上海援疆以乡村振兴为抓手,深入田间地头、乡村车间,察民情、问民需、解民忧,一心一意帮助当地百姓搞产业、促发展,持续助力喀什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造福当地群众。
金秋时节,叶城县伯西热克镇的石榴又迎来了丰收,红彤彤的大籽甜石榴挂满枝头。自从上海援疆干部来了后,不再只依靠农户们叫卖或等待采购商上门,而是能通过村里的合作社、企业,变成标准化产品如石榴汁等,送出叶城,送到全国,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带来新希望。伯西热克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巴哈古丽·阿布拉说,新变化离不开援疆干部们的辛勤付出。
原来,伯西热克镇素有“石榴之乡”的美誉,石榴生产规模大、甜度高,只是此前的种植和销售方式比较传统。上海援疆干部、伯西热克镇副书记岳强与当地干部、企业一同调研,推动石榴产业提质升级。一方面,通过申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打响伯西热克镇薄皮石榴的品牌;另一方面,成立专业合作社、引入专业企业,引进石榴汁、石榴酒加工生产线,不断加强石榴产、供、销、运、贮等各环节服务,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石榴花节”等民俗活动又通过赏花游园观景等方式,进一步提升了当地石榴产业的影响力和附加值。
据不完全统计,经过升级,仅伯西热克镇的千亩石榴园就已带动300余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托万欧壤村村民阿迪力·阿不来提的新工作就在石榴园。到石榴园上班后,他每月有了3000多元固定收入,“这都是上海援疆干部带来的,感谢上海亲人!”
在依提木孔镇,清澈的自来水通过新铺设的276公里管网流入3000户家庭,4万群众告别“吃水难”;17.2公里乡村道路贯通后,农产品进城时间缩短一半;最让群众津津乐道的,是拔地而起的市民体育活动中心,这里已成为青少年足球训练的热门场地。除了这些硬件设施的提升,上海援疆干部还通过“足球进校园”工程,由上海市足协捐赠了400个足球,在51所中小学传递,培养出3支县级青少年足球强队。村民们说,村子美了,生活好了,未来更有期待。
通过引入“上海力量”“上海技术”“上海创意”,一个个乡村振兴项目不仅能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还能为当地百姓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增收机会,让当地百姓的生活就像石榴花那样,红红火火。
民生项目成就新生活
又是一个双休日,叶城县昆仑国学书院的兴趣班如期开班。中小学生们从四面八方涌来,熟门熟路地走进国画、书法、古筝、舞蹈、围棋等中华传统文化课堂。这座书卷造型的建筑立刻热闹起来。
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书院自去年10月投入使用以来,运维团队和资金都由上海援疆保障,向社会免费开放。书院聘请了专职培训老师,开设国画、书法、舞蹈等13门课程,工作日接待学校研学,节假日开办兴趣班,每天都不闲着,很受当地百姓欢迎。
中学生苏买亚·买买吐逊在语文课和音乐课上听了古代乐器的故事,报名参加了书院的古筝班,学得非常认真,“这乐器声音太好听了,我以后还要考级呢!”米热班·吾守尔选了古典舞和拉丁舞课程,“拉丁舞和古典舞很不一样,但是,都很美!学跳舞后,我觉得自己走路都带劲儿!”
“书院的课表排得满满,即便如此,很多课程还靠‘秒杀’。”冯江举例,今年暑假书院开设了兴趣班,原计划招生270人,结果有四五百人报名,来晚的只能安排延后到下一期学习。
“这正是我们援建书院的初衷——不要做参观点,而是要做百姓能够使用的空间,每天都有课,每个人都有机会上。”曹骏说,昆仑国学书院是上海援疆干部为叶城县百姓送上的一份民生大礼。
一方面,它是宝叶两地不断深化战略对话、发展联动,纵深推进“文化润疆”工程的生动实践,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探索,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润心”的使命,用文化“软实力”成为叶城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另一方面,援疆民生项目是连接宝叶两地情感的纽带,是切实改善叶城百姓生活品质的关键抓手,不仅体现在文化领域的滋养,更渗透到民生保障的方方面面。
教育方面,除了建设国学书院,宝山区不断加大援疆力度,结合“文化润疆”“人才援疆”等内容创新实施“组团式”教育援疆,把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引进叶城,为受援地教育高质量发展增添活力、增加动力。
宝山区第三批“组团式”教育援疆团队领队戴敏说:“‘组团式’援疆的亮点就是‘团’,我们通过宝叶教育集团充分发挥援疆教师优势,按照上海学校结对帮扶叶城学校、核心校示范引领成员校的原则和‘1+2+N’的思路,为叶城县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提档升级助力,让当地孩子享有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上海援疆持续提升叶城教育硬件,扩建中职校、新建二十二中学等,建成后将解决县内初高中入学高峰的情况。打造品牌化教育模式,通过“1+2+N”模式带动多校集团化办学,将优质资源和先进办学理念辐射到全县乡村学校。22位援疆教师带教155名“青苗”教师,涉及8个学科、51所中小学;项目化开展一批文体活动,打造22所足球、14所篮球、17所跳绳、舞龙舞狮联盟校,覆盖近万名师生。
医疗方面,通过援建医院科室、培训医护人员、开展巡回诊疗等举措,提升了叶城县的医疗服务水平。第十一批援疆干部来到后,宝山名医工作室开展的42台高难度手术,填补了当地医疗技术6项空白,其中不少是叶城县医疗机构的“史上首次”。比如,今年5月,在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援叶专家刘强、上海援疆专家刘云飞的带领下,叶城县人民医院冠心病科团队成功完成首例CRT-D(心脏再同步复律除颤器)植入术,标志着叶城县人民医院在心脏起搏治疗领域实现新突破。
更多的时候,通过“沪喀接力”,一些危重患者被医护人员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一天凌晨,叶城县人民医院接诊了一名产后仅7天的产妇,其入院时剧烈头疼、意识模糊。经检查,这名33岁的产妇面临颅内高压与动脉瘤破裂的双重致命威胁。上海援疆医生朱斌立即抵达现场,与神经外科主任艾尼瓦尔迅速反应,紧急邀请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专家会诊。上海援疆神经外科专家刘超博和苏佳斌得知消息后,星夜兼程赶往叶城。最终,在沪喀医生的接力合作下,产妇转危为安。
回忆这场“生死时速”的抢救,艾尼瓦尔说:“从动脉瘤介入到开颅手术的每个环节,援疆专家都带来了前沿理念和技术支持,这种‘输血+造血’的帮扶模式真正造福了边疆患者。”
一直与援疆医生并肩作战的叶城县人民医院呼吸科医生阿布都热西提也对“输血+造血”式帮扶深有感触:“面对当地医务人员,上海专家倾囊相授,大家也从‘依靠援疆专家干’到‘积极参与一起干’,再到‘主动要求自己干’,真正把先进的医疗技术留了下来。”
这些以教育、医疗为重点的民生援疆项目,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河,切实解决了叶城县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援疆成果惠及各族群众,也让沪喀两地的情谊在互帮互助中愈发深厚。
文旅赛事激活新空间
“如果有机会,一定要走一走新藏公路。起点就在我们叶城的西夜迷城,终点在西藏的日土县。”刚刚参加完“2025中国·叶城新藏公路汽车集结赛暨‘4+1’新藏公路汽车拉力赛”的叶城县副县长李亚敏热情地邀请四方来客。在她看来,上海援疆干部不仅参与援建西夜迷城等当地多个景区,更是带来了先进的运营思路,与当地干部一起盘活文旅资源,通过各种赛事为叶城县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西夜迷城,新藏线起始点零公里纪念牌与景区名称一样显眼,吸引了很多游客和自驾族“打卡”。前几年,援疆项目之一就包括西夜迷城景区开发升级,通过复原西夜国古城遗址并结合湿地景观与民族风情,这里已经成为展现南疆文化的重要窗口。不过,援疆干部的实践并未止步,而是通过积极创新,进一步盘活叶城的文旅资源。
以“2025中国·叶城新藏公路汽车集结赛暨‘4+1’新藏公路汽车拉力赛”为例,这是中国首次在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的高原自驾线路上举办汽车集结赛。新藏公路作为连接新疆与西藏的重要交通干线,全长约2140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之一。它穿越戈壁荒漠、冰川雪峰、高原草甸等多种复杂地貌,沿途风景如画,美不胜收。在这里举办赛事,既展现了“大美中国”的雄浑壮阔,还有助于打响叶城等沿线地区的知名度,实现体育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
新疆肆加壹赛事运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袁啟泰说,“4+1”新藏公路汽车拉力赛将持续举办,每场比赛都包含美食文化推荐、人文风情展示、摄影大赛等配套活动,希望由此将赛事变成推动叶城乃至新疆、西藏地区旅游、文化、经济等多方面发展的重要力量。
如果说新藏线上的汽车集结赛是专业选手的赛场,那么一根细细的跳绳、一个普通的篮球,则为叶城县百姓的生活增添喝彩和掌声,也为他们打开了通向更广阔世界的窗户。
在上海援疆推动下,叶城县校园跳绳赛事已形成成熟体系:以跳绳运动为载体,构建起“器材捐赠—师资培训—赛事孵化—文化融合”的全链条帮扶链。从2015年的5所学校试点起步,到如今覆盖100所校园,叶城跳绳运动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通过成立叶城县学校跳绳联盟、打造“校园—地区”两级赛事体系,以及“世界冠军送教—本地教师轮训”模式,培养了1200名专业教师。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竞技水平,更让传统体育项目成为民族文化交融的新纽带,在边疆大地绽放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今年7月,“奔跑吧·少年”第二届中国城市青少年跳绳公开赛(喀什叶城站)在叶城县体育馆拉开帷幕。这是叶城县第一次举办国家级跳绳赛事,吸引了来自新疆、上海、北京、西安、杭州、成都、南宁、徐州、兰州等地的46支队伍500余名选手参赛。更重要的是,这场全国性青少年体育赛事融合体育竞技、文化交流与文旅体验,不仅串联起沪叶两地的深厚情谊,更成为传播中华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舞台。
在叶城百姓中同样有知名度的还有“村BA”。在叶城,370个村、社区共建成537个篮球场,配备了篮球架等器材,部分球场周边还有健身路径和休息长椅,基本实现了“村村有球场”。
每年夏季,“宝叶杯”农牧民篮球赛如期开赛,赛事分村级预赛、乡级复赛、县级决赛三个阶段,参赛队员多是当地农民、个体商户和村干部,大家利用农闲时间组队训练。虽然赛事接地气,但氛围热闹。2024年,叶城县代表队还在全国民族团结“村BA”邀请赛中,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力克实力强劲的贵州凯里队,捧回冠军奖杯。
赛事不仅点燃了乡村运动热情,还带动了周边经济发展。比赛期间,球场周边的小吃摊、便利店生意火爆,有的村民还通过短视频平台直播赛事,吸引了数万网友观看,让叶城的乡村风采走向全国。
不难发现,在上海援疆干部的支持下,这些比赛已经不止于比赛,而是频频“破圈”——更多人看到叶城、来到叶城;更多的叶城人走出叶城,更多的叶城资源走出叶城。叶城县已把体育赛事作为有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特有精神家园的创新载体。
上海援疆干部,叶城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旅局副局长邵舒浩说,叶城县文旅资源丰富,通过举办各种赛事等文旅活动,能进一步用好资源,为援疆工作激活新空间。援疆干部们不断完善当地旅游基础设施,旨在进一步凸显品牌效应,有效释放当地的旅游优势,要把游客的“口碑”转化为发展的“金碑”,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支柱产业、带动高质量就业的惠民产业和促进高质量交往交流交融的幸福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