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车 以“浦东所能”服务“莎车所需” 产业援疆开启新篇章
作者:解放日报 更新时间:2024/12/17 17:27:28
上海与新疆喀什,相距5000余公里,山海之隔却未能阻碍两地人民团结共进的赤心与热忱。
浦江叶河万里情,浦莎人民心连心。多年来,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与上海浦东新区的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援疆是对口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年多来,上海援疆莎车分指指挥长、莎车县委副书记吴觅修率领全体浦东援疆干部围绕肩负的使命认真推进工作,快速熟悉环境、迅速转变角色,全力以赴推动上海援疆工作高质量开展,充分利用后方资源力量,努力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助力莎车县产业发展多点开花。莎车分指干部紧紧围绕工作实际,通过实地走访,真实了解当地需求,以产业为载体多途径支持经济发展,造福当地百姓。
吴觅修表示,莎车分指紧扣“浦东所能”服务“莎车所需”,将浦东的开放优势、平台优势与莎车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结合起来,以产业援疆为抓手,帮助莎车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通过产业帮扶支撑良性“造血”,促进当地百姓增收致富,推动莎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培育钻石 新质产业崭露头角
“欢迎来到碳索芯材科技,我们的场地现在还比较简陋,还在建设中,我们是赶进度,边建设,边生产!”见到来访者,碳索芯材(新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高金热情洋溢地介绍起这个因“鸽子蛋”钻石而闻名沪疆两地的援疆项目。
李高金是一家来自上海浦东钻石企业的负责人,这家企业是上海钻石交易所的会员单位,也是新疆碳索芯材科技的投资主体。之前,李高金带领团队从事天然钻石贸易,历经约20年的深耕,积累了对钻石行业发展趋势的深入观察,并逐步将产业版图从天然钻石领域延伸到人造钻石领域。
2023年8月,李高金跟随上海市第十一批援疆干部的脚步来到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也正是这次考察将他深深地吸引了。他敏锐地发现,莎车正处在培育钻石产业的成本洼地上,是很好的投资目的地:在人造钻石产业中,70%的成本是用电,而喀什地区有着丰富且低价的清洁能源。与此同时,钻石打磨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从全球范围看,此类产业工人多集中在印度,我国则有不小的人才缺口,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建厂、培训技能人才,拥有大量年轻劳动力的莎车,将很可能转化为我国培育钻石产业的最佳人力落脚点。
莎车所需,上海所能,始终是上海援疆干部的思想指针。历史上,中国钻石工业起源于上海。2000年国家级要素市场上海钻石交易所经国务院批准落地浦东,更加巩固了上海在钻石产业的优势。引进上海浦东的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更好地满足莎车的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培育钻石产业无疑是一个绝佳的结合点。通过对当地青年进行钻石切割打磨技术的培训,以及引进国际顶尖的专业设备,人工培育“鸽子蛋”钻石有望成为莎车的产业名片,这成为了李高金和浦东援疆干部的共识。“‘鸽子蛋’钻石”援疆项目,在共识之下,一锤定音。
“鸽子蛋”钻石的价值,不只体现在高端珠宝饰品领域,还体现在高科技的前沿领域。金刚石俗称金刚钻、钻石,有着“终极半导体”“材料之王”的美称,除了作为首饰培育钻,今天,人造金刚石的应用还涉及更多领域,在精密加工、半导体、航空航天、医疗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对部分工业领域的产业变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因此,金刚石材料也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是各国争相投资的技术高地。
所以,从一开始,新疆碳索芯材科技就设计布局了两条产品线——民用的和高科技的。民用面向的是普通的钻石,未来将借助上海的品牌影响力,打开国内和全球市场,打响莎车的“鸽子蛋”钻石品牌。高科技的则瞄准高端金刚石芯片制造,基于公司所采用的国际领先的微波等离子化学气相沉积技术(MPCVD),制备大尺寸、高品质的金刚石高端应用产品,应用于前沿高端工业领域,服务国家战略。
目前,在浦东援疆干部的助力下,678条钻石培育生产线正逐步在新疆碳索芯材科技投产,产能规模在全国名列前茅。未来,新疆碳索芯材科技计划在莎车投放1500条至3000条生产线,将这里打造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微波等离子化学气相沉积技术(MPCVD)钻石生产基地之一。
产业援疆,也造福了当地百姓。18岁的萨拉麦提是莎车本地人,刚刚从学校毕业,她就找到了心仪的工作,成为新疆碳索芯材科技钻石打磨生产线上的一名技术人员。通过3个月的高强度专业培训,如今的她已经熟练掌握了钻石打磨技术,一天可以打磨大约6颗钻石。通过学习技能获得不错的收入,萨拉麦提感到很开心,也对未来充满憧憬。“我希望将来用自己的劳动所得给妈妈买一颗闪闪发光的钻石”,小姑娘诉说着自己的心愿,眼睛里闪烁着同样璀璨的光芒。
在新疆碳索芯材科技工厂里的展板上,有三张照片记录着他们与上海援疆莎车分指从相识到相约的三个历史时刻:2023年8月6日,相识、一见如故;2023年8月23日,相知、一日千里;2023年10月10日,签约、一生追随。李高金表示:“非常荣幸能追随上海援疆的步伐,也很感激援疆资金支持配套厂房改造,这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还激发了我们发展的动力,坚定了我们援疆的信心。”展板上的效果图,展示着这里的未来图景——一座花园式的工厂,一个欣欣向荣的新质产业。
绿色科技 创造荒漠治理奇迹
4天沙地治理、2天播种、10天出苗,在上海援疆干部的推动下,以及上海绿色科技专家们的努力下,莎车县拍克其乡实现了“十天千亩、荒漠变绿洲”的治理奇迹。
如今,在莎车县北部的沙漠上,绿色已成为最动人的颜色,从点到线、连线成片。改造后的沙漠,可以种植狼尾草、向日葵、萝卜、玉米、大豆等十数种作物,作物产能丰富,连续两年收获,而且改造后的土地水质、土质和作物检测均达到安全和优秀标准。
奇迹的背后,正是中国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通过部市共建成立的创新平台型机构——绿色技术银行。而牵线搭桥的则是来自浦东的援疆干部们。
塔里木河上游的叶尔羌河,是南疆最大的冰河。她发祥于帕米尔高原的昆仑山,一路飞流直下,进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南端,以雪水滋润出南疆第一绿洲——莎车。莎车是喀什地区的人口第一大县,然而,人均耕地面积却不足2亩。能否用创新性的技术开发出新的农业生产和种植空间,改变莎车人均耕地面积不足的短板,成为摆在浦东援疆干部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与此同时,远在上海的科技专家们不断创新绿色技术,让难题找到了解决方案。如今,荒漠化和粮食安全问题正在让全球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可用于绿色生产的农业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支柱。如何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发展新质生产力,可持续地增加农业生产空间,正是绿技行农业科技团队的核心目标。近年来,绿技行农业科技通过集成式、颠覆性技术创新,助力推进“藏粮于沙”,释放新质生产力在“沙产业”领域的澎湃动能,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让一片片“不毛之地”变身产业集聚的“聚宝盆”。
在上海援疆莎车分指的牵引和协调下,绿技行农业科技团队响应新时代援疆戍边建设的号召。2023年5月,绿技行农业科技板块的工作人员随着第十一批援疆干部来到莎车,6月拿地,7月至8月,完成了一期约1000亩示范基地的打造。2024年2月,团队在莎车启动了第二个8500亩戈壁林草作物丰产增效科技示范基地,再度书写了万亩戈壁变良田的治理新奇迹。展望未来,绿技行农业科技负责人蒋立峰表达了科技援疆的雄心壮志——计划三年内在莎车县完成10万亩(约三期)荒漠化治理,让昔日的漫天风沙渐渐成为历史。
“面对荒漠地区的种植难题,我们找到了一种用多种绿色生物基材料混合在沙粒和石头里,既保水保肥,又缓释透气的创新解决方案。”绿技银行工作人员刘莎表示,独创配方下的特殊生物质增稠剂(SBT)是一种纯天然、无毒害、无污染的生物质材料,主要由纤维素、木质素、甲壳素、藻类、放线菌等天然有机物质组成。与此同时,绿色技术银行依托丰富的农业专家库和金融资源支持,在采用原创SBT生物基新材料的基础上,集成先进的荒漠化治理、AI智慧管养等颠覆性创新技术,在边际土地上,迅速拓展新的农业生产空间。通过调整不同关键材料和核心配方比例,重铸荒漠基因,把原本“寸草不生”的荒漠,改造成具备植物生长六要素的完整生态系统。
绿技行员工努尔比亚木从小在莎车县长大,她是荒漠变绿洲奇迹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也亲身体会到防沙治沙对当地气候的改善。绿技行员工梅曾阳在来到莎车后对科技的力量也有了全新的体验,“原本大家认为荒漠种地是不太可能实现的事情,亲眼见证了从戈壁滩到现在郁郁葱葱的全过程,我真的感到很自豪!”
浦东援疆干部介绍,截至目前,整个项目已经投入各类专家、技术人员、工程人员累计上百人,同时收获了喜人的成果。绿色技术银行实现了对沙漠、戈壁的一次性耕作功能再造,叠加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和AI决策支持,不仅新增了农业生产空间,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截至目前,已带动当地灵活就业超3000人次。未来,10万亩更大规模改沙扩田动工后,预计可带动就业人次约15万,切实做到以集体致富、人民幸福为主导的目标,将产业与民生融合,助力当地生态环境改善,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民族大团结。
“手拉手” 文旅产业持续升温
虽然相隔数千里,但莎车县的谢伊代姆和上海的敖怀玉已经做了多年笔友,在互相通信中联络起了感情。在浦莎青少年“手拉手”活动上,两名少先队员相见恨晚,并约定一起努力学习,考上共同心仪的大学,在校园里相遇。
浦莎青少年“手拉手”活动启动于2016年,是上海援疆的重要项目之一,旨在通过参观交流活动,在莎车少先队员心中播下爱国的种子、梦想的种子和友谊的种子。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以及一代代上海浦东援疆干部的接续深耕,活动结出了累累硕果。2023、2024年度浦莎青少年民族团结“手拉手”活动两次传来喜讯,经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综合评审,被评为“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全国试点示范项目”。
上海援疆莎车分指副指挥长、莎车县委常委、副县长王作懋介绍,在2023年的基础上,今年项目规模和能级进一步扩大,首次尝试在上海、北京、西安三地分别开展研学活动,600名莎车县师生分别前往三地,开展7天研学之旅。随着项目规模和能级的提升,大家更深入地在“行万里路”中追溯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领略中华之美,解锁人生新体验。
针对三地不同的历史文化资源,浦东援疆干部策划了差异化的活动主题:西安研学之旅以“点燃少年红·闪耀中华心”为主线,少先队员追溯红色足迹,重温革命历史;北京研学之旅以“赓续红色血脉·厚植爱国情怀”为主线,少先队员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洗礼,传承红色基因;上海路线以“浦莎情深·爱我中华”为主线,整条线路帮助莎车少先队员领略上海独特的人文科技魅力,精选最具历史、革命意义和大众关注的点位。比如在中共一大会址,带领青少年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艰辛历程和创造的伟大奇迹;登上东方明珠塔、夜乘黄浦江游轮、参观上海博物馆、走进上海交通大学……路线内容覆盖天文、历史、文化、科技等多方面。
回到家乡后,莎车少先队员纷纷在各自学校开展谈感受讲体会活动,把党和政府的关怀,上海、北京、西安人民的深情厚谊,以及过程中的所见、所思、所想,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分享给周边的小伙伴。他们把这些故事讲给自己的亲人、同学和身边人,有效引领、激励和辐射周边人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动全社会形成磅礴向上、积极健康的精神风貌。
除了邀请莎车少先队员来到浦东,浦莎青少年“手拉手”活动也挑选组织40名优秀师生前往莎车县,感受跨越千里的文化盛宴。浦东少先队员在这段旅程中充分展示自我,体验新疆的风土人情,成为两地文化交流的小标兵。来自浦东模范实验中学的顾歆瑶同学与莎车少先队员深入交流,学起了新疆舞。在喀什古城开城仪式上、在莎车巴扎、在十二木卡姆演奏会上,她先后4次跳起新疆舞,还与上过央视知名节目的小古丽共舞,跳出了浦东少先队员的风采。
作为“文化润疆”工作的重要实践,浦莎青少年民族团结“手拉手”活动有效促进了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此同时,在上海援疆莎车分指的助力下,莎车文旅产业也在持续升温,“浦莎号”上海援疆包机游激活上海游客的旅游热情;莎车县乡村旅游吸引着游客前来体验乡村风情,带动村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老城景区喀赞其休闲街区荣获“自治区级旅游休闲街区”旅游品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讲好莎车老城故事、健全老城旅游线路……
以“浦东所能”服务“莎车所需”,开启产业对口支援新篇章,正是来自浦东的援疆干部们的心愿。一系列援疆项目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在莎车扎实推进落地,援疆干部们的美好愿景正在这里逐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