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洛藏族女孩在上海追逐梦想
作者:解放日报 更新时间:2021/03/01 10:20:32
白云才,一名来自青海省果洛州玛沁县的藏族女孩。她既是上海市新陆职业技术学校三年级学生,主修学前教育专业,也是上海中职星光合唱团的一名成员。
从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到上海,从没摸过钢琴、不会说普通话的她,如何一步步适应都市生活、追逐梦想的?
想当一名幼教老师
蓝天、白云、一望无垠的草地、成群的牛羊……这些是白云才来上海求学之前的生活。每天早上8时30分,白云才就出去放牧,一直到18时回家。“放牧的时候,要管五十几头牛。得看好牛,让它们在规定的区域内吃草,不能跑到别人家的山头去。”
在白云才的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小时候,我没上过幼儿园,所以特别想成为一名幼教老师。”为此,2018年,白云才来到上海市新陆职业技术学校,主修学前教育专业。
“来之前,听说上海是一个大都市,但从没有真正见识过。”白云才第一次来上海坐火车花了30多个小时,这也是她第一次离开父母到这么远的地方。“火车到站后,学校老师来接我们,觉得特别亲切。”白云才告诉记者,她所在的班级叫“果洛班”,15个同学来自青海省果洛州的6个县。
从果洛到上海,从海拔4000多米到海拔20米左右,醉氧基本上是每个果洛班的同学都会遇到的情况。因此,每次从果洛来上海,白云才都会先睡上两天,以免在上课的时候犯困。
不仅是气候条件不同,许多专业知识也需要衔接。学前教育专业要学声乐课,要学钢琴,这对白云才来说很陌生,“以前连钢琴都没有见过。”第一次上声乐课,那些看着像小蝌蚪的音符,完全不懂什么意思。刚开始,学钢琴特别困难,第一次钢琴考试,全班没有一个人及格。于是,早自习时,每人有10分钟的练琴时间。一开始弹钢琴,白云才的手很紧张,一遍遍练习下来,手不僵硬了,变得灵活了。在白云才印象中,第一次完整弹下来的曲子是《小鸟飞》,特别有成就感。
语言也是白云才需要克服的困难。以前,白云才只会藏语,为了自己的梦想,她一遍遍反复练习普通话。老师也想方设法创造更多表达机会——比如让同学们上讲台做自我介绍、做演讲,这一形式几乎每天中午都会有。一学期下来,大家的普通话有了很大的提升。
积极争取表演机会
一次偶然的机会,白云才成为上海中职星光合唱团的成员。
一堂音乐课后,老师说:“藏区的孩子唱歌不错,有一个机会可以自己争取。”当时学校艺术节的节目是《我和我的祖国》,需要选拔同学参加。谁知,上完课第二天,全班15个同学每个人都去找老师让他听一下自己准备的歌曲。经过筛选,白云才和其他两名同学入选参加学校艺术节节目表演。第二个学期,白云才和其他两名同学去参加全市的星光合唱团选拔,最后白云才成功入选。“其实,其他两位同学的声乐条件比我好,可能是因为面试时要朗读诗句,我的运气好一点。”白云才谦虚地说。
合唱团的训练时间,是每周日下午1时到5时。每次去合唱团,白云才都要很早出门,因为路上要花一个半小时。“刚开始,对上海不熟悉,还会迷路。”有一次,白云才地铁坐过了站,回宿舍晚了半小时。宿管科阿姨特别着急,打电话给班主任,后来看到她回来时,开心地说:“孩子,你终于回来了,我们都着急死了。”
“起初,我一个人都不认识,特别陌生,很紧张。”白云才说,老师分了声部,旁边的人也不认识,但是几个同学和她主动聊天,在交流中,同学们教她上海话,她也和他们分享家乡的事情,觉得很开心。渐渐地,白云才在合唱团里认识了很多新伙伴。
练习合唱也是辛苦的。老师发的乐谱,先用音符唱,而不是带歌词唱。“因为原来基础就不太好,当时觉得压力特别大,大家一起练歌的时候,也不太敢唱,生怕唱错。”老师的关心化解了她的焦虑。每次老师都会问白云才:“你在合唱团习惯吗?有什么不会的及时问。”白云才每周从合唱团回来,不懂的地方就会去主动请教老师,老师也会很耐心地教她怎么去理解音符、音高。“一开始,还会唱跑调,后来偷偷跟着旁边的女孩一遍一遍练习。”白云才说,一年过后,自己已经能自信地站在舞台上和大伙儿一起演唱了。
在合唱团的第一年,因疫情影响,没有什么演出机会。2020年底,星光合唱团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登台表演,合唱一首《我们的上海》。“第一次登上这么大的舞台,我当时很激动。”白云才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历历在目。这一场表演,果洛班有两个名额去看现场演出,其他同学可以扫码看视频直播。《我们的上海》是最后一个节目,在落幕的时候,白云才看到观众席的同学在冲她招手,心里非常激动。“这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机会,锻炼自我,很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