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法人”变“协作人”,两名“靠普”干部正在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上海普陀     更新时间:2022/10/24 18:18:45  

昆明市东川区正值秋高气爽,汤丹收费站旁的智能化大棚内却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经历夏季西瓜成熟后,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已开始栽种云南草莓,农民正在插苗播种。在一群忙碌的身影中,有两位特别的工作人员也在不停劳作,他们一面细心地帮助农民检查果品质量,一面正在联系如何更快更好地将优质草莓销往全国各地。

这两位特别的身影正是今年7月起履新东川开展东西部协作的干部刘俊和金鸣,他们分别担任东川区委常委、副区长和东川区府办副主任、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年初时,他们经过普陀区层层选拔,正式被选派从上海普陀到云南东川,跨越千里,开展为期三年的东西部协作工作,谱写两地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靠普”干部履新东西部协作

“近几年的东西部协作项目对你们有益处吗?你们种的蔬菜水果销售情况怎么样?” 刘俊说。

“你们现在最需要的帮助是哪些?能不能告诉我?”金鸣说。 

虽然履新不过百日,但是从上岗开始,他们便牢记第十二批援滇干部联络组组长边慧夏的嘱托,“具人民情怀,善群众工作,是你们两个‘老’公安的核心本领。到了云南要真真实实地去调研当地所需,融入当地发展。”

为此,两位干部自上任第一天起便深入东川区各乡镇基层一线,了解农业发展,调研当地所需,与老百姓朝夕而作,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在赴东川帮扶前, 刘俊和金鸣就深知到任岗位责任重、业务量大,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他们坦言,真正做起来还是比想象中困难。两位新手刚报到没多久,就已习惯白天跑乡镇看项目实地调研,晚上商议次年计划编制的工作节奏。

“压力是有的。我们两位的工作经验以前都集中在政法领域,跨越到东西部协作发展,再加上此前普陀援滇成绩得到了当地百姓的交口称赞,我们深感如履薄冰,责任在肩。”金鸣认真地说道。

“大概待了一个礼拜后,我有一天很自然地讲出云南方言‘上山克’(上山去),‘样样好’(各方面都好),我感受到自己已经开始‘进入角色’,融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 刘俊回答。

“靠普”发挥所长谋发展

说着蹩脚的方言,手机里显示日均步行超20000步……两个月后,两位干部跑遍了东川区9个街道乡镇的角角落落,带着普陀区“人靠谱(普),事办妥(陀)”的精神,每到一处都仔细询问当地老百姓对东西部协作项目的需求,收集意见建议,做好项目动态跟踪,以“当地所需,普陀所能”为导向规划日常工作。

在工作锻炼中,两名干部火速成长,在100余天的帮扶工作中,刘俊协调落实东川区与真如副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积极对接沪滇共建东川小江干热河谷农业产业园;引入普陀相关农业科技企业,探索农产品生产基地数字化建设。金鸣则利用在普陀从事信息化系统运用的专业优势,在扶贫搬迁区域运用信息化系统协助摸清底数,理清情况;协调专家到东川指导种植,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两名干部还对接逾15家企业、社会组织与东川乡村结对,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刘俊和金鸣用扶贫济困的担当、履职尽责的使命,展现了普陀人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信心和作风。

两位“新人”帮扶干部的故事,只是普陀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全力全情援滇,奋斗在对口帮扶一线普陀干部的缩影。他们曾经是政法系统的干部,现在是与群众心连心的对口帮扶人。

“东川独特的气候一年四季都能产出口感上佳的水果,再过不久智能化大棚内种植的草莓就要上市了,我一定要把它们卖到上海给大伙们尝尝。”金鸣开心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