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的好项目“我们挤进来了”

    作者:解放日报     更新时间:2021/06/18 17:10:46  

“我们是挤进来的。”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绿色低碳发展行动共同体发起单位第一次会议上,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副理事长王利民这样介绍自己的加入过程。

一个湖北的基金会为什么要参加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活动?“绿色低碳发展必须整个长江流域联动起来,这个事情非常有意义。”王利民说,当他一听说有这个活动时,立刻跟共同体发起方提出想要加入。

无独有偶。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环球贸易及融资业务部总监李骅珊也向记者表示:“我们是挤进来的。作为外资银行的代表,我们感到很荣幸。”

什么样的活动能够吸引这些企业、社会组织争相“挤进来”?答案在6月11日揭晓。当天,包括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及北京代表处、陆家嘴金融城绿色金融发展中心、中国建设银行一体化示范区支行等在内的52个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社会组织,在示范区共同发起成立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绿色低碳发展行动共同体,并宣布今年拟在示范区共同推动90项行动。

上海山恒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共同体发起成员单位,与公司董事长黄海弟的家乡情结有一些关系。黄海弟是土生土长的朱家角人,在他的记忆里,门前的小河滋养了小镇居民的生活,但是现在水质不如以前了。

“我相信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也会给我们示范区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这一点,我们朱家角人是有这个期待的。”黄海弟笑着解释说,自己是朱家角人,也是浦东人,现在是示范区人。最近,他所在的阿拉善环境产业联合会等机构,提出要在示范区建设长三角低碳发展创新中心,共享研发空间、共享研发人才、共享研发成果、共享知识产权,希望用科技的力量,守护家乡的碧水蓝天。“我们环境产业联合会有七八十家企业,大家都很有兴趣参与其中。”黄海弟说。

企业家对参与示范区建设的热情,让示范区的环境治理找到了一种解决方案。记者了解到,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绿色低碳发展行动共同体的发起,源于去年5月的一次调研。示范区执委会工作人员发现,在环境治理方面,光靠行政执法部门的力量远远不够,一般的县市区环保局的工作人员也就100人左右,环境治理领域必须要让企业真正承担起主体责任,需要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和公众的作用。

“从社会组织成长的一般规律来看,没有政府的支持,是办不起来的;没有市场的力量,是走不远的。”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政策法规部部长楼戬认为,未来共同体的运作,要由成员单位共同来决定,可以考虑引入轮值、竞争等机制,能干事、干成事,让它成为一个自带流量,富有生命力的平台。

眼下,就有一道难题摆在共同体面前:如何将示范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上海区域主任任文伟在十多年前,曾参与过位于黄浦江上游水源地的青浦大莲湖湿地修复项目,在设计水源地保护的长效机制过程中,他记得当时村民们很苦恼,“一产只能种不能养,二产不能动,三产空对空。”指的是当地为了水源地保护,第一产业只能发展种植业,不能发展规模化的畜禽养殖业;作为第二产业的工业是限制发展的;期望中的第三产业(服务业),却由于没有好项目和思路,处于“无米下锅”的空转状态。

现在,当地建成了青西郊野公园,环境和基础设施大大改善,农家乐也蓬勃兴起,可是当地居民不时吐槽:上海市区的旅游团坐着大巴过来,吃完中饭又回去了,没有多少游客能多驻足几日,时间长了,大家感觉好像也没有带来多少发展。

“我一直在思考,有没有产业可以让游客多一点时间留下来,甚至让更多人扎下根来创业发展。”任文伟观察了十多年,得出一个结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不仅仅是普通的开发区或示范区,应该把它看作浦东开发开放,或深圳改革开放的2.0版本。

“现在示范区的发展,是要在保证已有社区、水乡古镇江南水乡的格局下,在生态绿色不褪色的约束条件下,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任文伟认为,示范区需要更多的创新和突破,引进的产业不能是大拆大建的,而是要能更高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生态要素,把示范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整体激活起来。

金融要素已经加入进来。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支行行长张悦表示,青浦建行改名为长三角示范区建行,同时也是全国建行的绿色金融试点单位,这显示了他们在长三角努力推进绿色金融的决心。“下一步,我们要聚焦普惠业务,促进绿色产业链发展。”张悦介绍,该行将围绕特色产业、专业市场、龙头企业及上下游企业,为各类普惠型涉农企业、个体工商户提供绿色金融服务。

一些改变已经看得到。江苏吴江区每月综合PM2.5臭氧以及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对每个区镇排名。倒数前两名要拿出真金白银补偿给排名前两名的区镇,每个站点每月补偿标准是60万元。上海青浦区去年以来在上海市率先启动办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例,已经办结三起。纺织重镇江苏吴江盛泽正酝酿一个低碳循环化的工业园区。

“我觉得这将是一种质变,以前是水源保护区,可能是为了保护而保护,现在是要绿色发展。”任文伟打了个比方,以前的保护和修复是“吃药治病”,而现在的绿色发展是要“强身健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