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甘当老山边的一株小草,将麻栗坡群众引上致富路
来源:文汇APP 作者:王星 更新时间:2019/07/11 11:04:12
四月的麻栗坡,鲜艳的木棉花正在吐蕊盛放,在这个不大的县城里,火红与热情渗透着每个角落。记者从文山市区乘车出发,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山间公路,终于踏上了这片孕育出“老山精神”的红色土地。自1996年以来,一批批上海援滇干部顺着这条山间公路来来回回,为边城麻栗坡带来了资金、项目、人才,同时带来的还有这片土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今年41岁的李晟晖,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看上去斯文、精神、干练。在数批上海援滇干部中,他是第一批被选派到县城挂职的,而以往的干部只是派驻州府。只身远赴云南,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李晟晖为当地产业发展殚精竭虑,为因战伤残人员四处奔走,为贫困学子争取教育资源……他竭尽所能地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他是麻栗坡干部群众心中最可亲的“暖男”,而他则将自己比作老山脚下的一株小草,默默无闻却又能量无限……
去年,李晟晖被授予“云南省脱贫攻坚奖扶贫先进工作者”称号,不久前他又荣获2019年第一批“云岭楷模”荣誉。
▲李晟晖为贫困户送上新年慰问品。麻栗坡县供图
坐车颠簸出15000步
“那时的麻栗坡,有着令人心醉的美,令人心痛的穷,令我感动的边疆爱国情怀!”来到麻栗坡前,李晟晖印象中云南就是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来了以后他才发现如画美景并不是云南的全部。
2017年9月开始,初到麻栗坡的李晟晖用了3个月时间熟悉和适应新工作,他发现麻栗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相对滞后,当地居民的生活并不富裕,但家家户户门前都挂着鲜红的国旗,老百姓对他们这群上海来的帮扶干部非常热情,这些都让他印象特别深刻。
据李晟晖介绍,在他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便通过广播了解到发生在麻栗坡的那场战役,知晓了很多战场上的感人故事。2017年,上海市静安区开展第十批援滇干部的增派工作,其中一个目的地就是麻栗坡,为此李晟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且如愿以偿地来到了这里。
在麻栗坡近两年的时间里,李晟晖最长一次连续5个月没有回过家,但家人对他的工作不仅理解包容,还很支持。如今女儿正读初中,学习成绩很不错,妻子既要照顾家庭,工作也比较辛苦,但都能让他很安心。“一年一次假期,回到家也会到外面对接帮扶项目,基本不着家。找资源很累、梳理需求很琐碎,关键是还差钱,对于我们来讲,‘巧妇得做无米之炊’呀!”李晟晖笑着说。
从国内一线城市来到了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李晟晖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工作的状态也截然不同。“在上海,下乡骑自行车就能到,在麻栗坡有的地方坐车仅单程就要4个半小时,路上的时间成本实在太高。记得有次下乡,由于道路非常颠簸,微信计步器变成了15000步。那路简直颠到‘灵魂出窍’,因为当时比较紧张,只能两眼闭紧、牙关咬紧、双手抓紧!刚来这里的时候,外出工作途中还遭遇过车祸,所幸无人受伤。”李晟晖笑着说,随着全县道路状况的不断改善,自己也在慢慢地调整适应,后来下乡时还会嫌车开得太慢。
“虽然环境很艰苦、条件很恶劣,但当地老百姓的淳朴和善良时刻激励着我们,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心和决心!”李晟晖坚定地说。
产业发展是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和长远之计,但麻栗坡的特点就是“地无三尺平”,从而导致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非常困难,加之市场渠道和组织化程度低,严重制约着当地产业做大做强。如何根据县情实际,破解产业发展的瓶颈?成为李晟晖和麻栗坡县各级领导干部思考得最多的问题。因为2018年的俄罗斯世界杯,这僵局终被打破。
▲李晟晖现场查看小龙虾放养情况。姬祥虎摄
将小龙虾产业引入贫困村
“在世界杯期间,中国小龙虾进军俄罗斯并获热销。在整个上海,每天的小龙虾消量为40万斤,就全国来说也是2000亿产值的大市场,但在云南,这个产业几乎为零。云南的好山好水、立体性气候,是一定能够养出好的小龙虾!”李晟晖认为。
在确定好小龙虾产业发展的思路后,李晟晖及时和上海援滇联络组进行对接协调,并在联络组的牵线搭桥下,由他带领着麻栗坡各部门干部代表到曲靖市会泽县调研学习,并努力争取相关企业到麻栗坡县发展小龙虾产业。同时,他们还积极寻找合适的地块,及有意愿养殖小龙虾的专业合作社参与其中。
经多方寻找,原本从事养鱼业的麻栗坡县合力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孝录,表示愿意尝试性参与小龙虾的养殖计划。在后来的近一个月时间里,李晟晖和张孝录几乎跑遍了麻栗坡县的所有乡镇,走了近2000公里的路程,终于在大坪镇的烂坝村,找到了理想的100亩稻虾种养示范基地。
从想法提出、着手租地、平整地块、养水草等基层工作,到建立起全县第一个养殖智能化管理与实施监控的小龙虾追溯系统,自去年7月初到目前为止的半年多时间里,李晟晖已数不清自己到过基地多少次,不知道有多少天是顶着夜幕出门、再顶着夜幕回家。如今谈起这一切,他都一笑而过。
“这个试点获得成功后会在全县进行推广,将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兴产业。”张孝录说,该项目建成后可直接带动附近的上凉水井、戈令两村的贫困群众经济增收。预计到2019年底,83户贫困户292个贫困群众将有望如期实现脱贫,到2020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12000元以上。“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一起富才是最好!”
据了解,在李晟晖的倾力帮扶下,2018年麻栗坡县争取各类帮扶资金超过3500万元、实施项目50余个,帮助2500余名建档立卡户顺利实现了脱贫。
自1996年以来,上海市及下辖静安区开始对麻栗坡县对口帮扶,通过资金、项目、人才等多方面支援,使边疆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巨大改善,当地农村面貌也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
猛硐瑶族乡铜塔村委会上铜塔村小组的邓庭远是沪滇帮扶的直接受益者之一。在2018年10月13日,上海医疗志愿服务队的专家们,在麻栗坡县医院免费为他取出了残留在身体里30多年的弹片。面对记者,再次谈及此事,邓庭远压抑不住眼中的泪花。
“上海来的医疗专家帮我取出了残留在身体里30多年的6块弹片,现在我恢复得很好,希望能继续得到帮助,把剩下的弹片全部取干净,不再受伤痛困扰。”邓庭远说。
据了解,在上海长期帮扶文山开展“行走的渴望”行动(进行假肢安装)基础上,由上海市、静安区残联资助将1300余名因战伤残人员纳入了保险范围,逐步实施无障碍设施改造,减少生活成本、改善生活条件,解决这部分群体长期以来的后顾之忧,帮助他们实现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目标。
“自2005年以来,共安装了3800多支,他们还可以免费更换,减轻家庭支出。这个行动,是对麻栗坡这些特殊群体给予心理上的慰藉,所以麻栗坡老百姓对上海人有一种特殊的情结。”李晟晖说。
家住大坪镇大石洞村委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品建、李秀肖两户,是李晟晖的挂钩帮扶户。自李晟晖挂钩帮扶以来,这两家的生产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前的住房条件很差,还要供两个孩子读书,光靠种地讨生活,加之连年遇上天灾,日子过得很艰辛。”谈起以前的生活,李品建仍心有余悸。但自从李晟晖挂钩后,李品建家的生活发生了大变样,房子重建了,还有爱心人士资助他家的孩子读书。在李晟晖挂钩前,李品建家的人均收入仅为4700元,而如今已达到了10000元。
无独有偶,同样作为李晟晖的挂钩帮扶户,李秀肖家的生活也变了。如今她家已搬进了新房、入户的路也修通了,家庭人均收入从2700元增长到了5500元,日子变得越来越好过。
“在李副县长的帮扶下,今年脱贫我们很有信心!”这是李品建和李秀肖共同的话语。据他们介绍,李晟晖每月会多次到家里指导脱贫工作,并时刻关心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问题,及时给予解决。当得知李秀肖家存在入户路难行的状况,李晟晖及时帮忙协调修建了200米左右的“专用”入户路。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李晟晖始终像一株小草,默默地奉献自己的力量,力所能及地为麻栗坡群众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