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子美产业兴村民富,沪滇携手描绘和美乡村画卷
作者: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更新时间:2023/11/24 19:07:35
都市白领辞职回乡,六郎城“仙草秘境”里,找到了奋斗新方向;读大学的傣族女孩,偶然当上“香发公主”,期待为家乡代言……
日前,大江东工作室记者在上海对口援助的云南西双版纳、丽江、迪庆、文山等地的多个村庄,见到了不少这样的年轻人。他们原本走出大山在城市打拼,却义无反顾选择返乡成为“新农人”,在希望的田野上逐梦,努力让这片土地变得更加和美。
“和美乡村”,是“美好中国”新时代的乡村版诠释。近年来,沪滇协作重点之一,就是着力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实施和美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边境幸福村建设、传统村落焕新、旅游文化名村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沪滇携手并肩,探索打造和美乡村建设新样板。
“转身”回乡,青年人找到了奋斗新方向
吴迪1999年出生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原本在昆明一家物业公司做管理工作,月收入有六七千块。2021年初,听说家乡的六郎城景区招聘员工,她决定辞职回乡。
万米石斛观光长廊。广南县杨柳井乡供图
六郎城村,是吴迪心中的乡愁。这是个典型的壮族村寨,依山而建,风景秀丽。走进六郎城村,沿着石板路拾级而上,一路上云雾缭绕,水汽飘飘,仿佛置身于仙境。村民说,在上海的援助下,山上修建了一个大蓄水池,山泉水被引到了山下,家家户户都免费用上了清冽的泉水。
“在这里工作,环境惬意,不‘卷’,感觉身心都健康了许多。”作为为数不多的大学生员工,两年多时间,吴迪已经成长为景区接待中心主任。她还把工资收入的一部分参股到公司,可以在年底分红。“收入还不错,我马上就能买车啦!”吴迪开心地说。
正在昆明学院读大三的姑娘依香腊,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仑镇城子村人。去年,能歌善舞的她获得勐仑镇“香发公主”评选活动的冠军,如今在镇上已经小有名气。
城子村设立了路牌。人民网记者唐小丽摄
沪滇路、振兴路……走进城子村,道路两侧,蓝色尖顶傣族特色民居一字排开。家家瓜果飘香,户户鲜花满园,美得就像一幅画。城子村与5A级景区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一江之隔,上海援滇干部多次调研后认为,应充分发挥“邻5A”区位优势,让城子村吃上“旅游饭”,力争做精品旅游集散地。
如今的依香腊,时常会参加当地旅游宣传片的拍摄。她说,“等毕业后,我打算回到家乡发展,因为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热爱我的家乡,希望能多做一些宣传家乡的工作。”
24岁的范加美,原本在苏州的制衣工厂打工,2018年结婚后决定回乡创业。范加美的家乡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白脸山村,位于5A级风景区普者黑附近。在沪滇协作资金的支持下,白脸山村已经建成和完善道路硬化、路灯安装、青丘集市、游客休憩点等基础设施。
范加美和丈夫在制作民族服装。人民网记者韩庆摄
眼看村子不断发生变化,范加美决定开一家民族服装小店,和丈夫做彝族服装售卖,游客多的时候,亲戚们也会到店里帮忙。“今年游客明显增加,一天的营业额能到几千元,收入比过去在工厂打工差不多翻了一倍。”范加美很是欣喜。
有人来有活干有钱赚,家门口铺就致富路
像吴迪、依香腊、范加美这样的青年人选择回到老家就业、创业,他们所在的乡村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
美丽的六郎城村,依托茂密的森林资源,围绕“党建+扶贫+旅游”模式,引进广南凌垭原生铁皮石斛科技有限公司,探索互助合作、发展共赢机制,建设了帮助村民致富、乡村振兴的千亩铁皮石斛种植基地。
“以前村里主要种玉米,一年到头卖不了几个钱,很多年轻人就出去打工了。”凌垭原生铁皮石斛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辛永坤说,现在种植基地和景区吸纳了不少附近村民就业,“月工资大概在3000多块,不出家门就能挣到钱,很多外出务工的村民又回来了。”
六郎城·仙草秘境景区一角。人民网记者唐小丽摄
“今年以来,六郎城·仙草秘境景区共接待游客69.62万人,实现营业收入2197.27万元,其中门票收入1349.82万元、产品收入847.45万元,有效带动了800余人就近就业。”今年9月中旬记者实地采访时,上海静安区援滇干部、广南县副县长赵清元介绍说。
如今的六郎城村,通信基站建起来了,水泥路面修起来了,村民们外出不是电瓶车,就是小汽车。种植基地的铁皮石斛日渐受到市场欢迎,“仙草秘境”也成为当地一张靓丽的旅游名片。返乡姑娘吴迪说,她最开心的,便是晚上能在“仙草秘境”看星星了。
“前几年,我们村处处是私搭乱建的围墙,村里环境不好,振兴发展也找不到方向。”勐腊县城子村党总支书记刀章明介绍,城子村过去是远近闻名的“老大难”,村里有4000多人,但拧不成一股绳。就拿庭院改造来说,好多人家乱搭乱建围墙、彩钢瓦房,整治改造工作推进起来很难。在州县镇村四级联动党建平台引领下,加上上海援滇干部的配合,党员、干部带头拆违,分组包户做群众思想工作,发动大家心往乡村振兴想、劲往振兴乡村使,终于让傣寨实现美丽蝶变。现在的城子村,每到节假日便游客盈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乡,在家门口开创幸福生活。
城子村傣族人家。人民网记者唐小丽摄
荷花遍地、红房林立,弦子舞热闹、村里人欢笑,这是记者踏访丘北县白脸山村的感受。
紧挨着著名景点普者黑的白脸山村,曾经一直寂寂无名。近几年,借助东西部协作平台优势,丘北县把白脸山村作为全县旅游亮点和经济发展的新突破口,乡政府以“休闲度假普者黑,生态体验白脸山”为目标定位,举全乡之力打造宜居宜游的“城市后花园”。越来越美的白脸山村,游客来得多了,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也多了。
白脸山村一隅。人民网记者唐小丽摄
据当地干部介绍,白脸山村改造后,预计每年可接待游客10万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约5000万元,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近万元,带来村集体收入50余万元。
赋能增效,打造和美乡村建设新样板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上海与云南,同饮一江水。自1996年中央确定上海对口帮扶云南以来,沪滇携手并肩走过了27个年头,在山海之间造就了一条造血帮扶、双向互动、合作共赢的发展之路。
特别是近年来,沪滇双方充分发挥云南区位优势、资源生态优势及独特文化优势,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兴边富民工程统筹推进、聚点发力,陆续建成一批边民富、边疆美、边防固的乡村振兴特色示范村。聚焦解决当地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本着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原则,上海协调规划设计、农村农业等领域专家,整体设计、整村推进、梯次打造、全面提升,遴选了一批村寨,从脱贫攻坚时期的水、电、路、房、网等基础设施改造,到衔接过渡期间的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功能提升,持续打造和美乡村建设新样板。目前,红河州金平县马鞍底村、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打洛村等近30个村寨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与此同时,上海把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作为村寨发展的关键环节,立足当地实际,精准谋划产业发展路径。比如,在保山市龙陵县、德宏州盈江县的部分村寨,引入良种良技,布局幼蚕繁育所、大小蚕房及灌溉系统,因地制宜建设蚕桑养殖基地,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了“人均一亩桑、脱贫不用慌”、“人均两亩桑、致富奔小康”。
风景秀丽的云南彝族村寨。张军摄
在助力云南和美乡村建设中,上海全力打出赋能增效“组合拳”,不断推进农文旅融合创新发展。通过以点带面、串联打造,形成了普洱“绿三角”旅游环线、西双版纳热带风情旅游圈等特色品牌。在打造过程中,注重民族文化、民族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既保留原有风貌形态肌理,原汁原味展现少数民族特色,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眷恋,又深度挖掘开发当地特色少数民族文化,打响文化品牌,充分发挥上海乡村振兴积累的优势,全面提升当地乡村建设能级。
“与脱贫攻坚期间注重打基础、补短板不同,和美乡村建设重在示范,突出综合效益。”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上海将对标高质量、提倡多样化、立足可持续、彰显开放性,与对口地区一道,共同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