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润疆促进对口援疆高质量发展

    作者:文汇报     更新时间:2024/08/12 15:20:37  

  文化润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上审视和谋划新疆工作所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聚焦新疆工作总目标、推动新疆长治久安的一项根本性、基础性、长远性的重要工作。上海在对口援疆工作中,坚持围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和中央决策部署,立足战略和长远的角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增强文化认同为根本,以文化交流互鉴为核心,以文化浸润心灵为关键,统筹组织实施这一重大战略部署,通过多领域精品创作、多渠道交往交流、多维度传播推广、多层次群众服务等方式,进一步铸牢民族团结之根,凝聚民族和睦之魂。

  创新动因

  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是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思想根基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开展文化润疆,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宗教观,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文化润疆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解决好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文艺工作者、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等社会主体参与的问题,又要解决提供何种文化资源和如何提供等问题。上海近年来持续加大文化润疆工作投入,通过加强文化资源供给、推进文化交往交流等多种方式,创新开展文化润疆工作。2022年9月,上海在全国19个援疆省市中率先编制出台《文化润疆行动五年计划》,充分发挥资源、人才优势,以文化交流演出为载体,积极探索文化润疆新模式,推动文化润疆面向新疆喀什基层,服务大众,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主要做法

  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在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委宣传部的统筹谋划和协调推动下,相关各方坚持守正创新、突出文化惠民,着力在强协同、重交流、向基层、聚人心上下功夫。

  (一)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完善工作体制机制。为更好解决文化润疆工作资源和力量整合的问题,相关各方着力在加强工作组织领导上下功夫,进一步形成合力。全市先后召开两次文化润疆工作推进会,系统部署、统筹谋划,建立市区两级文化润疆工作机制,加强沟通联动,推动前后方文化单位和资源对接。深化督促落实机制,年初将工作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年中跟踪协调推进项目实施、拨付项目资金、监督资金使用,年末开展审计监督,确保每项任务落实落地。

  (二)加大文化交流力度,促进沪喀两地互学互鉴。文化润疆的生命力在于互动性与群众性,相关各方深入开展工作,着力解决文化润疆形式单一、融合不够深入、效果欠佳等问题。一方面,推动喀什文艺团体赴沪交流。组织喀什歌舞团、莎车十二木卡姆歌舞团、泽普文工团、巴楚文工团等喀什文艺工作者来沪巡回展演,组织喀什特色文化产品参加长三角文博会、上海国际M CN大会、文旅推介大会等展会,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推介喀什优秀历史文化。另一方面,推动上海文艺下基层。上海轻音乐团、上海杂技团、上海民族乐团等持续赴喀什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利用乡村大舞台、乡村“村晚”等基层文化载体,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促进两地文化交流。此外,通过两地街镇、学校、医院等各行各业结对子,持续推动青少年手拉手、民族团结一家亲等品牌工作,有效推动对口地区各民族全面交往、广泛交流、深度交融。

  (三)加大文艺创作力度,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喀什具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更好地解决当地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利用不足等问题,各方着力在支持文艺创作上下功夫。近年来,加快推进纪录片《叶尔羌河》摄制,围绕叶尔羌河厘清喀什地区历史源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步制作播放《走近叶尔羌河》《叶河之冬》《喀什古城》《春回叶尔羌河》等宣传片。沪喀两地合力制作杂技剧《天山雪》、芭蕾舞团剧目《十二木卡姆》、上海歌舞团作品《海上木卡姆》和译制片厂广播剧《芬芳的情歌》等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累计创作文艺作品百余件,以文化人、凝心铸魂,讲好新疆故事、讲好上海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东方卫视新闻频道“棉花的故事”等节目赴喀什拍摄,邀请“上海绒绣”“琵琶艺术·浦东派”“打莲湘”“太极拳”传承人在莎车开展传承培训、创作交流活动。“文化润疆·非遗传情”浦莎两地非遗交流项目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民委评为2023年“春雨工程”优秀项目。

  (四)加大阵地建设力度,优化文化润疆工作格局。为解决文化润疆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的问题,各方着力在加强文化润疆阵地建设上下功夫。比如,推动中共一大纪念馆品牌展览“伟大精神铸就伟大时代——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专题展”赴巴楚博物馆固定展出并赴莎车、泽普、叶城巡展,将上海“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的精神力量带给南疆各族党员群众。组织6所上海高校与3所喀什高校开展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共建,引导广大青年不断增进“五个认同”。开播首档全景式全媒体节目《援建之声》,首次与喀什人民广播实现同步联播,目前已播出42期。上海报业集团澎湃新闻、东方网等媒体联合孵化打造当地KO L,通过线上融媒体等多平台渠道,宣传推广喀什地区及对口四县。组织专家赴喀什举行“融媒体生产运营实训”,举办首届沪喀融媒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大会,帮助提升沪喀融媒的发展能级和传播效应。

  实际成效

  沪喀两地积极响应行动计划,两地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对口援疆工作综合效益进一步提升。

  (一)拓宽了沪喀两地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渠道。聚焦拓展人文交流这个主题,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疆内游”与“疆外看”相结合、“线下演”与“线上展”相结合,不断拓展交往交流内涵,提升人文交往交流成效,创新开展“喀什人看祖国新变化”“喀什人游喀什”“百万长三角游客游喀什”等多项人文交流活动,积极推动疆内外各族群众双向交流;注重通过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开展艺术创作,找准结合点和切入点,进一步增强了文化润疆实效。上海歌舞团携手新疆喀什歌舞剧团以“讴歌新时代”为主题,结合“一带一路”相关内容,共同打造原创舞蹈作品《情润丝路》,将上海现代化国际化风格与喀什地区的民族艺术相融合,深受当地群众喜爱。上海轻音乐团在开展“百场轻音边疆行”中加入新疆地区脍炙人口的曲目,将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同民族文化有机融合。乐团编配并与当地十二木卡姆艺术家共同演出的《金梭银梭致青春》,创作的具有浓厚新疆特色的《三千年之恋》《叶尔羌河的声音》等歌曲,增强了当地群众的文化认同感。推动文创、非遗、手工艺品、农产品等喀什特色产品亮相2023年长三角文博会;组织喀什地区及对口四县文旅人员来沪参加上海国际MCN大会、喀什文旅推介会、文旅集市等各类文旅资源推广活动,让疆外群众进一步了解喀什、走进喀什、爱上喀什。

  (二)创新了沪喀两地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方式。聚焦青少年等关键群体,组织开展的上海对口县学生“爱我中华文明之美”第一季“神笔马良”杯中华创世神话主题书画大赛,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上海注重将推动受援地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产业援疆和文化润疆二者结合的发力点,发挥上海优势,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推动当地文旅产业进行转型升级,持续完善当地文旅产业链。东方卫视《潮童天下——最美新疆》特别节目巴楚行、新闻频道“棉花的故事”等赴疆拍摄,宣传推介喀什特色农产品、文化旅游景点。春秋航空会同相关方面组织实施“包机游”活动,执行援疆包机36架次,引入客流约2300人;支持受援地文化旅游产品多次组团参加上海市对口帮扶地区特色商品洽谈展销会、亚欧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海购物节、上海旅游节等展销展会活动,推动受援地文化旅游产品走出去。上海轻音乐团以“文化轻骑兵”的形式,深入对口县实施“百场轻音边疆行”活动,累计完成演出105场,观众人数近8万。上海杂技团杂技剧《天山雪》新疆巡演活动历时20天,演出9场,线下观众超1万人,线上观众超10万人次。上海民族乐团携手喀什昆仑乐团,于2023年国庆期间在喀什古城高台民居户外广场奏响《国乐咏中华》民族音乐会,以海纳百川之声咏叹中国精彩,在“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之际,两地艺术家一同奏响琴声,抒发对祖国的挚爱之情。上海音乐出版社“红色音乐课堂”落地,为1400余名师生开展“党旗下的誓言”音乐党课专题讲座,取得了良好反响。

  (三)丰富了沪喀两地文化交往交流交融载体。聚焦推动文化交往交流交融重心下沉,注重利用乡村大舞台、乡村“村晚”等基层文化阵地载体,组织开展1300余场次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有效扩大了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同时,围绕“乡村振兴、智慧文化”主题,以红色文化、爱国文化、戍边文化为重点方向,帮助对口四县大力新改扩建1200余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和镇(街道)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等,助推完善受援地县乡村三级组织体系,灵活运用多种形式持续开展宣传教育。在巴楚,持续开展送戏下乡活动,落实文化惠民;在莎车,帮助莎车春晚、巴旦木花节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品质、进行品牌化推广;在叶城,组织开展“叶城人游叶城”文旅交流活动200多场(次),惠及叶城偏远地区、山区市民群众1.6万人。深入开展文化润疆,也为当地打造了带不走的文化人才队伍,上海充分发挥宣传文化人才优势,通过组织“来沪培训”“挂职进修”“送教上门”“结对帮扶”等,开展多形式的智力援疆,加大了当地文化人才培养力度。同时,上海针对喀什文化建设中的难点问题,常态化、多批次组织文化人才赴疆开展业务交流。如,组织上海图书馆团队赴喀什,为当地的图书馆开展“开门办馆为民,智慧服务赋能”的业务培训;推动上海融媒体专家赴喀什开展“融媒体生产运营实训”,输送实战经验,推动沪喀融媒人才互动交流。上海轻音乐团在当地学校演出间隙,针对学生的艺术特长,开展形体舞蹈、器乐、声乐、语言艺术和书法等培训课程,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了艺术的种子。同时,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普及要求,坚持强队伍和建体系相结合,推进“小手牵大手”工程,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能力,面向对口四县中小学生举办“爱我中华文明之美”第二季“爱我中华语言美”主题竞赛,积极营造全社会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良好氛围,大力促进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知、中华文化的认同。

  (四)完善了沪喀两地文化交往交流交融设施。聚焦补齐公共文化硬件设施短板,沪喀两地携手不断加强对口四县文化场馆建设和设施改造。在莎车,建设了莎车县广播影视译制传播中心,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在泽普,持续对文化载体平台设施设备升级改造,推动泽普县叶尔羌民俗文化博物馆、刘国忠纪念馆等地标性文化阵地升级改造。在叶城,推动叶城县科技馆等重点项目建设,让文物发声、让历史说话;在网络信号难以覆盖的部分山区乡,建设智慧广电项目,打通文化润疆最后一公里。在巴楚,支持巴楚历史文化博物馆、琼库尔恰克抗震纪念馆、李云扬纪念馆等建设和改造提升,着力打造了巴楚县爱国爱疆宣传教育新高地。

  (五)进一步构建了沪喀两地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一盘棋”工作格局。聚焦体制机制引领,推动形成本市文化润疆“上下一盘棋”工作格局,尤其是通过充分调动援受双方资源,使文化润疆各项工作得到统筹实施、合力推进。其中,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委宣传部、市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会同喀什地委宣传部、对口四县等共同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协调落实机制,压实压紧责任,落实工作举措,为文化润疆工作协调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2023年组织开展的19个重点项目顺利推进。

  总结思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上海对口援疆文化润疆工作,既面临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也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点新要求。要按照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应对新形势新变化,统筹上海与喀什的文化资源,重点加强文化挖掘创作和交流互鉴,奋力谱写对口援疆上海实践的新篇章。

  (一)要坚持核心价值,更加注重培根铸魂。相关各方在推进实施文化润疆进程中,注重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内涵,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好地发挥了文化润疆在思想引领、成风化俗方面的突出作用。今后要坚持正确把握文化润疆的“主基调”,通过加强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加强理论、新闻、文化、社会、网络、对外宣传六宣联动,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讲好新时代喀什故事,让核心价值观在更多的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二)要坚持以民为本,更加注重凝心聚力。推进实施文化润疆进程中,以当地群众参与互动和沉浸式体验为原则,搭建当地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建设平台,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提升了当地群众的获得感。今后要坚持面向基层、重心下沉,重点采取“文化大篷车”“文艺轻骑兵”等方式,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城乡社区,进一步丰富当地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群众参与度和认同感。

  (三)要坚持交流互鉴,更加注重携手共进。大力实施文化润疆工程,必须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加大文化双向交流力度,有助于夯实基层群众基础、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促进文化有机融合。相关各方在推进实施文化润疆进程中,共同发力,深化融合,推出了一批体现上海水准、喀什特色、民族精神的文艺精品,在交流互动中增进了相互理解与认同。今后要坚持发挥沪喀两地文化资源优势,精准对接“上海所能”与“喀什所需”,鼓励沪喀两地加强互动交流,形成互学互鉴、互促共进的常态化机制,使文化润疆更有活力、更可持续。

  (四)要坚持守正创新,更加注重引领示范。大力实施文化润疆工程,必须把握高质量发展要义,厚植创新动力,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文化润疆全过程、各领域。相关各方在推进实施文化润疆进程中,盘活现有文化资源,积极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群众感兴趣、看得懂、有收获,有效提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度”和“滋养度”。今后要深入探索推进文化润疆方式、载体、机制创新,特别要在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文化阵地、开展多样化的文化交流活动、培养高水准的文艺骨干、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等方面不断开创新局面,持续推动文化润疆走深走实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