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巴楚写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作者:解放日报     更新时间:2021/12/24 11:19:04  

最近,在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阿纳库勒乡,居民房屋防水坡屋顶的改造工程,正在逐步推进中。近年来巴楚地区降水量增大,这项由上海援疆力量牵头开展的工程,旨在彻底解决当地居民房屋漏水的问题。

新修的坡顶漆成了“苹果红”,与此同时,房屋的外立面也统一刷上了“奶油白”。上海援疆前指巴楚分指指挥长、巴楚县委副书记李林波坦言,对这两种颜色的选择颇下了一番功夫:“我们咨询了专业设计师,也和当地群众座谈,听取他们的意见,最终才敲定了这两种颜色。‘苹果红’,虽然鲜艳,在阳光下却不至于刺眼;‘奶油白’,既耐脏经用,又显得沉稳大气。”

屋顶和外立面的油漆颜色,在外人眼中不过是一件小事。但在上海援疆干部看来,援疆工作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件所谓的“小事”都事关当地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都值得认真对待。

脱贫攻坚战业已取得胜利,但是脱贫摘帽绝非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发挥上海援疆的优势,让新疆各族人民充分享受持续释放的稳定红利,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援疆工作如今最大的课题。在巴楚,上海援疆干部人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攻坚克难、守正出新,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聚焦产业能级提升 跑出发展“加速度”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2019年末,上海市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来到巴楚县后,聚焦产业发力,在持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同时,引导当地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助推巴楚产业能级提升。

巴楚工业园成立于2006年,位于巴楚县郊区。作为巴楚产业提升的重要抓手,上海援疆自2010年到喀什以来,始终将其作为长期投入项目。2011年,巴楚工业园正式升级为自治区级工业园区。目前,园区总面积已达24.4平方公里,入住居民1.8万余人,就业员工1.5万余人,入驻企业120家。园区内,设有配套建设厂房231栋、公租房9300余套,同时还设有技工学校、中小学及幼儿园、医院、专业市场等各类配套。

延续此前历批次上海援疆的工作思路,上海市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于2019年末抵达巴楚后,继续全力帮扶巴楚工业园。今年以来,上海援疆投入资金,为园区新建标准厂房3.2万平方米、服务中心3200平方米、改造厂房1.4万平方米,完善园区道路、绿化、供排水等配套设施,从而进一步提升园区承载能力。

在招商引资方面,上海援疆同样不遗余力。新疆棉的品质有口皆碑,作为新疆地区最大的露天棉生产基地,棉纺织是巴楚县的支柱产业之一。然而,长期以来,受制于物流成本等因素,巴楚当地始终徘徊在产业链下游,入驻园区的企业多为弹棉厂,经济效益有限。如何延长产业链,进而站上价值链的上游,让优质的棉花为当地群众带来更多的收益,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上海后方的大力支持下,上海援疆巴楚分指挥部立足产业抓招商,今年先后数度前往上海、广西、浙江、福建、山东、南通、成都等省市招商引资,走访联络各类企业近100家,最终为巴楚县带来了东部企业40万锭环锭纺纱项目、1420台喷气织机织布项目等一批纺织产业重大项目。

在重点项目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内地纺纱、成衣制造企业也开始将目光投向巴楚。巴楚也以积极的姿态,承接南通等地的产业转移。未来,巴楚围绕棉花还有更多文章可做。据悉,目前上海援疆正积极洽谈,希望在巴楚工业园内引进一家医用耗材企业,从而进一步拓展巴楚棉纺织产业的广度。

上海援疆前指巴楚分指副指挥长、巴楚县委常委、副县长田国栋表示,这一批重点纺织项目落户后,为巴楚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以纺纱为例,每万锭就能稳定提供至少40个岗位。同时,每月3000元左右的薪资也相当可观。田国栋说:“一户家庭只要有一个人在纺纱企业工作,就能基本保证全家不再返贫。”

在畜牧业方面,依托上海援疆力量,在县域南部片区新建畜牧民生产业园,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重点发展肉羊产业,预计园区达产后种羊存栏可达6万只,有效带动上游乡镇合作社和农户规模化育肥养殖,年出栏种、肉、生态羊可达40万只。

在农业领域,上海援疆也积极寻找新的发力点和突破口。未来的巴楚,除了棉花,还有藜麦。在上海援疆力量的牵头下,巴楚与上海裕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阿纳库勒乡流转2000余亩盐碱地并开展藜麦新品种规模化种植试验。明年将进一步带动合作社、农户一起参与藜麦产业发展。田国栋表示,依靠上海企业、上海技术、上海品牌和上海市场,巴楚有意进一步打造“中国藜麦之乡”。

据统计,依托产业扶持和招商引资等奖补政策,上海援疆今年在巴楚累计落地项目108个,实现带动就业5234人。同时,吸纳困难群体500余人实现就业,增加家庭收入,大幅提升养老、托幼等基层公益机构服务水平;依托招商奖补、稳岗等就业补贴带动8000人次以上实现稳定就业。2021年实现疆外转移就业173人,疆内转移就业687人次以上。

挖掘文旅消费潜力 推动共赢“谋长远”

乡村振兴,增收是关键。吃到就是扶贫,买就是爱。消费帮扶,是近年来上海援外工作的新做法。通过将受援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带到上海乃至全国,用更广阔的市场帮助受援地区群众实现收入增长,进而实现共同富裕,已经在实践中被证明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巴楚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坐拥面积达316万亩的连片野生胡杨林,规模为世界之最。优渥的自然禀赋,也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巴尔楚克羊肉毛兼用、生长快、肉味鲜,养殖历史近200年,原产地就在巴楚县;罗布麻茶被誉为“神茶”,尤以巴楚县出产的最负盛名;巴楚蘑菇营养丰富,生长在胡杨林山区中,是一种稀有的野生菌……

酒香也怕巷子深。巴楚不缺好产品,缺的是资源转化的能力。巴楚分指在调研中发现,各类农特产品从包装、渠道、品控到价格体系建设方面存在明显短板,知晓度、美誉度与资源禀赋很不匹配。鉴于此,巴楚分指率先成立农特产品消费帮扶专班,推动巴楚特色产品体系化建设,从市场渠道、线上线下等方面不断开拓农副产品销售渠道,助推消费帮扶,确保巴楚农产品品质可靠。

在上海援疆的支持下,巴楚县域电商进农村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有到优,实现代购统销的全覆盖、全受益。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网点已形成,目前在全县11个乡镇建立了电子商务服务站,在100个村(社区)建立了电子商务服务点。借助日趋完善的电商体系,巴楚的特色农产品近年来成功走出新疆,端上了上海人的餐桌。

经过不懈努力,来自巴楚的特色农产品不仅有了销路,还诞生出了“网红”:被称为“天然香草冰淇淋”的巴楚留香瓜,含糖量超过12%,去年销量突破6000吨。上海援疆干部、巴楚分指消费帮扶专班负责人何思哲透露,通过与电商平台的深度合作,今年巴楚留香瓜的销售依然强劲,在京东平台上巴楚留香瓜的词条检索次数超过10万次,销量位列京东平台瓜果品类第一。今年上半年,巴楚县实现各类农产品产销对接7300余万元,其中鲜果类占比56.3%。

要让群众真正获益,好产品还要卖出好价格,而好价格则需要好品质作为支撑。今年以来,巴楚分指全力打造巴楚留香瓜产业“品控、品牌、价格”三大体系,对田间到餐桌全过程,进行系统化的管理。

据何思哲介绍,品控方面,重在严把源头关,提高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严格抓好分级分类,确保留香瓜品质。品牌打造方面,在继续使用区域公共品牌“巴楚留香瓜”的基础上,启用“巴楚留香瓜”生态原产地标志,用好“生态原产地”证明商标、品牌商标、溯源标等三标,所有由农产品分级分拨出库的留香瓜产品,都有统一包装和标识,确保巴楚留香瓜在市场的可信度。价格体系方面,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价格形成机制,保持田间收购价、终端销售价的相对稳定,切实有效维护好农户、渠道和消费者各方利益。

坐拥全球最大规模的连片野生胡杨林,巴楚旅游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虽然受疫情影响,新疆旅游市场整体低迷,但是抱持“功成不必在我”的信念,上海援疆力量持续推动巴楚文化旅游体系建设,以确保市场回暖后,当地旅游能及时复苏。

上海援疆干部、巴楚县文旅局副局长霍达介绍,在上海援疆的牵头下,2020年巴楚县成立县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援疆的文旅局干部专业负责上海地区的文化旅游宣传推介。今年又成立了县文旅投资公司,援疆资金重点用于扶持文化旅游产业。

与此同时,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在持续推进。巴楚县阿纳库勒乡塔拉硝尔村距县城18公里,村域内有红海水库和喀什河湿地公园,生态环境优美,自然禀赋突出。曲尔盖金色胡杨岛虽然只有6000亩胡杨林,却是展示巴楚316万亩野生胡杨林的绝佳窗口。从2010年起,上海援疆接续发力,久久为功,培育和发展塔拉硝尔村历史文化旅游服务、民俗文化旅游服务、胡杨林生态休闲旅游服务、乡村美食体验服务为重点的特色旅游服务体系,成功创建红海国家4A级景区。

上海市第十批援疆干部进疆后,充分发挥上海援疆资源优势,先后安排援疆项目,改建提升“李云扬纪念馆”,打造精品民宿和房车营地,盘活“沪巴南瓜产业基地”,建设垃圾分类厢房、馕文化产业园等。同时,大力开展引客入喀活动,将巴楚红海景区作为东方卫视《极限挑战》取景地,利用上海旅游援疆推介的各类载体不断扩大巴楚县红海景区的知名度。据统计,2020年全村旅游年收入达到64万元,旅游从业人数79人,旅游家庭人均年收入1.6万元以上,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

注重顺应发展规律 建设宜居“新乡村”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围绕乡村振兴这一课题,今年年初,巴楚分指及早谋划,与上海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接,编制了《巴楚县阿纳库勒乡乡村振兴发展规划(2021—2025)》,力求在阿纳库勒乡建设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样板工程。

“乡村振兴,不是喊口号,也不是想到哪里做到哪里。而是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循序渐进,顺应当地的发展规律,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李林波说。

通过广泛深入的调研,今年编制的这份阿纳库勒乡发展规划,从产业分布、土地利用、村庄格局等多个方面全面分析梳理了阿纳库勒乡的核心优势与面临的关键问题,并据此形成当地乡村振兴工作的总体方向,进而细化分解为各个具体目标和相应的行动计划。

规划提出,整乡推进、产业带动,推进阿纳库勒乡全面振兴的五年计划,努力促进全乡各村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让广大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要将阿纳库勒乡打造为巴楚县农业科技化、农村城镇化、农民职业化,家风好、民风好、乡风好的“三化”“三好”文明示范乡镇。

蓝图业已绘制,各项工作也在今年有条不紊地展开。

阿纳库勒乡果勒买里村,原本是一个深度贫困村,2019年实现全村脱贫。最近,由上海援疆资金投入的排污管道改造工程正在进行。果勒买里村原本没有排污系统,村民的生活污水直接排进村子边的小河道里。排污管道铺设好之后,家家户户都能用上抽水马桶,村子不仅进一步实现城镇化改造,村里的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果勒买里村的整村改造始自2017年。在上海援疆力量的助推下,村民们从原本的土坯房搬进了整齐划一、宽敞明亮的安居房。通过3年多的持续打造,果勒买里村不仅环境干净整洁、道路宽敞平坦,还有篮球场、乒乓球馆等健身场地。而与排污管道改造工程同步进行的防水坡屋顶改造工程,则让安居房在平改坡的同时,换上了“苹果红+奶油白”的新装,村容村貌再度焕然一新。

民生改善,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家家户户用上抽水马桶,还是安居房换上防水屋顶,关乎当地群众的日常生活,也关乎他们的获得感。

在医疗领域,为了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上海援疆在果勒买里村打造了喀什地区首个连通上海的医疗援疆云诊室。巴楚县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援疆干部刘登介绍,通过数据互联互通平台、互联网医院平台、远程医疗协同平台建设,使当地居民在村卫生室就能直接享受到优质、便捷、专业的上海医疗资源。目前,云诊室可以联通中山医院、华山医院、第十人民医院等多家上海医院。

硬件提升了,软件也要跟上。阿纳库勒乡党委副书记、上海援疆干部朱月明介绍,去年,上海在果勒买里村援建了巴楚县首个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这个文明实践站融合了政策宣传、村情教育、四史学习、志愿服务、素质拓展等多项功能为一体,定期宣传各种方针政策,组织村民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和文体活动,活跃村民的文化生活,进一步增进群众的幸福感。

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创建工作,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据朱月明介绍,在博孜买里村,村级阵地宣传展示和党建服务功能的提升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为了进一步强化基层治理、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在上海援疆力量的牵头下,当地发起并组建了“青智汇议事堂”和“巾帼邻里汇”两个村级自组织平台,推行“知”“议”“决”“行”四步工作法推动“三学三促”工作,为推动党建引领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乡村治理工作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