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更亲、合作更紧,在协同发展中互利共赢

    作者:今日闵行     更新时间:2023/06/13 16:06:05  

5月30日至6月2日,闵行区委副书记、区长陈华文带领闵行区代表团赴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盐津县、永善县、绥江县四地进行考察调研,并与昭通市委、市政府举行东西部协作座谈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落实中央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推动两地东西部协作工作再上新台阶。区领导可晓林等参加考察。

2021年,中央调整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关系,闵行区与昭通市大关县、盐津县、永善县、绥江县签署对口协作协议。自此,两地结成了相隔千里却亲如一家的“亲戚”。

近三年来,两地产业协作持续深化、劳务协作更加紧密、组团帮扶成效显现、乡村振兴示范点不断涌现。仅2022年,市、区、镇三级对口帮扶项目就有80个,均已顺利完工。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闵行区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围绕“昭通所需、闵行所能”,不断拓宽开放平台、通道、项目关键环节,全力以赴做好对口帮扶,切实巩固脱贫成果、助力全面乡村振兴,同心谱写两地携手协作新篇章。

今年年初,闵行区已制定2023年对口帮扶工作要点,排定对口帮扶项目,相关任务推进、项目建设也已经全面开展。

做强产业协作,探索“上海+”模式

筇竹在世界范围内仅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可“笋材两用”,被誉为“笋中之冠,竹中之王”,是昭通独特的农产品。

昭通市大关县分布着天然筇竹20.83万亩,占全国天然筇竹面积的59%,通过近年来的发展,已有筇竹100万亩,被中国林学会授予“中国筇竹之乡”的称号,因而目前大关县也将筇竹作为“一县一业”重点打造。

产业发展是增强当地经济“自我造血能力”的根本,也是今年东西部协作工作的重点任务,“上海企业+当地资源、上海研发+当地制造、上海市场+当地产品、上海总部+当地基地”四个“上海+”模式则是产业协作的重要抓手。在大关县,闵行区代表团前往大关县筇竹文化传承及竹材创新示范园考察闵行援建项目进展,尤其是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应用“上海+”模式的情况。

该示范园区是“上海市场+当地产品”模式的一大范例,项目在上海东西部协作资金的投入下建设标准化厂房8000平方米,于2022年12月投产运营,现已形成集展示、生产、培训于一体的综合园区,生产的筇竹餐桌、筇竹椅子、筇竹毛笔、筇竹茶盘等产品不仅实用、耐虫蛀,还具有较高的观赏和工艺价值。

当地的闵行区援滇干部一方面申请资金,援建竹材加工厂,助力企业提升制作工艺。与后方对接,广开渠道,拓宽筇竹制品的销路。截至目前,园区生产的筇竹家具销往上海已近60万元,带动当地农村人口就业超70人,发放工资超450万元,推动全县竹材资源从零收益到现在一根竹材实现收益2至20元不等。

同时,为带动当地残疾人就业,在上海援建资金的支持下,园区还特别设立了残疾人加工车间,通过“培训+上岗”的模式,带动10名残疾人顺利就业。后续,计划在今年9月份,上海援滇干部将会同园区内的大关山下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上海举办大关县“一县一业”筇竹产品推介会,进一步扩大筇竹和筇竹产品影响力,全面深入打开上海及华东市场,使群众家中原来的“烧火棍、楼竹子”变成增收致富的“金扁担”。

此外,代表团一行还先后考察大关县寿山镇下青坪乡村振兴示范点和绥江县板栗镇罗坪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对当地引入上海企业,充分挖掘文旅资源,在“上海企业+当地资源”基础上进行创新,采取“企业+集体经济+农户”运营模式拉动当地经济,增加工作岗位的做法表示赞赏。

下青坪乡村振兴示范点依托云台山峡谷风光、五尺道、黄家营盘古迹,涵盖主题民宿、农特产采摘、乡村大食堂、网红观景台等内容,以“人民公社”情景再现的方式打造云台山半山公社,后续可为周边群众增加200余个工作岗位,每年可带动群众增收50余万元。

罗坪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则以“蝴蝶寨”为主题进行打造,项目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以“三道、四居、十二景”为整体空间布局,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休闲观光、农耕体验健康养老旅居目的地,同时结合竹笋、天麻等特色资源,建设农产品集散地和农产品展销中心。

做大消费协作,助推更多帮扶产品走向全国

在特色农业消费方面,昭通有包括昭通苹果、盐津乌骨鸡、大关筇竹、永善枇杷、绥江李子在内的一系列品质高、规模大的产品资源,闵行区则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进博会、五五购物节和各类文旅及展销活动,消费潜力巨大。在消费协作领域可谓是“昭通所能,闵行所需”,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盐津县水田新区帮扶车间电商平台是采取“新媒体+农特产”电商模式实现常态化消费协作的一大线上平台。代表团仔细察看了展示间内的特色农产品,了解电商直播间的运行情况,并建议企业负责人持续优化产品品质,联动更多“网红”资源,在农特产品领域打出口碑。

目前这一电商基地正着力打造“网货化、标准化、品牌化、IP化”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立足盐津绿色农特产品资源优势,全面整合各乡镇特色农产品超400款,通过抖音等新媒体渠道把盐津县的特产展示出去,推动盐津县产业向高品质发展。基地还通过上海总部运营的政府官方抖音号“小闵帮扶”拓展宣传面,持续性地帮助盐津当地农副产品直播带货。

基地在产品选择上综合考量了产品效益、土地流转、扶农助农等指标,实现优质农产品的市场规模化覆盖和溢价销售,彻底摆脱农产品“卖不好,卖不贵”的困境,切实提高了帮扶地区农民收入。

未来,企业将打造乡村振兴线上数字展厅,把线下展销活动与线上数字展厅相融合,并邀请更多头部网红和明星做云南特产专场直播带货,增加吸引力和推广力度。在销售上则采用新零售模式,线下体验+线上下单,将云南特产送货到家,用户通过平台也可直接反馈意见给当地生产企业,促进企业优化产品品质。

在闵行区援滇干部努力下,借助上海大市场、大流通、大平台优势,昭通已有49种产品入选上海“百县百品”推荐名录,占整个云南省的11.5%,从2021年6月份至今,累计销售4.64亿元。

今年5月12日至14日,闵行区经委、区政府合作交流办在莘庄仲盛世界商城举办的以“五地优品荟,大家一起来”为主题的消费协作专场活动,大关县、盐津县、永善县和绥江县共参展15家企业,累计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售55万元,并现场签订产品订单558万元、意向采购订单6405万元。

做深就业协作,“就地就近就业+来沪就业”相结合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永善县工业园区细沙片区,主要发展高原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园区内的1号厂房和3号厂房由上海投入资金援建,1号厂房已建成,厂房建筑面积11796平方米,预计今年6月上旬完成验收投入使用,3号厂房已完成桩基础开挖、浇筑,计划于2023年8月全面完工。细沙产业园区建成后,预计可引入4至5户企业,共提供近1000余人就业岗位,年产值预计达3亿元以上。

从2021年开始,闵行区共向永善县桧溪镇强胜村投入帮扶资金,实施乡村振兴示范点打造、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等方面项目5个,包括依托千亩葡萄园、市级文物“肖氏大院”等资源,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和葡萄示范基地以及桧溪滨江夜市等,帮助当地上千名群众在“家门口”找到工作。

此外,桧溪镇强胜村还紧扣上海企业需要推介各类用工需求,强化岗位推荐、技能培训,精心组织劳动力转移就业,今年以来累计转移劳动力到上海务工673人次,帮助44名劳动力解决就业难、就业不稳定难题。

绥江县永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昭通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主要生产手剥笋、调味笋尖等休闲食品。通过建立竹产业“村集体公司+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带动12000户增收致富。2022年,公司累计收购竹笋2200吨,带动500余名群众就业,生产产品2200吨,实现产值4500万元。

自闵行区对口帮扶以来,积极发展方竹产业,包括规范发展方竹20000亩,新建竹产业道路24公里等。2023年,建设竹笋初加工厂1个。

下一步,在闵行区和昭通市两地人社部门深化劳务协作的基础上,当地援滇干部将用好线上线下平台,精准对接闵行企业用工和昭通脱贫劳动力就业需求,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提升职业技能,增加群众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做优人才协作,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也是防止脱贫地区返贫的关键。

在昭通考察期间,代表团一行先后前往大关县翠华中学和盐津县第三中学,深入调研两校的“组团式”帮扶成效,询问当地学校的困难和教师团队所需。

在上海援滇干部、教体局副局长、盐津三中校长付宗亮看来,最首要的工作是改变当地的教育理念,将全体教职工的人心凝聚在办学上。因而他系统梳理和完善了盐津三中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等,制定《盐津三中2022-2025年发展规划》以及《盐津三中高考项目有效推进实施方案》《盐津三中开展全员教学比赛方案》等制度,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

在日常的课堂质量把控上,一方面通过听评课、教研活动等方式把脉课堂。另一方面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和示范课,与当地教师进行双向师徒结对,并设立名师工作室发挥“头雁”效应。此外,还由上海北外田园金葵花慈善基金赞助,在盐津三中设立“金葵花成长奖”,除奖励优秀学生外,还开展教学评比,对九大学科、六个年级段的优秀教师进行一定的现金奖励,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上海市闵行第三中学国家级骨干教师黄建书同样认为,增强教师队伍素质是提升课堂质量的前提。自被大关县委教育工委任命为翠华中学校长起,他就狠抓课堂教学,不仅每名教育帮扶团队成员至少帮带10名本地学校教师,还面向大关县相关学段学科教师开展教学诊断、教学示范等教学教研与教师培训活动近20次。同时借力上海资源,开展中学干部、教师赴闵行区实训2期20人,并邀请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上海市闵行区田园高级中学派驻4名美术老师、美术博士前来支教,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有力举措,提高教师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考虑到当地文体教育水平较为薄弱,2022年8月闵行区政府出资700万元援建了翠华中学的春申楼及运动场,学校体育场地也从1500平方米增至3200平方米,有效解决了翠华中学49个班级2500名学生理、化、生、音、体、美等功能用房和运动场地严重不足的问题。

今年3月建成的春申楼内设有英语情境教学教室、美术教室、音乐、传媒专用教室等富有学校特色的功能室,其中闵行区政府还捐赠60万元用于英语情境教学教室相关信息化资源的添置。有了硬件,学校历史性地开设23个社团,包括音乐社、素描社、模型社等,制定《大关县翠华中学申创昭通市艺术特色学校三年行动计划》,在“五育融合”教育上迈出了第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闵行区援昭医疗队在昭通同样也以“组团式”帮扶的形式提高当地医院基础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医疗队在近两个月中开展了20余次业务培训,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生对相关疾病的诊治规范,并对当地医生进行带教,助力当地人才梯队建设,完善当地医院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

与此同时,医疗队还举办一些巡回义诊、学术交流等,拓宽帮扶范围,推动当地医院发展。例如针对当地妇科内分泌诊疗方面存在的空白,开出特色中西医结合妇科内分泌专病门诊,保障女性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充分利用队员的专业优势,开设肿瘤科专家门诊,推动当地的肿瘤防治工作。此外还开设视力筛查异常儿童及青少年复诊预约就诊通道,并特别设立周日门诊,方便视力异常的青少年复诊。

在昭通考察期间,代表团还对绥江县兆家坝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进行调研,先后前往该区域的农贸市场和卫生服务中心,详细察看在东西部协作资金的帮扶下,当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群众的生活用品采买和基本公共医疗服务覆盖情况。

目前,闵行区选派在昭通的干部人才共42人,其中干部16人、教师18人、医生8人,他们在东西部协作工作中做出了积极贡献,展现了闵行干部人才的良好形象和作风。在昭通考察期间,代表团一行亲切慰问了昭通全体援外干部人才并进行座谈交流,对他们的辛勤努力和丰富成果表示充分肯定,勉励他们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压实工作责任,强化作风建设,为脱贫地区发展和脱贫群众致富,实现两地协同发展和共同富裕,发挥自身作用,贡献上海和闵行力量。

发挥两地优势,共创美好未来

在昭通市·闵行区东西部协作座谈会上,陈华文表示,此次昭通学习考察既是加强交流、凝聚共识之行,也是深化合作、互惠共赢之行。近年来,昭通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抢抓机遇、攻坚克难、狠抓落实,经济社会发展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断跑出加速度。昭通干部群众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真抓实干的精气神和好作风,值得闵行认真学习。

对口帮扶昭通市是中央和上海赋予闵行区的光荣使命,也是闵行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闵行区和昭通市结对帮扶以来,两地交流愈加紧密,合作空间更加广阔。下一步,希望能够充分依托两地优势、资源禀赋,开展更为深入务实的合作,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双向赋能,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昭通市委副书记、市长杨承新表示,希望两地在产业互补、人员互动、观念互通上强深度、加力度、拓广度,共同推动合作空间进一步拓展、合作内容进一步丰富、合作水平进一步提升。促使合作越走越多,感情越走越深,道路越走越宽,前景越走越好,从“牵手”走向“拥抱”,实现“昭”“闵”通达,共创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