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灿烂阳光下,共享发展新成果” 闵行篇之三

    作者:长三角之声     更新时间:2023/09/11 17:58:58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一头系着经济大局,一头连着万家灯火。近年来,保山市始终坚持把推动东西部双向就业创业作为提高各族群众增收发展的关键举措,坚持把劳务输出作为稳就业、保民生的重中之重。

采访中,保山市公共就业服务中心主任段瑞雄向主持人雨兰介绍了保山市如何以开展劳务协作、成立劳务服务工作站等多种方式,促进保山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增收。

上海闵行在完善沪滇劳务协作机制,帮助保山与上海企业达成劳务合作与产业合作协议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上海与云南省施甸县,一个位于地图的右边,一个在地图的左边,奇妙的机遇将二者相连,碰撞出神奇的“化学反应”,演绎着虽隔千里,却时空相连的情谊。

通过沪滇协作项目修复的施甸县仁和镇老井,见证着沧桑的历史和辉煌的未来

自2017年以来,闵行区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加强与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的密切合作,严格按照沪滇协作项目管理要求,立足精准帮扶,精心组织实施沪滇帮扶项目,全力助推施甸乡村振兴。

上海援滇干部、挂职保山市施甸县委常委、副县长罗春来介绍了上海闵行、保山施甸两地如何从“帮扶协作、人才交流、资金投入、劳务协作、帮扶共建”等方面加强资源优势互补、促进帮扶地区乡村振兴。

今年6月,施甸县仁和镇菠萝社区官市街正式重新开街迎客,标志着这条拥有百年历史的老街迎来新生。

施甸县仁和镇人大主席王维伦说,近年来,仁和镇菠萝社区在巩固整村推进脱贫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借助乡村振兴项目帮扶,以“党建+产业+文旅融合”为抓手,以浓厚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为引擎,以“绿色生态”为依托,深挖乡村特色美食,以“河”为点重新打造可以辐射“一河两村三室四景五寨”的关市河景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有效推动了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仁和镇菠萝社区村民的蚂蚱养殖产业,见证了施甸县仁和镇借助沪滇帮扶协作项目,深挖官市街茶马古道文化、龙狮文化及地方特色美食,打造“百年官市街”周末经济文化旅游品牌。

施甸县仁和镇菠萝社区村民赵海英说,得益于“百年老街焕新生”,“文以旅传,旅以文兴”,不仅为老街引入更多游客,创造更多商机,也让自己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

施甸县有34个易地搬迁安置点,安置搬迁户5576户23554人,面对如此庞大的搬迁数量,施甸县积极以帮扶车间为依托,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有效解决了“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人员就业问题。

施甸县姚关镇副镇长李国东介绍了镇上的朱市冲安置点如何通过东西部协作资金和项目的引入,让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扶残助残”是乡村振兴中扶智扶志的重要举措之一。残疾人作为社会特殊而困难的群体,关爱和帮助残疾人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

施甸县永艳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海燕表示,上海援滇干部们不仅鼓励他们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生活,用实际行动创造美好、精彩的生活。更是通过沪滇协作领域,搭建平台,让他们的产品进入上海市场,也让更多上海的公益组织、爱心人士了解施甸、关心施甸,努力使乡村振兴福祉惠及更多残障人士。

施甸县永艳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办公室里,有很多荣誉奖状。理事长李海燕说,正是因为有很多好心人在发展路上帮助了她,所以她也要力所能及帮助他人,带领当地的残疾人共同创业、共同致富。

施甸县永艳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海燕介绍合作社的农产品,这些农产品在援滇干部和东西部协作项目的帮助下,正进入上海市场。

走进施甸县沪滇协作查邑片区产业基地,一棵棵鲜嫩、肥厚的小白菜,经过脱水处理后,保留了原有的营养价值,易于保存、风味独特。

保山尚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江涛以自己企业发展为例,诉说了沪滇协作给施甸发展带来的诸多机遇,村民生活一天天变好,幸福指数一天天提升,沪滇协作项目让当地群众生活的幸福伸手可及、触手可得。

自2017年沪滇对口帮扶协作工作开展以来,闵行区干部凝心聚力发光热,敢拼会赢促帮扶,在他们带动下,施甸县这个西南小城的源头活水被搅动起来,闵行施甸齐心协力,用一个个造血式的帮扶事例构筑起幸福奔小康的同心圆。

人才支持、资金投入、产业合作、劳务协作……在沪滇协作项目帮扶下,“沪滇”二字带来的不只是一个个人的思想转变,一个个家庭的生活改变,一个县城的华丽蝶变。它更是一个响亮的名字,印刻在每一个施甸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