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并肩卅一载 沪万合作结硕果

    作者:解放日报     更新时间:2023/11/21 18:10:17  

万州地处重庆市东北部、三峡库区腹心,是三峡库区中部经济中心,因“万川毕汇”而得名,因“万商云集”而闻名,因“万客来游”而扬名。为建设三峡工程,万州累计搬迁安置三峡移民26.3万人,占整个库区移民总量的五分之一,是移民数量最多、搬迁任务最重的区县之一。 

1992年以来,上海市委、市政府始终秉承“中央要求、万州所需、上海所能”的原则,把库区人民挂在心上,倾情助力万州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共创美好生活。 

31年来,上海对口支援万州具有援建项目执行情况好、人民群众受益面广、探索体制机制多等帮扶特点。多年来,围绕教育卫生社会事业、产业发展赋能提质、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以及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等四大板块,为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作出了榜样和示范。上海市第十六批援万州干部联络小组组长、重庆市万州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孟慧毅介绍,上海市以项目援建为抓手持续用力,截至2023年9月,累计实施各类援助项目823个,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同时接收安置万州区外迁移民2000余人。此外,多年来上海还大力开展智力援助,累计为万州培训培养党政干部、教师、基层卫生人员、社区管理人员等6675人次,选派16批次共27名干部到万州挂职,两地互动不断深化,沪万情谊不断升华。 

回望沪万两地31年的双向奔赴,一批批上海援万干部立足三峡库区建设,接续发力,共谋发展。如今的万州处处可见上海帮扶的累累硕果——在距离上海1470余公里的万州,约5公里长的“上海大道”两侧写满了“上海”,包括上海小学、上海中学、上海医院等。今年5月6日,上海市第十六批2名援万干部抵达万州区,他们快速融入环境,一棒接续一棒干,对标《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合作规划(2021—2025年)》定下的“路线图”,与当地干部群众携手并肩、同向发力、同频共振。截至目前,2023年度的17个上海市级援万项目和3个黄浦区级帮扶项目有序推进,涉及移民示范小区及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事业、产业发展,人力资源培训及开发等,助力当地群众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立足新时代,上海与万州不仅共饮长江水,也正携手共促新发展、共谋振兴路、共赴新征程。沪万两地坚持促进共同发展,将上海的人才、资金、市场优势与万州的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特色资源结合,将上海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枢纽门户功能定位与万州推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推进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功能定位结合起来,努力推动双向互动、全面合作向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发展,共同谱写沪万协作新篇章。

精准施策 帮扶当地产业发展

2022年,万州区地区生产总值1118.43亿元,居渝东北之首,这在三峡工程建设时是不可想象的。当时,万州大量工矿企业被淹没,一度陷入产业空心困境。多年来,上海坚持产业为重,在扶持万州特色产业发展上精准施策,大力实施产业援助,帮助万州优化产业结构,激发当地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在产业帮扶方面,上海始终坚持精准施策,既要“输血”,更要“造血”,助力当地产业发展提档升级。一方面,帮助万州筑巢引凤,积极引导企业到万州投资。在万州经开区内,援建三峡移民就业基地,建成标准厂房23万平方米,并且先后引进法国施耐德、广东雷士、三雄极光、重庆长安跨越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就业容量大、抗风险能力强的知名品牌和行业领军企业入驻。目前,该基地年销售额超80亿元,每年贡献地方财政收入近3亿元,并提供就业岗位1万多个。另一方面,积极帮助万州在上海举办招商推介活动,吸引一批上海龙头企业,其中红星美凯龙·友豪万商城项目总投资达30亿元,打造渝东北商贸交易中心,目前已投入运营。此外,黄浦区还动员区属优质企业、全国珠宝首饰行业龙头企业上海老凤祥将西南地区总部搬到万州,现已布局网点50多家,带动一批上下游产业发展和万州当地群众就业。

31年来,上海市各部门积极鼓励企业到万州投资,协助万州在上海开展招商工作,上海龙哒哒贸易、期弘国际贸易、雷森唐进出口、鸿东实业等一批上海企业来到万州,投资近5亿元;同时助力万州实施有机农业产业化建设、柑橘(柠檬)价格保险等项目,协助万州举办2022三峡柑橘国际交易会走进上海推介活动,促成采购订单近10万吨。

消费帮扶是带动移民群众增收致富、促进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的有效手段,对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今年7月,“山海相连·申情帮购”第六届上海市对口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在上海举行。上海援万小组会同万州区水利局等单位组织16家万州企业、共计170余个品类农特产品参展,展品包括万州烤鱼、玫瑰香橙等产品。借力上海大市场、大平台、大流通优势,拓展了万州企业在沪销售网络平台,累计对接意向经销商44家,助力当地做好“土特产”文章。上海援万干部、重庆市万州区对口支援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宋丰志表示,这次展销会不仅仅是面向上海市场,更是面向全国展示的大舞台。

“真心感谢上海帮扶。”今年的展销会现场,万州区水利局副局长李国祥10分钟内说了三遍这句话。他说,此次万州带来的茶叶都经过有机认证,最贵的一斤可卖到3万元。背后正是上海多年来的帮扶,帮助改造完善茶园基础设施,才使得当地茶叶快速“华丽变身”,并带动当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每年人均可增收数千元。

万州拥有万州大瀑布、西山钟楼等自然人文景观,是大三峡旅游集散中心和重要目的地,“畅游三峡、万州出发”声名远播。为助力万州旅游业发展,上海正支持万州实施太安镇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长岭镇安溪村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

太安镇是上海援万小组以“联产联业,联股联心”模式,着力打造的“十里荷塘、百亩花园、千亩茶园、万亩田园”全域旅游示范镇,该案例曾入选2019年上海市精准扶贫十大典型案例。今年6月,上海援万小组、万州区水利局到万州区太安镇,共同研究解决太安镇停车难新问题。多年来,在上海等的持续支持下,太安镇凤凰花果山依托独特的农业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并于近期晋级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该区域正从传统单一种植农业向“文旅农”产业融合发展转变,太安镇也正以此为契机打造“全域旅游镇”。今年“五一”,太安镇凤凰花果山日均接待游客1万人次,此时全镇停车场所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停车需求,为此上海决定将投入帮扶资金帮助太安镇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扩容停车场所,作为2023年助推当地产业发展的援建项目,计划增加停车位约150个,力争年底前投用。

聚焦民生 增强人民幸福感

多年来,上海坚持对口支援资金向民生倾斜、向移民倾斜,不断增强库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通过31年全方位接续支援,上海对口支援万州始终聚焦移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发挥上海教育卫生资源优势,以项目为抓手提高教育医疗卫生水平。

在教育方面,多年来,上海不懈支持万州教育事业发展,惠及中小学校23所、移民子女18万人。其中,万州上海中学实现从“区最薄弱学校”到“市级重点学校”跨越式发展,此外,万州新田中学也已成功创建为重庆市市级重点中学,万州上海飞士幼儿园于2007年成功创建成为市级示范园。

万州上海中学与上海有着不解之缘,也是上海助力当地教育的缩影之一。1997年万县市第五中学易地迁建之初,资金极度紧缺,为此上海市教委给予了一笔援助资金,建起第一栋教学楼——上海楼,1998年,为铭记上海人民深情厚谊,学校更名为万州上海中学。该校校长谭凌云回忆,1998年整体搬迁时,学校225名学生参加高考,无一重点本科上线学生,本科上线仅37人,上线率仅16.4%,如今作为重庆市级重点中学,本科上线率达90%以上。他对于学校里一个个“上海”印记如数家珍,校园内还有去年5月新落成的“黄浦广场”,代表着学校师生对上海、对黄浦人民的感谢。

取得如此成绩,不仅是上海助力该校硬件提升,更在于对该校“软件”的不断更新优化。2009年7月,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与重庆市万州上海中学正式缔结为三峡对口支援友好学校。多年来,万州上海中学每年遴选2至4名优秀教师赴卢湾高级中学跟岗“影子培训”,现已培训管理干部、青年教师34人次,同时卢湾高级中学多次派教育专家团赴万州开展学术交流,为万州带来了上海地区的科学教育理念、方法。2014年,万州上海中学教师刘维琴曾到上海跟岗学习,她说,跟岗学习过程中,印象深刻的是他们的心理活动实验课,带着学习成果回到万州,如今心理室已成为学校特色。

在医疗方面,上海围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大力支援万州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其间,曾帮助万州区上海医院从乡镇卫生院跃升为一所年门诊量27万人次,集医疗、康复、教学和社区卫生服务于一体的国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2006年7月,聚焦移民集聚小区的万州区百安坝街道移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万州区上海医院承建并托管,2020年10月独立运行。如今,该卫生服务中心借助上海援建,实现拓宽功能优化服务,辐射助益周边居民。万州区上海医院院长张学斌说,沪万两地医疗机构持续不断擦出新火花,开辟新合作领域,书写出两地卫生健康系统合作共赢的新篇章。

如今,为进一步增进宜居宜业民生福祉,去年以来,上海持续加大对万州区上海医院的资金投入,帮助该院争创全国三甲医院,目前该院门诊及住院综合业务用房建设正按计划施工,预计2025年年底完成一期项目建设,建成后总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新增床位600张,在实现医院飞跃式发展的同时,不断提升满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的民生温度。

同向发力 绘就乡村振兴“实景图”

万州区新田镇义和村曾是重庆市级贫困村,2017年万州区整体脱贫,随后义和村的乡村振兴故事正式开始。

2021年,上海市对口支援万州区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项目启动。当年农历正月十二,上海援万干部带着数名园林专家飞到万州,两天走了五六个村落,最后一站来到本不在名单里的义和村老湾院子。虽然这里先天条件并不算好,但老湾院子村民自主参与乡村振兴的意愿却很强烈。早在2018年,村民冉瑞英、杨绍芬、冉瑞碧三名返乡妇女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出资出力,带动村民积极参与环境整治行动,这正是该村被选中的重要原因。设计团队在老湾院子四处查勘测量,村民们则端出自家果树上刚摘下的柑橘,拉着上海援万干部和专家摆起“坝坝会”,为乡村振兴设计方案出谋划策。后来,接收污水、雨水和垃圾的三个土坑变成三个清水池,小路边立起木制栅栏,废旧轮胎铺成阶梯也饶有趣味,“老湾院子”开始了华丽蝶变。

经过沪万两地干部精准谋划接续发力,如今聚焦环境整治的义和村乡村振兴示范点项目一期工程已基本完成,老湾院子被打造成环境优美、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示范院落。万州干部也在同向发力。今年“五一”前夕,义和村内举行了一场关于如何推介、运营月亮湾的“院落主题日”活动。“这已是月亮湾第15个‘院落主题日’。”新田镇党委书记冉昕说,此前曾围绕月亮湾的进院道路线路、院落风貌设计、产业项目选择等10余个问题召开会议。

“月亮湾是上海专家取的名字。”新田镇副镇长唐鑫说,这里每栋房子上都有月亮标志。去年,上海持续投入对口支援资金,实施乡村振兴示范点二期项目,这片“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地方正不断蜕变为“月亮湾”乡村振兴示范点,同时,依托当地柑橘、农家乐,村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去年的柑橘收入有一万多元,再加上民宿和农家乐的生意,现在比以往过得舒心多了。”55岁的义和村村民谭宗号说,几年前自己都不信村子能变成如今的景象,“现在月亮湾成了网红打卡地,生意好起来的时候还真是有点忙不过来,这个事情真的要感谢上海的对口支援。”

在月亮湾,上海援万小组正与当地干部群众一道探索“兴产业、引返乡、增收入、奔小康”的实现路径,携手绘就乡村振兴“实景图”。如今,该乡村振兴示范点已被列入中央定点帮扶项目。今年5月,新一批上海援万干部便开始调研推进新乡镇三水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目前该示范点建设项目已进入设计施工环节,力争在年底前竣工验收,进一步助力通村道路改善、产业发展提效、村居环境提升、乡村生态宜居。此外,近年来,上海持续不断为万州乡村全面振兴筑牢根基。其间,先后实施百安坝街道、双河口街道、新田镇等镇街的移民社区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智慧健康之家项目,不断改善移民群体生活居住条件。

上海还以扶智赋能为抓手,集聚乡村振兴发展新动能。近三年来,通过人才交流、干部培训、跟岗学习等方式,累计培训基层医护人员1300余人次,培训各类骨干教师290余人次,培训党政基层干部300余人次,安排来沪跟岗学习76人次,为万州基层人才培养和乡村振兴建设提智赋能。今年下半年,万州已安排两批共计100名干部赴上海进行专题研修学习,课程涵盖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的顶层逻辑和顶层设计、长三角一体化对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启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