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综述
作者:文山发布 更新时间:2023/11/29 18:21:30
2021年,砚山县阿舍乡鲁都克行政村1560亩的苹果基地,因为干旱缺水,严重影响了果树的坐果率,这可急坏了村民们。通过沪滇协作项目,基地修建了大容积蓄水灌溉池,并实施水肥一体化设施建设,不仅为果树“解渴”,还为果树的生长提供了充足营养。到丰收时节,红艳艳的苹果挂满枝头,村民们心里乐开了花。
近年来,针对文山州喀斯特地貌难以存水的问题,沪滇协作从“引水”“蓄水”“用水”“活水”“净水”“治水”等环节入手,发挥技术和资源优势,全力做好“水”帮扶协作文章。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以来,累计实施超过100个与水相关的沪滇协作项目。
从繁华都市到广袤农村,助力乡村振兴的力量在汇聚。随着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的深化,区域之间的产业合作、资源互补、劳务对接、人才交流等不断加强,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个好汉三个“帮”,乡村振兴注定行稳致远。
借“东风” 来自上海“兄弟”的无私帮扶
2020年5月,砚山县维摩乡的2500亩油桃种植示范基地里,黄金油桃开始成熟,金灿灿的油桃将被采摘装箱,运到上海市场进行销售。这一“金果果”见证了沪滇协作的深情厚谊。
从上海到砚山挂职的沪滇对口帮扶干部洪雪钢从年初就一直关注着维摩乡这片桃园,从果树保水覆膜,到开花结果。洪雪刚通过牵线上海市静扶实业有限公司,达成了2000万元的油桃订购协议。
得益于东西部协作,一批批“文品”走出了深山,进入了上海。
自沪滇协作开展以来,双方约定,发挥上海市的区位经济优势和文山的资源禀赋,通过东西部协作助推文山乡村全面振兴。
跨越千里,沪滇情深。上海、文山两地通过结对帮扶、产业协作、人才交流,越走越亲。
——“上海技术+文山制造”延伸拓展优势产业链条。持续加强对口协作,实现东西部协作共建产业园区8县(市)全覆盖,引进落地投资企业35家(次)。引入格朗吉斯铝业(上海)有限公司入驻,通过铝合金材料研发技术支持、延伸拓展绿色铝产业链条。
——“上海资金+文山资源”培育壮大本土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培育“一乡一特、一村一品”,2022年以来,全州实施乡村产业发展项目,培育出文山市姬松茸、砚山县黄金油桃等一批富民增收产业,打造出西畴“汤检情”、麻栗坡“滇芋”、丘北“花知道”等区域品牌,并成功打入上海市场,多个品类入选上海市对口帮扶地区“百县百品”名录。
——“上海总部+文山基地”优化升级本地传统产业。通过东西部协作引入资金技术支持,引进龙头企业制定生产管理标准、推广品牌等,优化升级传统产业。打造砚山县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成5000余亩规模连片蔬菜种植基地和130余亩肉牛现代化养殖基地;指导帮助现山县探索出“公司十基地十农民专业合作社十工厂十高校”的生产经营模式,形成产业基地示范群。
——“上海市场+文山产品”双向发力促进“云品入沪”。依托上海市场流通优势,与上海形成产销对接、利益联结长效机制,拓宽本地高原农特产品销售渠道。依托上海市 (百县百品)直营店等消费帮扶网络,通过购物节、上海对口帮扶地区特色产品展销会等推广活动,推进文山农特产品入沪进商超。2022年以来,上海累计采购和帮助销售文山州农畜牧产品和特色手工艺产品2.4亿余元。
同时,强化东西部人才交流,累计有43名上海干部、239人次专业技术人才在文挂职或支医支教;选派235名专业技术人才到上海进修学习,协作培训各类干部人才4876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2.7万人次。
吹“劲风” 来自中央单位的定点帮扶
跨越千里送“春天”,中央单位定点帮扶的阵阵暖风吹进了文山大地。
“83件毛衣和围巾收到了!孩子们拿到包裹后撕开袋子就套在身上,大小合身,十分好看!”“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
这一封来自西畴县瓦厂村的信,让最高检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机关党委书记潘毅琴和女检察官们感到无比温暖。
跨越2700公里,时隔一年,依然见字如面。这源于最高检机关党委春节前组织的一次公益“恒爱行动”,更是最高检深情帮扶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各自发挥所长,为定点帮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添劲加力。各中央单位选派精兵强将到定点帮扶县蹲点挂职,帮扶干部把文山当作第二故乡,与文山人民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全心全意支持推动文山高质量发展。
点对点,送真情。在人才与真金白银的倾情帮扶下,一个个项目落地生根。2021年以来,中央、省、州定点帮扶单位实施项目1726个。
树“新风” 来自驻村干部的精准帮扶
乡村振兴,需要借助外力,更应苦练内功。
2021年,全州共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2536名。驻村工作队员,为乡村振兴在全州各地的快速推进起到了支撑作用。
为了用好这批驻村干部,我州不断探索实践,将驻村工作队员培训纳入州、县干部教育年度培训计划,采取州级示范培训、县级全员轮训方式,州级每年对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举办履职能力提升培训班,县级每年对驻村工作队100%覆盖培训,帮助驻村工作队员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任务,解决“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
为了不断提高驻村工作队员履职能力,文山州积极推行“小课堂”学习模式,要求驻村工作队员结合走访入户工作,采取“火塘会”“院坝会”等“小课堂”学习模式,深入与群众交流学。目前,全州846支工作队共开展“小课堂”学习2万余期。打造“邻乡联建”片区党建联盟、区域化驻村联合体等,组织跨区域交流互学,召开现场会、调度会和“擂台比武”等交流学习活动500余场(次)。
全州精准选派干部驻村,驻村干部精准进行帮扶,既接地气,也有底气,更有士气,乡村振兴自然是和风劲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