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姚安:“四链”融合促农增收,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作者:云南乡村振兴     更新时间:2023/12/12 16:40:32  

  近年来,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瞄准产业基地化、基地设施化、设施现代化方向,重点培育壮大鲜花、肉牛、蔬菜、水果等产业,健全园区共建、订单生产、股份合作、风险共担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特色产业到户、金融支持到户、技术服务到户、利益联结到户,助推企业盈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22年,被列入云南省“一县一业”花卉特色县、全国100个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2023年,入选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

  打造“飞地式”互济链条 园区共建促进联乡联镇

  针对县域内坝区、山区资源分布和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探索跨区域产业共建模式,推动资源大整合、发展大融合。

  统筹布局。打破县域内行政区划界限,把县内部分重点产业项目及资金投入到区位优势明显、资源禀赋较好的坝区、乡镇。规划建设设施化、集群化农业生产基地,依托资产运营和土地流转利益链条,推动9个乡镇利用自有资源共建农业“飞地”产业园。

  整合资金。整合乡村振兴和沪滇协作资金,配套建设水电路和温室大棚等基础设施,购置生产设施。

  平台运营。探索“政府投资建基地,公司租赁抓经营”的园区资产运营模式,成立农业开发投资公司,将财政投资建成的基地资产折股量化注入公司托管运营,以产业基地为载体搭建招商平台,实现企业轻资产入驻与园区资产持续变现的双赢。

  收益共享。企业以15年为限租赁园区资产,以5年为周期分别按总投资的7%、8%和9%缴纳租金,做到投资逐年分担、风险分散缓释,实现平台租赁经营、企业拎包入驻、群众共享分红,促进聚产、减负、就业联动。2020年以来,花卉、蔬菜、肉牛项目实现净收益2187.36万元。目前,全县花卉种植面积达1.98万亩,鲜切花年产量突破5亿枝。

  联通“订单式”产销链条 供需对接促进联产联销

  针对农产品市场波动大,农民“丰产”难“丰收”的问题,以订单稳固产销合作关系。

  抓订单稳增收。建立“村办公司+合作社+社会企业+农户”的模式,推动“农资供应一种苗培育一群众种植一合同收购”一体化。官屯镇马游村依托村办公司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引入企业带动芥菜种植和梅干菜加工销售。2022年以合同价收购鲜芥菜3000吨,带动14个村民小组245户农户种植芥菜。

  创品牌拓市场。依托龙头企业及市场渠道,通过订单带动适宜品种基地化种植,甜脆玉米等12个品种获有机产品认证并销往北上广等城市。弥兴镇引进自然之星农业科技公司建成800余亩有机蔬菜基地,带动1050户农户种植蔬菜,户均年增收可达6000元。

  活中介促购销。利用烤烟、玉米地免耕套种鲜食豌豆,引进收购企业,发展购销经纪人100余人。预计2023年全县6万亩套种豌豆产量可达2.4万吨,亩均可增收4000余元,产值可突破2.4亿元。

  建立“股份式”合作链条 利益捆绑促进联股联心

  针对小农户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形不成规模等问题,以股份为纽带,把集体、企业和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以土地入股促规模经营。采取“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合作模式发展生产,农民通过土地资源折价入股,交由合作社(企业)进行规模经营。把集体资产打包,引入职业经理人经营管理,让集体有收益、群众有分红、务工有报酬。

  完善“护驾式”服务链条 风险共担促进联融联创

  针对群众买牛难、成本高等问题,融合政银保服务,推行“信贷+保险”模式,为群众托底解忧,支持群众创家业。

  平台购牛解决“牛在哪里买”的难题。建立姚安县“牛宝贝”肉牛购销平台,由平台集中采购肉牛,适应性养殖45天后销售给农户饲养。目前,平台已先后向群众提供优质牛源4518头,全程开展养殖技术服务,出栏后优先优价回购。

  金融扶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难题。推出政府增信乡村振兴“金牛贷”金融产品,设立风险补偿基金,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姚安县支行按1:6的比例投放信贷资金,撬动授信3000万元。

  保险护航解决“养牛怕风险”的难题。推出肉牛保险,保额按0.5万元、1万元、1.5万元、2万元四个档次设置,保费按3%收取,每头牛政府补助100元保费,提高养殖户抗风险能力。

  托管托养解决“想养养不了”的难题。采取“合作社+公司+脱贫户”的合作模式,对有意愿但无条件养殖的农户,委托有实力的企业代管代养,以被委托人的固定资产作抵押并承担风险,如发生经营亏损,拍卖被委托人资产偿还群众损失,解决了无圈舍、无劳力群众养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