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车:产业援疆促就业 乡村振兴谋长远

    作者:解放日报     更新时间:2024/01/03 18:57:07  

  莎车是新疆人口第一大县,总人口103万、适龄就业人口40万,而人均耕地面积不足2亩。2023年4月入疆以来,上海市援疆前指莎车分指围绕乡村振兴五个方面,以产业优先为原则,利用援疆资金、浦东“携手兴乡村”帮扶资金等,全力助推莎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扎实推进援建项目落实落细。

  聚力特色产业集群

  荒漠农业、纺织园带动就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而产业是就业之基。

  按照第九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要求,莎车分指始终将产业带动就业作为重要任务。当地产业发展首要任务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要由目前以一产为主向以二产为主转型。同时,莎车县电力资源丰富,电价便宜,在发展高耗能型产业方面具备一定优势。经过数批次上海对口援疆,职业教育有了一定基础,可以为企业带来较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为此,他们依托当地资源禀赋,以就业为导向,持续推进莎车县产业升级,带动吸纳当地群众就业。

  在莎车县拍克其乡,有一片寸草不生的沙漠,也是莎车县沙尘暴的风口。7月,骄阳似火,从上海来的绿色技术银行在此安营扎寨,着手平整沙漠。附近的村民听说他们要种地,好心地劝道:“别费劲了,这里肯定种不活的。”

  在援疆干部的协调下,绿色技术银行团队8月1日开始播种,基本实现“三天治理,三天种植,三天出苗”。金秋十月,这里已经郁郁葱葱,种植的玉米、萝卜、御谷狼尾草、高粱、向日葵、燕麦、油菜、苜蓿等12种农作物,长势喜人。圆滚滚的萝卜,洗净生吃爽脆如梨。御谷狼尾草的根系,已经深达一米。昔日死气沉沉的荒漠,如今也成了小动物的乐园,野兔野鸡时常光顾。

  这个700余亩的荒漠农业示范基地,是莎车分指第十一批援疆干部引进的第一个项目——绿技行荒漠农业可持续发展集成示范项目。它遵循“治沙”“质沙”“智沙”三步走方案,用科技手段进行沙地改良,向荒漠要良田,为助力乡村增收创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基地员工介绍,一瓶水倒进沙漠,3至5分钟后水就会流失殆尽。现在,通过向沙子里面添加特种生物材料、沙漠植物生长素、旱区植物促进剂等多种生物材料,既能够有效防止水分快速蒸发、渗漏,抑制沙土流动,提高沙土蓄水能力,又能为种子生根发芽和植物茂盛生长提供良好的营养物质,创造舒适的环境。同时,通过AI智能物联网、植物数字生命、节水浇灌等技术,实时监控沙漠土壤温湿度、盐分等周边的环境数据,根据植物生长需求精准控制灌溉水量,相比周边农民熟地的年亩均用水量,可以节省30%以上。

  基地员工刘莎表示,示范基地为拓展农业生产空间带来了新的方向。南疆缺少养殖牛羊的优质产业链,我们今后将聚焦沙地改良,打造规模化的饲草基地,通过一二三产业联动,为南疆地区畜牧业转型升级贡献绿色方案。

  沙地成功覆绿,令周边村民连连称奇。喀什地区秋季农业现场会也在这个基地召开。这更坚定了莎车援疆干部拓展农业发展空间的信心。

  今年莎车县政府与绿技行签约,拟通过培育荒漠沙区治理绿色技术产业链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模式,创新打造一二三产融合的沙漠经济新增长极。2024年开春之后,在距离机场20分钟路程的亚克艾日克乡,绿技行将在援疆干部的协调下,开展下一个2.18万亩的戈壁滩荒漠化治理,打造更大面积的种植基地。绿技行计划在莎车至少投资治理10万亩荒漠。待项目建成后,每年将为莎车县提供至少10万吨优质饲草料,直接产值3亿元以上,可为数十万只牛羊提供优质蛋白饲料,将直接和间接带动当地就业1万余人。

  莎车分指还立足喀什棉花大区的资源优势,大力引进东部地区优质纺织服装企业,建设纺织产业园,不断完善纺织服装产业链,培育壮大本地纺织服装重点企业,打造纺织服装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为当地群众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带来更多的获得感。

  莎车分指引进的新疆睿灏纺织,已经成为当地群众最向往的明星企业之一。工厂设备智能化、自动化,比如车间装上了单锭监测系统,哪个环节出问题,马上就能发现,每一台机器的效率、用电量、停机时间和产量都可以实时得到。另外,车间新配备了全自动成品纱打包系统,成品纱通过空中轨道配送,叠放成垛,直接出库。工人的工作内容则是巡回检查,操作辅助设备,维持机器高效运转。工厂统一招工时,在门口张贴出招聘启事,需要50名工人,让公司总经理周远平没想到的是,第二天工厂门口排起了400多人的长队,不少还是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员工们看到公司宿舍装了空调,非常激动地打电话给父母说“在这里居然有空调”,因为当地很多政府部门都还没有安装。

  二厂甲班换段工托合提·肉孜刚进睿灏时适应不了夜班,一度想辞职。现在,他已成为班组里最优秀的员工。他对目前的工作很珍惜,他说道:“我要好好干,赚了钱争取买辆车,带妈妈出去旅游,到外面看看。”

  “我从家庭妇女变为产业工人,多亏上海援疆干部的帮助。”纺织女工阿曼古丽·艾则孜已升职为睿灏的生产值班长,管理着1个班96个纺织工人。

  如今,睿灏共有员工1300余人(含脱贫户400余人)。随着上海援疆资金注入,建设三间厂房以及一座110千伏变电站,睿灏二期项目今年基本建造完毕,明年将全部投产,成为周边最大的数字化纺织企业之一,预计用工需求将达到6000余人。睿灏三期300万锭项目,有望明年落地,将促进更多群众就业。

  针对莎车县产业基础薄弱的局面,莎车分指不断推动补链强链,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莎车分指会同县政府,经过十余次产业对接,先后前往上海、北京、长春、成都、郑州、六安等地,牵头商务谈判、政策对接、落地转化等一系列企业落户事宜,洽谈招引甄钻芯材料科技、上海通用净水器、中国联塑集团、上海众丛生态园林等12家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加快入驻莎车步伐,其中7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以上项目投产后,预计将为莎车县解决上万人就业、贡献100亿元以上的年产值。依托以上项目企业联动效应,将有力推动在莎车县形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的集聚群,为莎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创新智力帮扶机制 一人受训全村受益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今年以来,莎车分指持续发挥浦东智力优势,进一步加大对莎车县各类青年干部人才、骨干人才、各类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

  莎车分指积极联络协调,选派莎车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妇联主席1653人赴上海市浦东新区参加综合能力提升培训班,全面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本领。

  培训通过专题辅导、现场教学、交流研讨、述学宣讲等方式,设置了《“书记讲给书记听”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基层社区管理创新与群众工作》等课程,邀请上海市浦东新区优秀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村(居)委会主任现身说法,互动交流。依盖尔其镇古勒巴格村党支部书记阿依夏克孜·那玉甫深有感触:“此次外出培训让我们开了眼界、提了境界,对今后开展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我们要抢抓机遇,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再上新台阶!”

  同时,还选派7批次86名乡镇(街道)党政班子成员、司法行政干警、行政服务中心等业务骨干进行为期60—90天的跟班进修,不断帮助受援地干部解放思想、开阔眼界、转变观念,全面提升能力素质。

  另外,实施莎车县干部人才培养培训项目。依托县委党校,以增强综合素质补齐能力短板为关键,以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为重点,组织2454名村(社区)干部及后备力量开展为期30—60天的集中培训。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贯穿到政治理论、乡村振兴、法律法规、基层治理、农村实用技能等教学课程。加强帮带培养,在村实践期间,由包乡(镇)、村领导干部、驻村第一书记、村党组织书记、“访惠聚”驻村干部等分别与后备干部建立“一对一”“多对一”结对帮带关系,提高工作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喀什理工“以校包系” 加快构建南疆现代职教体系

  在喀什地区,人才结构性短缺已成为阻碍当地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些企业来喀什投资建厂,很难招到符合上岗要求的产业工人。不过,这一难题将有望破解。

  今年9月,上海援建的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在莎车正式揭牌,并举行首届开学典礼。这是喀什地区首个理工类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校。

  学校首批高职招收建筑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护理六个专业共600人。同时将莎车第二中等职业学校纳入学院作为中职部,既充分用好校园资源,也为今后中高职贯通打好基础。中职部对应招收2000人,加上原有中职生,9月中旬开学在校生共计3931人。

  从此,喀什理工进入内涵建设新阶段,上海教育资源继续全力支持,成立了“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科研基地(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基地”。上海电机学院、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与喀什理工开展了“以校包系”合作。学校还与上汽集团有限公司、新疆睿灏纺织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学生有望“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

  喀什理工力争用五年时间,建设成为一所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人才培养质量过硬的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加快构建南疆地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面对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师资紧缺的状况,莎车分指发挥浦东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春苗行动”,44位援疆教师分别援助喀什市和莎车县六所学校,相继师徒带教54人,组建科研团队6个,受援学校教师在2023年“浦莎杯”教学比赛中喜获丰收,76人获奖,其中,一等奖24人、二等奖25人、三等奖27人,莎车三中黄爱武、莎车二中龚琪两位老师的徒弟获喀什地区教学比赛一等奖,并被推荐至新疆自治区参赛。

  另外,规范提升“莎车县教育教学名师基地”,使之成为莎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2023年语文、数学、德育、历史、体育、学前等6个“名师工作室”积极组织课堂教学实践研讨教研活动,做到以课为媒,加强研究,促进交流,提升课堂教学水平。2023年,全县内初中录取人数809人,名列喀什地区第一名;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总分全区第一、三名均在莎车县;高考上线率97%,比上一年提高一个百分点。

  医疗援疆传帮带 填补技术空白14项

  如何让当地群众不因病返贫?如何让他们小病不出县?

  在浦东援疆医生团队的指导下,莎车县人民医院医疗水平迈上新台阶,开展了椎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术、内镜下结肠息肉冷切术、AMC起源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微创小切口治疗Sander II/III型跟骨骨折等新技术14项,填补了院内技术空白。援疆医生高度重视传、帮、带工作,自我加压“教”和“研”任务,累计开展临床带教及培训297人次,以期“授人以渔”,拓展服务外延。

  加强浦莎交流,推进医疗惠民。由于紫外线强、日照时间长,莎车县白内障等眼部疾病高发,莎车分指启动了首届“浦莎光明行”白内障复明工程,在浦东援疆医生团队的指导下,完成手术102人次,让莎车县老人足不出县,即可享受到全国顶尖五官科医院的眼科优质医疗服务。布麦热木·亚森高兴地对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专家团队致谢:“感谢上海专家的治疗,以前我奶奶的眼睛看不见,通过手术让我奶奶重见光明,我们都特别满意,特别高兴。”

  夯实公卫基础,改善健康指标。依托常规援疆项目“三降一提高”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持续投入,对影响居民的健康问题实施正向干预,带动整体公共卫生服务效能提升。截至目前,完成对7190名高危孕产妇免费检查、16125名适婚男女免费婚检、3480名孕妇唐氏筛查、170名5岁以下儿童医疗救助、4500名城镇妇女两癌筛查、1067名结核病患者集中治疗和乡镇服药、6314例结核病痰固体培养。协助疾控中心完成实验室标准化创建,深化公共卫生示范乡镇创建工作。

  推动数智赋能,转变服务方式。经莎车分指联络,由上海工匠、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市浦东医院院长余波教授领衔的“余波工匠创新工作室”正式落地莎车,今后将通过远程交互运行平台,带动提升医院内涵建设。

  非遗传情 让浦莎两地人民心灵相通

  莎车分指精准对接浦莎两地文化资源,积极引用上海浦东优质文化资源,除了支持莎车公共文化设施和阵地建设等文化“硬实力”外,重点提升文化“软实力”,突出文化润疆“润”的作用。

  一是在文化交流互鉴上下功夫。以非遗项目为依托,深入开展浦莎两地“文化润疆·非遗传情”交流活动。

  来自上海的绒绣非遗传承人,为莎车县叶尔羌街办沪新路社区60余名莎车绣娘教授绒绣技艺,学员们端坐在绣台前,仔细地跟着老师的手法穿针、引线、起针、进针……在绒绣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大家一起了解上海绒绣,近距离感受上海绒绣技艺,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弘扬工匠精神,用实际行动进行非遗活态展示、保护与传承。

  莎车分指还主动邀请琵琶艺术·浦东派、打莲湘、太极拳传承人在莎车县多个点位开展传承培训、创作交流活动,惠及莎车县各族群众。让浦莎两地人民心灵相通、情感交融,进一步搭建了莎车与上海文化旅游交流平台,既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进各族居民的心田,更是用文化润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是在文化作品创作上下功夫。积极支持后方专业力量与莎车文艺工作者开展红色剧目、历史剧目、旅游剧目等文艺作品创作,重点围绕莎车县世界级非遗“十二木卡姆”传承保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主题,在精心编排节目的基础上,组织莎车县十二木卡姆歌舞团赴上海巡回展演8场次,引发两地群众情感共鸣。

  三是在文化人才共育上下功夫。一方面组织本地十二木卡姆等非遗传承人到上海演出,邀请莎车文化体育界专家、宣传文旅干部等针对国学书院运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运营、志愿服务等赴浦东考察;另一方面积极组织上海优秀文艺团体、主要媒体以及文化名人和网红达人等来莎开展调研采访推介,组织上海文体界专家、非遗传承人和书画名家到莎车开展培训和交往交流交融活动,助推莎车文化人才可持续发展。

  “手拉手” 民族交流融合心连心

  不久前,一位抖音博主在莎车县骑行时遇到当地刚放学的学生,在问到他们的民族时,一男孩没有一丝犹豫脱口而出“中华民族”,这个自信而响亮的回答令万千网友赞叹,这条视频也在短短几个小时内传遍网络。这个莎车男孩名为依米然·澳布力喀斯木,是莎车县霍什拉甫乡中心小学的学生。

  后来,依米然·澳布力喀斯木受邀前往莎车县第一小学参加了一堂特别的班会课,聆听前往上海的青少年们分享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依米然·澳布力喀斯木满怀期待地说:“我以后也要去上海!”

  11月21日晚,他的梦想实现了。在“浦莎情深·共绘疆来”2023年度上海浦东新区、新疆莎车县两地文化润疆阶段性成果汇报演出中,他走上了舞台,他告诉大家,从幼儿园起,学校老师就教育大家,中国有56个民族,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所以,当被问到是什么民族时,自己便脱口而出,全场响起持久热烈的掌声。祖国各民族亲如一家,浦莎情深共建美好家园,整场演出在全体演员的大合唱《56个民族56朵花》中圆满落幕。

  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走深走实,莎车分指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推动青少年“手拉手”活动、专家团送教上门、赴上海短期培训班、赴上海跟班进修学习等各类浦莎两地“三交”活动共计37批次、2040人次。

  如“手拉手”活动营,组织莎车学子了解上海的城市历史、红色文化、科技发展,使他们成为民族交流融合的“小使者”,让浦莎两地青少年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经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综合评审,活动营被评为“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2023年全国试点示范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