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沪滇协作典型案例(五)和美乡村,幸福之花在绽放

    作者:沪滇协作     更新时间:2024/01/10 16:52:18  

  近年来,按照国家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部署,沪滇协作依托当地民族特色、区位资源,秉持“建一个成一个”的工作标尺,规划引领、资源聚焦、持续发力,着力打造普洱市澜沧县班利村、红河州元阳县全福庄村等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寨。

  一、雕琢美好河山,描绘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云南的多彩画卷,离不开各具特色的大小村落。绘就乡村振兴美丽图景,需要执好乡村规划之笔,找对乡村发展路子,真正唤醒沉睡资源,留住美丽乡愁,迎来崭新篇章。

  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建好一个村。元阳梯田是哈尼族人1300多年来生生不息地“雕刻”的山水田园风光画。新街镇全福庄村委会位于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元阳核心区,区位优势明显。2021年元阳县发展全福庄中寨乡村旅游振兴发展项目,完善村内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升级村内标准化种养殖和农家乐,逐步推动发展集观光体验、农耕稻作体验、民族文化展演体验等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建成后由村集体委托专业公司进行资产管理和整体商业运营,以多种方式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共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打造一个品。新寨村位于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被誉为“中国咖啡第一村”。近年来,新寨村推出以“保山小粒咖啡”为标志的咖啡品牌,让新寨咖啡逐步从高黎贡山“香”飘全国。沪滇协作以新寨村独特的资源优势为基础,打造咖啡特色小镇,新建了一座咖啡加工厂房、实施了村庄风貌改造提升工程、推进村内景观提升改造以及配套建设相应基础设施。目前,新寨村已建成精品咖啡庄园4座,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并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云南省旅游名村。待半山腰处的咖啡体验中心3号庄园建设完成,游客就可以真正感受“在星空下品咖啡”的惬意生活。

  依托独特的地理风貌,呈现一种景。普者黑处于滇黔桂喀斯特地貌的核心地带,既出现了桂林山水的峰丛与河流,又发育了喀斯特山原的石笋,是非常罕见的喀斯特地貌特征。白脸山村毗邻普者黑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交通便利,属普者黑景区入口村之一,又属普者黑流域湿地保护范围,旅游优势明显。2022年,丘北县对停车场、民族文化广场、民俗文化墙、民族特色风雨亭、村内主干道路等进行规划建设。项目建成后村内基础设施将得到有效改善,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提升,将全面推进白脸山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把独特喀斯特地貌展现于世人眼前。预计每年可带动群众增加收入300余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每年不低于20万元的收入。

  二、擦亮发展底色,激活乡村文化的一池春水

  一个时代的进步,总是以文化的繁荣为鲜明标识。云南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具有多姿多彩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沪滇协作始终坚持深入挖掘、传承创新云南优秀乡土文化,让有人气的乡土文化形式活起来、火起来,促进乡村更具情感寄托。

  传承民族文化,打造特色文旅景观。班利村在澜沧县是远近闻名的“拉祜摆舞之乡”。2019年起,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沪滇协作按照整体打造、分步实施、压茬推进的长期帮扶策略,充分发挥班利村临近空港的交通地利优势和作为“摆舞之乡”的传统文化优势,采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文化振兴+动力提升”的综合帮扶举措,实施了道路硬化、新建雨水沟渠、集中养殖小区等项目,完善了公共厕所、停车场、休憩平台等配套设施,为其打造一个集中连片区域的特色民族文化村落,形成以休闲、观光、体验为主的文旅品牌。“美丽乡村、魅力班利”建设步伐越迈越稳。

  浸润历史文化,建设美好宜居家园。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博南镇花桥村是西南丝绸之路上的千年古村落,是永平“古县衙”所在地。作为“博南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在千年延续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拥有大花桥、古村落等众多文物古迹和古道文化、饮食文化等人文资源。花桥村的保护和开发始终坚持以保留传统村落原生态风貌和民俗文化为重点,坚持一张规划管到底。依托奉贤区帮扶资金,实施花桥村人居环境提升项目,对花桥村大花桥自然村彭家公园段34个单元居民房屋进行临街立面改造,呈现古色古香的古村落风貌特色,保持着历史最质朴的本色。在沪滇“携手兴乡村”项目推动下,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村落整体风貌明显提升、基础设施明显完善、产业发展明显增强,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为推动花桥村农文旅深度融合赋能、文旅融合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铭记英雄文化,厚植红色家国情怀。麻栗坡是“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亏,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老山精神”的发源地,红色是这片土地的底色。天保镇老寨村位于英雄老山4A景区内,坐拥老山神炮军事主题公园、背靠文天二级公路,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沪滇协作投入帮扶资金1382万元,将生态宜居乡村旅游示范村的打造与“英雄圣地老山”4A级旅游景区项目有机融合,大力发展民宿客栈、开办农家乐、开发旅游产品,种植香蕉、火龙果、生态茶叶,推出特色鱼塘垂钓,促进了“文旅”“农旅”融合发展,释放了红色旅游引擎新动能,演奏了产业兴旺、百姓安居乐业的新时代交响曲,绘就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红色家园画卷。

  三、共建边陲新村,筑起富边守边的安全屏障

  边境兴则边疆稳,边民富则边防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沪滇协作项目也一直把边境小康村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实施了一批振兴乡村的实事项目,美丽乡村示范建设取得成效。

  着力打造延边开放辐射带,带动共享发展“新蓝图”。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勐海县紧紧依托上海市松江区沪滇协作项目,围绕全域风景大格局推进生态宜居。打洛镇打洛村曼蚌小组及周边曼厂村、曼掌村、景莱村毗邻勐景来景区,有着自然条件好、物产丰美、风景优美的自然禀赋,沪滇协作在曼蚌、曼厂村、曼掌村、景莱村等周边村寨以修复生态环境、留住绿水青山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为出发点,助推产业发展,围绕发展特色农业,实施了产品交易中心、农副产品销售中心、热带水果分拣中心等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项目,围绕乡村旅游,实施了文化改造、旅游厕所等配套项目,为打造旅游环线奠定了基础,激发出了村民内在动力和蓬勃活力,让乡村具有了“造血”功能。

  着力打造民族团结示范带,持续书写美丽“山海情”。怒江州贡山县的独龙族是仅有着4000余人口的直过少数民族,自上海浦东新区与贡山县结对帮扶以来,沪滇协作着眼于山区与沿海优势共同发挥、造血与输血功能共同增进,推动建设现代化独龙江乡边境小康村。完成“克劳洛”乡愁领地保护项目民房建设,孔当村鲁腊小组乡村振兴示范配套建设项目,打造独龙江乡旅游“名片”;重建巴坡小学,共同托起独龙族孩子的未来。这个曾经与世隔绝,“刻木记事、结绳计日”的独龙江如今已成为独特魅力的精品旅游村镇,一丛绿林、一片花海都成为乡村振兴的金山银山。

  着力打造强边固防战略带,构筑富民兴边“新格局”。沧源县下班坝村地处中缅边境,所属行政村是历史上著名的“班洪抗英”发生地,是“班洪四大嫂”先进事迹的发祥地,习近平总书记曾给沧源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回信,勉励他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乡亲们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为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先后建成游客服务中心、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文化长廊、感恩纪念广场、民族团结广场、大象科普走廊、观象玻璃栈道、生态水体景观、“班洪四大嫂”农家乐、半山音乐酒吧等一批旅游服务设施,做实了产业发展基础,走出了一条乡村旅游引领乡村振兴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