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上海援藏工作这样走过
作者:上海援藏 更新时间:2024/01/10 16:40:57
2023年,是推进援藏“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队的首个完整施工年。一年来,上海援藏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第三次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会议精神要求,根据“中央要求、上海所能、日喀则所需”,在沪藏两地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做好援藏工作全力支持日喀则办好“四件大事”、落实“四个确保”,凝心聚力为“四个创建”“四个走在前列”作贡献。一年来,上海援藏工作围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智力支援、产业支援促进就业、保障和改善民生、文化教育支援等多个方面持续推进,在市场援藏、文旅援藏、科技援藏、功能援藏等方面开展探索,努力实现组织高效运转、“三交”活动有序、产业帮扶扎实、人才协作有力的工作新局面,着力为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花更大力气促进两地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2023年,交往交流交融项目资金占比约5.1%,是2022年的1.58倍,进一步聚焦“两个关键”群体;智力支援项目资金占比约5.8%,是2022年的1.24倍。依托三交和培训项目,上海援藏进一步加强文化浸润,推动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是深化民族团结交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日喀则基层干部群众、致富带头人、民族团结模范、文艺团体等为主体,围绕“沪藏民族团结一家亲”、乡村振兴等主题,在沪藏两地交往交流交融活动中强化中华文化浸润式引导,打响民族团结工作品牌。组织开展青少年“手拉手”、夏令营等各类活动场次18次、727人次;组织乡村干部赴区外参观学习16次、588人次。组织上海的街道(镇)、村(居委)、社会组织及企业、学校、医院与日喀则对口五县的乡、村、学校、医院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工作。
二是加强多领域交流合作。着力提升沪藏两地农业、旅游、文化、人才等各领域合作水平,举办沪藏两地交流交往交融活动约40场。带领日喀则师生到上海参加“新民晚报杯”全国青少年足球交流赛、组织日喀则歌舞演员在杨浦滨江YOUNG剧场举办“遇见|雅江情滨江意沪藏文化交流”系列演出、开展“汇爱萨迦”民族团结研学和手拉手藏族青少年看上海活动。
三是提升智力援藏能级。充分发挥上海的平台、资源和技术优势,定制式培养产业和专技人才,为当地产业事业发展积蓄专技人才力量,助力人才培养、产业升级、乡村振兴。针对本地幼教力量薄弱的问题,联合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创新组织对口五县幼儿教师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师资能力提升培训。针对手工艺人技能不足的情况,邀请“上海工匠”带教培育“江孜工匠”,江孜农牧民赴上海接受技能培训、创业指导等,技术能力、产业活力不断提升。
聚焦强化民生保障和创新社会治理
持续提升本地县乡村公共服务水平
2023年保障和改善民生项目资金占比约40.1%;文化教育支援项目资金占比约26.3%,这两类项目主要用于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医疗教育卫生体系,改善人居环境和保护生态,创造条件使当地藏族同胞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上海“组团式”援藏工作受到中组部、国家卫健委和教育部调研同志的高度肯定。
一是扎实推进易地搬迁示范点建设。完成拉孜吉角村易地搬迁一期居住项目建设,37户群众搬迁入住,并将进一步建设二期商业项目和三期配套及智慧化建设项目,形成集“党建、居住、医疗、商业、就业”于一体的复合型“和美”小区。吉角村项目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指示要求,试点村委、物业、商业体共同参与的“三驾马车”管理模式,开展“共谋、共商、共治”方面的实践探索。
二是“以省包校”为重点的“组团式”教育援藏持续创新。坚持落实国家“以省包校”要求,通过集中教研、送教下乡等,强化学科教学研究和日喀则当地教师培训。“组团式”教育援藏的规模效应、长期效应、示范效应、辐射效应进一步显现,受援五县教育水平稳步提升,拉孜中学、萨迦中学的中考成绩创本校历史最佳,萨迦县中学获得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唯一一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称号。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在中考、高考中继续走在自治区前列,并在第十届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中荣获“全国最佳展示团队”“全国最佳提案”“全国最佳调研报告”三项集体最佳奖项,成为105所参赛学校中仅有的8所实现“大满贯”的学校之一。一年来,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推进“世界屋脊上的大思政课”,上海援藏教师以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为主体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和校本资源开发,完成19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建设,编制校本课程教材2套,开发标准化试卷2100多套;组建“名师工作室”,带领当地教师参与区级、市级课题研究,帮助6名当地教师获评高级职称;与38位当地教师签约培养协议书;开展送教下乡13次、101人次,受益师生6000余人次,带动受援学校教师提高教学教研能力和水平提升。
三是“以院包科”为重点的“组团式”医疗援藏成效显著。完成20人医疗援藏人才轮换,按照中央组织部要求,完善13个临床重点学科诊疗中心建设。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自治区唯一的急诊医学科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获批并建成自治区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及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挂牌日喀则市高原病研究中心。成功举办第八届(2023年)中国西藏自治区医学珠峰论坛,先后邀请全国267名专家举办公开授课77场,培训全区医疗人员3500余人次,线上学员38633人次。一年来,上海援藏医生开展与指导各类业务学习175次,教学查房156次,本地医生完成三、四级手术1260台,其中上海援藏医生帮带本地医生开展高难度手术163台;组织专家会诊202次,开展临床新技术50余项,健全规章制度16项,制定学科发展规划5项,完成新技术新项目的学术审批159项和科研项目伦理审查17项,开展各类义诊科普活动10多次。选派麻醉、骨科、中西医结合、护理、医务、科教等52名业务骨干赴上海开展短期培训和长期进修学习,帮助10名当地医生考出执业资格,19名本地医生晋升高级职称(其中正高3名,副高16名),41名本地医生晋升中级职称。帮扶本地医生申报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其中本地医生独立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实现独立申报“零”的突破。荣获西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组团式援藏医学项目11个,上海市2023年度国内科技合作立项项目2项(省部级);带教当地医生以第一作者在Nature旗下的学术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发表高水平论文。
聚焦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可持续振兴
为当地优化产业结构和营商环境做贡献
2023年,产业支援促进就业项目资金占比约21.7%。上海援藏认真落实中央要求,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坚持挖掘当地资源与引入现代企业同步进行,坚持基础设施与重点产业统筹推进。
一是积极推动就业援藏。坚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推动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年内已提供区外公务员岗位6个,事业单位岗位20个,企业岗位400个,实行援藏干部与毕业大学生“一对多”就业包保机制,全面宣讲西藏自治区和日喀则市的就业政策。
二是大力促进文旅产业。随着日喀则定日机场开通,上海援藏抢抓日喀则旅游发展窗口期,举办2季“日喀则旅游推介沪上行·珠峰婚礼之旅”,全方位展示环珠峰生态文化旅游圈;联合春秋集团在2023年“5·19中国旅游日”,成功组织举办“上海-日喀则”援藏旅游包机首航活动,全年共实现包机4架次,包机游客325人次。联合上海博物馆开发“上海援藏×上海博物馆”联名系列文创产品;与世纪华通合作推出日喀则首款数字藏品“上海援藏×传奇世界”拉孜藏刀,带动非遗传承人增收2万余元,为“元宇宙+”探索了新路径。
三是积极培育特色产业。进一步聚焦西藏特色资源,着力打造高端品牌。引入“上海工匠”沙涓为日喀则“牛羊绒制品”提升技术附加值,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率先在江孜县打造氆氇制作的“前店后坊”,形成“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示范。目前,当地合作社已承接到的围巾订单,可使在农闲时参与项目的农牧民每户增收1万余元。
四是做强做好做优消费帮扶。借助上海大市场、大平台、大流通优势,不断拓宽日喀则特色产品在沪销售渠道,提升消费帮扶能级,扩大品牌影响力,为产品赋能增值。引进阿里巴巴旗下盒马研发青稞深加工产品,陆续向市场推出青稞八宝饭、椰香青稞爆珠粽、海藻糖青稞吐司、青稞蒸饺等30多种热销跨界产品。促成中国面包国家队将日喀则青稞作为原料制作面包,并荣获IBA世界面包锦标赛总冠军(世界三大面包比赛之一)。在上海举办日喀则商品“五五消费展”,在日喀则举办首届“六六林卡消费月”,两项活动实现销售收入超过50万元;组织12家沪藏企业共同成立“组团式市场援藏企业联盟”,促进上海——日喀则消费市场双向赋能,让“沪品入藏”“藏品入沪”成为援藏工作新常态。
聚焦援藏工作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落地
努力把上海援藏项目打造成为标杆工程、民心工程
一年来,上海援藏坚持“中央要求、日喀则所需、上海所能”,全力以赴推动援藏工作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落地,在援藏工作方法论、科技援藏、功能援藏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努力将援藏项目打造成标杆工程、民心工程。
一是坚持问计于民,推行“雅布工作法”。认真贯彻落实主题教育部署要求,向基层问计问需,聚焦提振疫后消费市场,赴商超药店做调查,到餐饮零售问需求,以外卖小哥的形式开展“四不两直”调研,到日喀则经开区广泛开展企业需求调研,牵头制定新版日喀则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为日喀则疫后加快经济增长提供政策建议。
二是围绕科技援藏推动双招双引。在上海援藏推动下,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韩斌院士在日喀则市建立起首个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站,承担农作物种质资源“揭榜挂帅”项目,在萨迦县扯休乡利用2500亩边际土地开展12个不同品种的藜麦试种项目,亩产达400至800斤不等,经济价值超过主要农作物青稞,亩均收入达到青稞的4倍,带动灵活就业近百人,联农带农效应显著,助力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助力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40米口径大型射电望远镜项目落地日喀则,从5月15日获得立项批复到9月15日开工建设,历时仅4个月,实现了日喀则重大科学装置“零”的突破。
三是深化功能援藏完善招投标制度。在2022年工作基础上,继续推动跨省异地网上招投标模式,并写入《日喀则市公共资源交易远程异地评标管理办法(试行)》。2023年,上海专家参与的西藏自治区和日喀则市两级跨省异地评标项目共92个。
未来,上海援藏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根据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和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援藏工作的部署要求,胸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放在”,聚焦对口支援日喀则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加强交流合作,为实现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