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沪滇协作典型案例(十)构建平台强机制,汇聚力量助振兴

    作者:沪滇协作     更新时间:2024/01/18 18:17:45  

  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是新时期党和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也需要广泛凝聚社会各方面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法》第11条明确指出,各级政府要鼓励、支持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方面参与乡村振兴并促进相关活动,明确将各类社会力量视作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参与者。

  上海拥有社会组织一万多家,是东西部协作的重要力量。近年来,上海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按照国家乡村振兴局和民政部部署要求,高度重视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引导与动员,采取政策支撑、机制保障、宣传发动等措施,引导“爱心群体”在“爱心平台”实现“爱心连接”,以社会力量“资源丰富、人才汇聚、专业性强、覆盖面广”等特殊优势赋能乡村振兴。

  一、加强工作规范,夯实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基础

  (一)注重顶层设计。贯彻落实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精神,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立由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市民政局和各区组成的工作平台,通过各区援外干部收集受援地的帮扶项目需求并开展初审,依托市民政局和业务主管部门优势向相关社会组织发布项目信息,打造形成“社会组织认领公益帮扶项目”工作模式。实现一线需求与后方资源的精准对接,切实提升项目匹配度,推动更多社会组织主动参与、积极投入。两年来,共有113个上海对口地区的“急、难、愁”帮扶需求被及时认领,其中很多落地成为“小而美”公益帮扶项目。

  (二)优化政策支持。市委、市政府制定《关于进一步做好本市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的意见》,对组织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对口帮扶提出要求。2018年,本市专门出台《上海市对口支援专项资金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对口帮扶工作的实施细则》,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对口帮扶,明确每年安排财政资金,对上海社会组织和企业投向对口帮扶地区的公益项目给予一定资助。为实现该项政策效益的最大化,要求所有申请资助的项目必须经过真实性初审、合规性复审、专家委员会可行性评审,严格履行公示、会审、报批、公告等程序,实行一项目一协议,并且在项目实施完成后视第三方独立审计结果按实拨付资助经费,确保真投入、真见效。

  (三)构建服务机制。为了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上海联合多方社会力量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活动。如:“163 百万公益行动”,即16家基金会在2022年至2025年3年间,结对本市16个区对口的云南帮扶州市,每家基金会提供总价值不低于100万元的定向公益援助活动;100家市属国企组织开展“双一百”村企结对活动;1000多家民营企业响应沪滇结对“万企帮万村”“万企兴万村”活动;“两新”组织、在沪外企也以各种形式参与对口帮扶、助力乡村振兴。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在产业协作、民生就业、医教帮扶、民族团结、交流交往交融等重点帮扶领域中发挥作用,助推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二、加强典型示范,明确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导向

  在出政策、搭平台的同时,注重树品牌、做示范,通过线上线下举办优秀案例展示会、出版《上海社会力量在行动》等举措,在各领域加强引领、明确导向。开展沪滇携手“163百万公益行动”以来,已实现对云南27个重点帮扶县社会公益帮扶全覆盖,通过“前方一群人”的不懈努力和“后方一座城”的精准对接,树立了一批社会公益组织典型,形成了特色公益品牌项目。

  在教育帮扶领域,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推出“梦想教室”“去远方”项目,通过现场教学、组队合作、设计研学等方式,帮助师生走出大山。近十三年来,通过全额捐赠和政府配资等多种形式,在16个州(市)56个县(区、市)的313个学校落地342个梦想中心,共有梦想教师4758名,项目惠及师生90万人次,为云南省乡村振兴教育生态发展、教师专业成长、义务教育段学生全面发展略尽绵力。宏天教育奖励基金投入资金,实施了学校硬件改善、助学金发放、学生社团建设等帮扶项目;仁德基金会设立“大城小爱”专项基金,解决特岗教师住宿问题;萤火虫助学团队有近3000名志愿者,已在云南等地资助贫困学生5300多名,每名学生每月补贴400元生活费,还建立数座校园图书馆,捐书十几万册,帮助2700多名学生完成大学梦。上海市大华公益基金会和共青团上海市宝山区委员会联合发起的希望网校远程支教公益项目,面向宝山区对口支援地区的山区乡村小学,开设一对一直播网课的公益项目。上海纺织协会与云南省澜沧县班利村图书馆举行一对一“百万时尚图书”捐赠仪式,促使双方携手共同打造“云南最美乡村时尚图书馆”。上海互济公益基金会积极响应号召,履行社会组织参与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责任与使命——扎根乡村,从幼儿教育、社区发展、儿童保护等领域,以公益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建设。

  在医疗帮扶领域,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打造“慈善光明行”品牌项目,为白内障患者解除疾病、点亮明灯;还发起“行走的渴望”公益助残活动,深入到云南文山州,为因战致残人员安装维护了4000多条义肢;上海童心援小儿先心病专项救治项目,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血管中心专家团队,通过现场听诊、心脏彩超等方式,为云南昭通120余名儿童进行免费筛查,并为符合手术指征的11名患儿进行免费治疗,目前11名先心病患儿均已顺利完成手术并出院。上海复星公益基金会捐赠医疗器械、理疗设备、办公用品、生活配套设施设备,启动了“乡村医生项目”已覆盖全国16个省78个县,其中云南是规模最大、投入最多的“主战场”,累计在18个县区投入物资、资金人力补贴,投入人力18人,帮扶村医5000余名。上海宋庆龄基金会携手复星医药在西双版纳州妇幼保健院启动“粉蓝丝带公益行”公益项目,以扩大当地女性两癌筛查率、助力基层医疗水平提升为目标,免费为超过8000名当地妇女开展乳腺癌和宫颈癌筛查,预计两年内受益人数将超过1.6万。

  在产业发展领域,上海市华侨事业发展基金会发起的“桑梓助农”品牌项目,在云南落地了7个“桑梓小站”,支持当地专业农技人员作为站长驻点,为种植农户提供陪伴服务,助力农民提高技术,实现可持续提质增收;孵化或支持昭通市鲁甸县车厘子,红河州蒙自市芷村镇枇杷、新安所街道石榴,普洱市镇沅县柑橘等农业种植项目,累计受益农户数逾3000户。近年来,通过发挥侨资侨力,让现代农业技术惠及更多农民,陆续帮助红河州孵化了西北勒苹果、芷村镇枇杷、新安所石榴等产业项目。上海产业合作促进中心与重点帮扶县弥渡县合作签订《沪滇大健康产业园区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打造沪滇大健康产业园区,双方通过深度融合、优势互补的合作方式,为弥渡县提供精准、高效、规模化和全产业链的资源整合、对接交流,实现占地900亩、建筑面积100万平米、产值500亿的特色数字化高新科技大健康产业园区。

  在民生就业领域,华恩爱心志愿服务社先后组织成立了13个云南绣娘合作社,培训绣娘超1000人,蹚出了一条“绣片为名片、绣品为商品、绣场为市场”的勤劳致富新路子,吸纳当地妇女在家稳定就业。上海市外商投资协会发起的“领航计划”于今年4月在云南怒江正式启动,旨在通过将烘焙技能与环保课程结合的方式,帮助偏远地区有志于烘焙产业的青年学子,在培养具有低碳可持续发展意识和技能的优秀烘焙人才的同时,助推乡村产业和经济振兴。上海银科公益基金会为云南省德宏州芒市81户困境家庭分别提供救助款,用于帮助困境家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圆困难学子求学梦。上海国泰君安社会公益基金会自从响应 “百企结百村”的号召以来,与文山州广南县帮扶结对,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帮扶工作,小海子村作为援建项目之一,人居环境得到了改善,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显著提升。

  在文旅消费领域,上海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东方卫视特别策划的《极限挑战宝藏行》《我们在行动》《美好在出发》等节目,以“综艺+帮扶”的新模式,参与文旅消费宣传,发掘当地特色产品,介绍多彩的民族风情。上海奥奇科技发展基金会以“科技教师培训”、“科普物资捐赠”和“东西部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等方式为主要抓手,在红河州挂牌了50多个共享科普馆,覆盖200多所学校。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引入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设立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和非遗工作站,让澜沧的民间非遗传承人走进上海高校的课堂。

  三、加强探索创新,促进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开创新局

  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积极优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实践方式和路径,着力从“五个一”入手,力求工作推进早见效、相关各方早受益。

  (一)继续优化“一个政策”。结合新时期关于共同富裕及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部署,在现有相关政策基础上修订完善《上海市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专项资金资助社会力量参与对口帮扶与合作实施细则》,强化分层、分类;强化管理、服务;强化有政策、有资助、有平台、有成效,为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指导性意见和务实性引领。

  (二)加快推动“一个规划”。在政策指引下,推动形成《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联合民政部门、联系市区两级、联动前后方,以务实项目切实回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时代新要求,并为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构建起宏观导向与微观实施相结合的系统方案。把合作交流系统“公益之春”与民政部门“慈善周”以及双方携手打造的沪滇“163百万公益行动”等列入计划;探索通过“驶向幸福的山海情深号”地铁加载市慈善基金会电子认捐码,创新打造流动公益募集平台,定向投放上海对口地区公益项目等。

  (三)切实打通“一网通办”。依托“一网通办”平台尝试数字赋能。服务平台是有效整合不同领域部门资源支撑前后方对接的载体,只有将多部门与多主体进行高效整合协调,才能破除部门分割以及主体割裂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的传导断层,让更多活跃在社会面上的社会力量更快更深地了解上述一项政策、一个规划。

  (四)适时强化“一套流程”。作为“制度加科技”管理举措,开发并投入试行了“项目资金管理工具”。作为拉近前后方客观距离,强化主体责任、提升管理效能的远程可视化项目管理工具,拟在政策修订完成付诸实施之际,同步投入社会力量公益项目管理实践。

  (五)持续打造“一批品牌”。持续拓展项目宣传的渠道,借助纪录片拍摄、案例报道、广播访谈、新媒体端等多种形式强化跟进培育,呈现多元化宣传,加大品牌塑造,引导市民积极参与。切实把“公益半月谈”固化深化品牌化,由点连线带面地宣传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的“亮点案例”。

  接下来,上海将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搭建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平台。一头通过上海市援滇干部联络组和援滇干部反馈受援地急需、群众有突发困难、财政援助资金未覆盖的帮扶需求,一头通过民政渠道联系一批有实力、有意愿的基金会,再由上海市援滇干部联络组和援滇干部落实公益项目,以此打造“社会组织认领乡村振兴公益帮扶项目”工作模式。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振兴工作中,达到精准帮扶、传递正能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