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沪滇协作典型案例(八)立足云南“四特” 注重转承结合 推进沪滇产业协作迈上新台阶

    作者:沪滇协作     更新时间:2024/01/18 18:04:13  

  沪滇携手绘新景,山海共赢情更浓。沪滇两地交往源远流长,自1996年中央确定上海市对口帮扶云南省以来,跨越东西2000多公里的交流交往交融就从未间断。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的历史时期,双方着眼国家区域协调发展重大战略,两地携手,深化区域协同,强化产业衔接,沪滇协作迈入产业转移合作的新阶段,合作模式不断创新,实践路径不断夯实、合作领域不断拓宽,正是沪滇产业协作的真实写照。站在新的发展阶段,沪滇两地本着“双向互动、双向赋能、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将推动产业转移作为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贯彻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立足云南“特色品牌、特殊资源、特别区位、特有劳务”,发挥沪滇比较优势,把云南的政策、区位、资源、劳务优势,与上海的产业、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充分对接,推动两地产业合作、深化产业链对接、促进资源市场互通,一大批龙头企业落地云南,有力支撑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一、立足云南特色品牌,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升级

  云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立体的多样性气候条件,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围绕云南提出的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确定的茶叶、花卉、水果、蔬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等8个重点产业,沪滇双方积极寻求两地产业协作结合点,招引上海特色农业型龙头企业赴云南投资发展,推动云南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挖掘产业潜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努力将优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向千亿级产业推进。

  上海鹏欣集团作为位于上海普陀区的一家国际化的多元产业企业集团,在大农业板块领域,确立了以粮食与农资、肉牛、肉羊、生猪、乳业为核心的五大产业和食品原料贸易等产业布局,与云南确立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高度契合。通过沪滇协作机制,鹏欣集团瞄准云南高原肉牛产业的发展机遇,与云南签署千亿级肉牛产业合作协议,以肉牛产业发展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技引领农业现代化,为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抓手。

  鹏欣集团利用独有的海外资源渠道,从新西兰、乌拉圭和智利等国进口安格斯、海福特等优良牛种,在云南建设“高原肉牛产业示范园区”,形成集科研、养殖、育种、种牛扩繁、饲料加工为一体的完整肉牛全产业链,致力“打造中国肉牛产业航母,创建国际农业经典品牌”。通过“政府+公司+合作社+服务”的联动方式,以县为单位、乡镇为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基础,大力实施肉牛养殖“十万头县、万头乡、千头村、百头场、十头户”工程,与当地合作社、农户协同发展肉牛产业示范基地,形成紧密的共生共赢利益结合体。目前,在昆明、临沧、保山、德宏、普洱、红河、昭通等地进行产业布局,已投入运营11个牧场,带动直接就业人员1100余人。

  上海虹华园艺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园艺产品生产、销售及其园艺延伸产品服务的企业,是中国最大的菊花系列产品生产公司。云南是全国最大的鲜花交易中心,是中国主要的鲜切花生产地之一,是发展鲜花种植的黄金地带。通过援滇干部牵线搭桥,虹华园艺先后到大理祥云、红河开元等地投资建设鲜花基地,为云南鲜花种植的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和标准化生产赋能助力。

  虹华园艺与祥云县人民政府共同投资建设了申洱花卉产业园基地,项目采取“沪滇协作+政企合作”共建模式,规划建设面积1300亩,一期已于2021年完成建设并实现投产,二期正在建设中。通过投资合作扩大生产基地建设,不断壮大经营规模,有效增大企业在花卉领域市场占比份额,企业年产值能达到3900万元以上。公司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大战略,积极参与沪滇协作,与七馨合作联社合作,通过租赁援建大棚等固定资产、流转村集体土地、村级资金入股合作联社收益分红等形式实现村集体经济稳定增收逾300万元,向周边农户提供500余个就业岗位,有效带动群众就业年累计增收1000万元以上。在红河州开远市投资建设了开远天华生物产业园区,引进、收集当下流行菊花品种2800余个,保留品种3600余个,已建成亚洲最大的菊花资源库。产品远销日韩、欧美,年种苗生产出口量近3亿枝,成为我国目前最大的菊花鲜切花和种苗出口企业。

  二、立足云南特殊资源,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崛起

  云南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新能源电池主要材料资源磷、锂、锰、铜、镍、铝、石墨等储量巨大,其中磷、锂、镍储量位居全国前3,被誉为“有色金属王国”,是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宝地。同时,云南有丰富的水电、风电、光电等绿色能源,占全国面积4%左右的土地上蕴藏了全国约20%的绿色能源,可开发总量达2亿千瓦,居全国第二,具有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广阔空间,能有效助力企业降低产品碳排放。沪滇协作努力把云南丰富的清洁能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与发展优势,依托协作机制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构建两地的产业协同发展。近年来,一批龙头企业,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加速落地云南,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等千亿级产业集群正在昆明、文山等地崛起,成为拉动云南经济的新增长极。

  杉杉股份作为中国锂电负极材料行业的开创者,是全球最大、技术最先进的人造石墨企业之一,也是新能源电池产业的“新赛道”上的“链主”之一,现有业务覆盖锂离子电池材料、锂离子电容、电池PACK、充电桩建设及新能源汽车运营和能源管理服务等新能源业务。公司积极响应东西部协作战略部署,成立云南杉杉新材料有限公司,在昆明安宁投资120亿元兴建年产3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项目总占地面积1800亩,建设磨粉车间、改性车间、预石墨化车间、石墨化车间、碳化车间、二次包覆车间、成品加工车间等,配套建设仓储设施、供水供电、消防环保等设施。今年6月30日,云南杉杉3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项目在安宁点火投产,项目全面建成达产后,将成为全国最大的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基地,预计年产值150亿元,年上缴税收10亿元,新增就业4000人以上。

  宇泽半导体是由上海鑫融合集团控股的一家专注于N型太阳能单晶硅棒和硅片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家“双碳”战略目标下,公司瞄准了云南绿电优势,30GW单晶硅拉棒及30GW切片项目落户文山广南,成立宇泽半导体(文山)有限公司,成为云南省引进的第一家以N型为主的硅光伏材料企业。宇泽文山一期项目于2022年8月20日开工建设,今年的3月27日正式投产,可实现工业年收入170亿元,年综合税收6亿元。目前,公司在职人员近800人,一期达产后,可提供近1500人的就业岗位。在宇泽半导体项目的牵引下,江西科宇、浙江星链、重庆鸿鲁实业等绿色硅光伏产业企业相继落地广南,绿色能源与绿色硅产业的深度融合,让云南硅光伏产业链不断向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环节延伸。

  三、立足云南特别区位,推动产业链条深度融合

  云南省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桥头堡,共有27个口岸,与缅甸、越南、老挝三国接壤,与泰国和柬埔寨通过澜沧江—湄公河相连,并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等国邻近,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省份,是联通国内市场与南亚东南亚国际市场之间的战略纽带,是“大循环、双循环”的重要支撑。今年10月8日,“沪滇·澜湄线”国际货运班列开行,这条班列将更好地连接国内市场和南亚东南亚市场,更好激发沿线活力,推动产业链加速融合,为区域协同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径。云南特别的优势区位,也是外向出口型企业选择的不二之地,沪滇协作发挥云南区位优势,内引外联,积极推动企业来滇投资设厂,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市场开放,助力云南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

  上海绿赛可实业有限公司是以生产制造一次性餐饮具、包装材料等为主的绿色环保企业,产品质量符合最严格环保要求,远销北美、欧盟等10余个国家。将蔗渣制成可降解餐饮具,上海绿赛可找到了一条沪滇协作的新路径。

  临沧市耿马县是云南省第一产糖大县,榨糖过程中每年产生的40多万吨废蔗渣,多数是通过焚烧、堆肥等形式简单处理,经济价值无法提升,还造成环境污染。上海绿赛可立足企业技术优势决定用蔗渣生产可降解餐饮具,与耿马县人民政府签订《耿马蔗渣模塑可降解餐饮具生产项目合作协议书》,并成立绿赛可新材料(云南)有限公司,成为耿马绿色食品工业园区招商落地的第一个企业。蔗渣模塑项目形成3万吨蔗渣模塑产品的产能。甘蔗渣通过一系列处理后,制成一次性餐饮具、电子产品内包装、一次性医疗器械、一次性宠物用品、轻量化家具装饰材料、快递缓冲包装材料等,最终漂洋过海出口欧美。由蔗渣加工制成的模塑产品,每吨产值约2万元,最高甚至可达10万元。绿赛可为当地提供近600个就业岗位,实现年产值6亿余元,实现税收5000余万元。未来企业进一步扩充产能后,产值可达近30亿元。该项目解决了耿马县制糖企业的大量废渣处理难题,延伸了传统甘蔗加工的产业链,形成生产、制造、废渣再利用的闭环,实现了产品价值最大化。

  谜藏科技是一家注册在上海的头部跨境鲜花电商,拥有“谜藏”“OTUO”等品牌,鲜切花产品有很大部分采购自云南。不过,此前其在滇并没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原材料采购成本较高。由上海援滇干部牵线搭桥、上海谜藏科技公司与墨江县签约建设永生花精深加工项目,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

  永生花是近年新出现的花卉加工产品,是由鲜切花经过脱水、脱色、烘干、染色等一系列复杂工序加工而成。我国生产的永生花,70%用于出口,产品供不应求。沪滇协作双方按照以“龙头企业+联村公司+村集体经济+群众”的模式,积极探索互利共赢新路径,形成“租金、股金、薪金、佣金、现金”的“五金”利益分配机制。通过数字花卉示范带动引领,按照“订单回购、公司提供种苗、种植技术”的模式,带动当地群众种植露天花卉。一期计划订单种植3500亩,每年至少可以带动农户增收1750万元,预计今年实现第一产业产值350万元,第二产业永生花加工产值3000万元。同时,数字花卉产业园区还将吸纳300名当地劳动力就业,采收期用工量翻倍,带动村民增收。东部地区的资本、技术与西部地区的特殊区位和禀赋优势协同合作,开发鲜切花、永生花生产链条,带动群众参与种植、加工和营销,走出现代高效精致农业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的发展新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四、立足云南特有劳力,推动产业兴旺群众增收

  云南劳动力资源丰富,每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超过1500万人。云南又紧邻越南、缅甸和老挝三国,邻国劳动力的输入,为在滇投资发展企业提供了更为明显的用工红利。而且,云南本地人“家乡宝”,大都喜欢家乡,不愿出远门,加之在外地的气候、文化、语言、饮食的差异,造成了大量的劳动力不愿外出务工。如何实现就近就地就业的问题,也是沪滇协作重点考虑的问题。近年来,沪滇双方积极招引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云南,在帮助本地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就业上发挥了积极作用。2023年,新增引导落地400多个企业投资项目,投资额超160亿元,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数超20000人,其中脱贫劳动力超4000人。

  闻泰科技是全球领先的集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于一体的基础半导体、光学、产品集成的企业,主要为全球客户提供半导体功率器件、模拟芯片的研发设计;晶圆制造和封装测试;光学模组和显示模组的研发制造;手机、平板、笔电、服务器、IoT、汽车电子等各种终端产品研发制造等服务。

  围绕云南劳力、区位等要素优势,沪滇协作有序引导产业梯度转移,招引闻泰科技落户云南,投资建设昆明闻泰智能制造产业园。该产业园一期年产能2000万台,二期年产能3000万台,产品包括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TV、遥控器、耳机、IoT等智能终端产品。该产业园作为闻泰科技重要的制造基地之一,是一个集办公区、生产及配套区、仓储中转区、员工生活和公共设施为一体的综合园区。闻泰科技致力于将昆明闻泰智能制造产业园打造成中国西部最大的智能制造产业中心,辐射全球市场,成为全球重要的终端智能制造高地之一。目前,该产业园是中国西部迄今最大的智能制造工厂,为云南提供超10000人的就业岗位。

  上海中昊针织有限公司是上海青浦区一家针织品出口的民营企业,2017年被授予“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拥有ENERWEAR、PLUSAG等多个自有品牌,作为国际贸易型企业,产品出口全球60多个国家,多年蝉联国内针纺织产品出口第一。

  为加大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力度,招引国内轻纺行业龙头企业到盈江发展,促进产业资源跨区域高效流动,提升与东部地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水平,在沪滇协作工作推进下,上海中昊针织有限公司与盈江县签订了投资合作协议,正式落户盈江工业园区,投资建服装轻纺全产业链一体化项目,总投资额34.69亿元。上海中昊针织有限公司进驻盈江园区后,积极推动上下游的富强针织、爱洲帽业、森富制衣、华锦纺织等多家企业进驻园区,充分发挥了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目前轻纺企业已在盈江注册11家。现在盈江县工业园区已经成建成集涤纶短纤、纺纱、织造、织袜、成衣等沿边开放轻纺产业园。全部项目建成落地后,预计实现年主营业务收入60亿元,将实现年税收4亿元,用工12000人。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是沪滇协作山海协力的共同奋斗目标。站在新的发展阶段,沪滇双方将努力找准“中央要求、云南所需、上海所能”的结合点,进一步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与承接,促进形成区域合理分工、联动发展的良好格局,续写沪滇协作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