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沪滇协作典型案例(十二)四“字”协同谋新篇 劳务帮扶启新程
作者:沪滇协作 更新时间:2024/01/25 17:26:12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东西部协作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上海市人才、科技、信息等发达优势和云南省资源、人力、环境等后发优势,加强两省市优秀专家与企业相互间交流与合作,全省共签订各类劳务协议上百份,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先后多次签署了《上海市 云南省人力资源五年帮扶合作工作备忘录》等人才合作交流协议,主要在劳务服务、人才合作、培训协作等方面开展了系列合作,通过几年的合作交流,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对云南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给予了巨大的支持。
一、“高”字统筹,全面强化组织领导
按照中央、沪滇省市两地关于加强东西部对口协作要求,以“政策化保障”为核心夯实工作措施。上海将云南在沪脱贫劳动力就业纳入全市就业计划整体目标,按月调度通报,压实各区责任。两地修订并做好《上海市对口支援专项资金支持沪滇劳务协作相关政策口径》(沪合组办〔2022〕19号)实施后的宣传贯彻落实,切实加强东西部劳务协作项目资金管理,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发挥效益,增加稳就业补贴、技能提升补贴等专项政策,援企纾困稳岗位、稳就业。关注在沪务工脱贫劳动力工作生活,加大即时帮扶力度,增强在沪务工就业群众获得感、归属感、安全感。2023年春节,“我在上海过兔年”稳岗留工送温暖活动启动仪式在上海举行,发布了春节期间稳岗流动送温暖的十六项服务举措。同时,通过实施线上线下各类劳务协作专场招聘、春节返岗交通补贴、提供免费包机等措施,加强与劳务输出地的对接协作,提供“点对点、一站式”返岗复工服务。嘉定区成立特别稳岗小组,做好楚雄州脱贫劳动力关爱保障工作,联系保供企业为生活困难的脱贫劳动力配送肉蛋、自热食品等。
为进一步夯实和深化沪滇人才交流合作,通过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签订的《沪滇公共人才服务战略合作协议》,上海云南两地人社部门逐步形成了“领导亲自部署谋划,制定年度工作目标;部门狠抓落实,推动项目立项,确保经费支持,认真组织实施;各方积极响应,专家踊跃参与,真情服务云南,帮扶单位求贤若渴,受益匪浅”的长效合作机制。
2023年,两地人社部门在上海市签订《“沪滇”技能人才共建共享合作协议》,协议以培养一批适应云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技能人才队伍为目标。上海每年为云南培养1000名以上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要求的云南籍高端技能人才;每年帮助协调沪滇劳务协作资金,为云南培训农村劳动力6000人次以上。双方聚焦产业发展,结合云南籍入沪就业人员实际,在区域之间、院校之间开展“州市结对、院校结对、品牌结对”共建行动,全面深化校企帮扶、技能竞赛、师资共育合作,共建共享一批促进两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实现技能人才优势互补,互助双赢。在开展技能人才共建共享合作的同时,双方积极探索“上海总部+云南基地”模式,开展异地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共同在技能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的职业院校和企业中探索挂牌培育一批新型技师学院、组建“专业(工种)联盟”。自技能人才共建共享合作活动开展以来,两地达成合作意向15对,其中院校结对合作4对、校企结对合作7对、校协结对合作4对。
2018年以后,沪滇劳务协作专项资金每年实现指数级飞跃增长,并连续六年保持高位运行投入,对促进云南省脱贫劳动力就业、助力困难家庭增收、助推全省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作用。2022年以来,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就业技能培训专项资金补贴标准从原来人均400元增至400至600元;就地就近就业一次性岗位补贴标准也有所提高,稳定就业补贴标准从原来人均最低300元增至600元;公共服务岗位补贴标准也从原来人均500元增至600至800元。2023年,沪滇协作资金安排劳务协作项目16个,覆盖全省15个州(市)、88个县(市、区),有力助推云南省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为脱贫人口和监测户稳定增收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二、“惠”字定调,劳务协作稳岗就业
2023年,云南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73.76万人,较上一年增加4.49万人。其中,省外转移就业403.48万人,较上一年增加15.31万人;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327.97万人,较上一年增加4.27万人;脱贫劳动力省外转移就业104.67万人,较上一年增加0.62万人;易地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61.13万人,较上一年增加0.62万人;转移至上海市就业10.52万人(脱贫劳动力3.12万人)。同时,依托人社部门、人力资源机构、用工企业等在上海共设立驻外劳务工作站35个,持续跟踪做好在沪务工人员就业服务保障工作。
以“组织化输出”为抓手,上海市努力搭建沪滇就业“直通车”,提供一站式、智能化、便利化就业服务,提供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打造高质量就业的沪滇协作样本。如:春秋航空、东方航空定向招录云南籍空乘,上海消防救援局面向红河州建档立卡家庭招录政府专职消防员,江南造船厂、振华重工采取带教模式培养云南籍技工。以“红河蓝天筑梦计划”为例,这是上海开放大学航空运输学院根据长宁区委区政府对口帮扶云南红河三县精准帮扶工作要求和贯彻国家乡村振兴的号召,与春秋航空公司整合资源、发挥优势,聚焦志智双扶的探索实践。以开设云南红河空乘定制班和安全员定制班为切入点,开创了“学历教育+技能培训,毕业即就业”的职业帮扶新模式,帮助更多红河儿女实现“蓝天梦”,真正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春秋航空通过连年在云南省红河州招聘,定向招录空乘人员的形式,最终成功通过技能培训上岗的就业人员月收入可达到1万多元。
文山州紧紧围绕国家东西部协作战略的实施,按照“中央要求、文山所需、上海所能”的原则,利用好东西部沪文劳务协作对口帮扶机制,密切与建立对口帮扶关系的上海市静安区、虹口区人社部门沟通联系,抓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助力群众外出务工增收,截至目前,通过沪滇劳务协作文山州农村劳动力省外转移就业7608人,其中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5728人;农村劳动力省内就近就业8381人,其中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8302人。开展劳务协作培训58期2663人次,采取“人社+人力资源公司+乡镇+村委会”四方联动服务机制,引导劳动力向“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就业,举办沪文劳务协作专场等招聘会2017场,提供岗位信息67.17万个(次)、开展常规性稳岗服务和互动交流10余次。借力州内产业项目带动及就业托底安置政策,多方挖掘岗位,促进群众就地就近就业。
三、“帮”字当头,精准对接持续发展
为精准推动劳务协作持续发展,打造一批就业容量大、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劳务协作品牌,强化双向赋能和开放协同,以中国式现代化助力云南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通过组织上海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到云南省开展智力帮扶,把脉问诊、技术攻关、传授经验、提供建议意见、培养当地人才,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智力支持服务,得到了各服务单位和群众的好评和欢迎。
如:“彩云英才荟”之“高层次人才云南行”品牌活动实施以来,沪滇两地人才服务中心共组织教育、医疗、环保、规划、农业、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专业领域的各类上海专家38批300余名,到云南的大理、怒江等13个州(市)28个县(区)开展服务活动,服务云南各类单位近200余个,开展医疗服务近18320人次,开展讲座培训近275场次,促成“曲乐丰教授专家团队丽江工作站”、“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吴强专家工作站”等一批专家服务工作站落地云南;促成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与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傣医药学院在教育教学、师资培养、教学资源共享、傣医药学院青年教师传帮带、搭建科研平台等方面开展一系列合作。其中深入大理、怒江开展了3批次的上海高层次人才云南行活动。
临沧市云县借助沪滇协作机制,与上海安费诺电子、昌硕电子、兆旺科技等10多家企业签订劳务输出合作协议,共向上海等地输出劳动力5.3万人次,完成职业技能培训7.5万余人次。尤其是云南宏华服装公司与上海市崇明区冠华公司签订了1000套工作服的帮扶订单,这是云县在创新沪滇劳务协作模式方面迈出的崭新一步。沪滇劳务协作帮扶通过企业提供订单相关质量保障,结合面向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脱贫劳动力提供就业培训和就业岗位,让他们可以凭借技能获取稳定报酬,从而真正走出一条从“输血”到“造血”的帮扶之路。把农村劳动力组织起来,帮助当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当地群众除了可以在云南宏华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实现家门口就业,云县还利用崇明区帮扶资金在幸福镇幸福村和忙峨村设立了两个家庭制衣工厂项目,带动了周边40余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其中含8名脱贫劳动力。
通过沪滇劳务协作专项资金投入,支持稳岗就业、强化技能培训,助力打造“滇字号”劳务品牌,不仅有助于农村劳动力实现高质量就业,也为云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力量。2016年至今,云南省劳务品牌数量从9个发展到上百个,从业人员从8万人增长到百万人,年经济收入从3.2亿元跃升至1090亿元。剑川木匠、佤族艺人、镇雄保安、临沧保姆、鹤庆银匠、宣威建工、腾冲玉工等一系列带动作用强、辐射范围广、示范效应好的劳务品牌已经初具效应。沪滇协作有效结合了地区资源禀赋、文化特色、产业基础等优势,助推培育并发展了一批有特色、有口碑、有规模的劳务品牌,借助品牌效应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升劳务输出质量。
四、“智”字助推,人才支援激发活力
围绕常态化稳岗,依托云南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位置优势,结合东部沿海及上海地区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梯度转移,针对性在云南进行产业配套,为群众就近就业提供用工岗位。沪滇两地通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打造专业人才、培育特技人才、培养适配人才、发展技术领军人才、培训农村电商人才,着力解决用工稳定性差、流失率高、人岗匹配度低等问题,推动劳务协作再上新台阶。
根据云南当地特色产业需求,两地搭建东西部职教协作平台,建立沪滇职教联盟,加强受援地区职业教育能力建设。以沪滇职教联盟等为平台,上海市30多所中职校招收云南农村家庭“两后生”上万人,为云南省脱贫地区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
如:两地人社部门通过沪滇协作共建大师工作室,引领促进专业建设提质增效。通过陶巍、干文化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挂牌和教学实践,以先进典型为榜样,以团队协作为动力,以创新项目为突破,通过定期定向授课和专业技术指导,将现场指导和线上答疑相结合,常态化组织团队成员参加各项交流活动,并分批选送汽修专业的同学前往上海华侨汽车修理服务有限公司等接受技能大师的悉心培养。这种由上海企业出资出人、通过大师授徒的方式,为帮扶地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经验模式,也为技能培训和技工院校教育提供了有益参考。
两地教育部门统筹各自优质高校资源对接武定县职业高级中学,成立云南武定乡村振兴学院,探索“高职+政府+学校”以县域职中为主体的办学体系。
宁蒗县职业高级中学与上海杨浦职业技术学校开展合作办学,依托上海杨浦职业技术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品牌专业,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澜沧职高积极开拓“家门口就业”的优质合作伙伴,在原来仅有2家合作企业的基础上,先后与阿里巴巴、携程智慧旅游、安琪酵母等近20家县域支柱企业签订校企战略合作协议;兰坪职业中学与浦东新区企业和企业家联合会签约,承诺落实全部毕业生就业,同时先后推荐16名学生赴上海某大型汽车维修和服务有限公司、28名学生赴上海某大型集团和上海某知名高端酒店就业;彝良职高与沪滇两地企业在“高星级饭店运行与管理”“中餐烹饪”“美发与形象设计”等6个专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其中3个专业通过了云南省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项目评审;武定职高与上海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酒店餐饮专业学生可赴上海相关企业参与任职实训、跟岗实训、见习实训;元阳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在帮扶团队的积极工作下,先后与上汽车享家等多家企业达成合作办学协议,开展企业冠名班、现代学徒制等多种合作,学生实习对口率由原先的不足50%上升到94%。
下一步,上海将继续做大做强沪滇劳务协作,进一步强化供需对接,培育打造特色劳务品牌,持续巩固云南脱贫劳动力在沪就业的稳定性,切实帮助脱贫劳动力持续增收不返贫,确保“转移就业、稳定就业”总体稳定,精准助力云南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