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在希望的田野上”崇明篇(四)

    作者:长三角之声     更新时间:2024/04/07 19:36:41  

  沧源篇

  沿着沧源佤山机场公路一路行驶到糯良乡,弯弯曲曲的公路下“藏”着一片峡谷,一户户暖黄色稻草屋顶的特色佤族民居在峡谷之中十分显眼。这里就是沧源县“世界佤乡乡村振兴示范园”项目的核心地带班鸽村。

  沧源佤族自治县糯良乡副乡长杨易(上图中)介绍,2021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回信,引发热烈反响。近几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下,佤山人民的生活又有了新变化。

  班鸽村的蜕变,让人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新希望。糯良乡班考村班鸽自然村村民卫学权(上图右)说,今昔对比,变化太大了。班鸽村以崭新的姿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探访,也让群众们在家门口致富增收的信心更足了。

  沧源县地处北回归线附近,热量足,是典型的高原立体气候。沧源县勐省镇抓住气候优势,种植特色农作物,建立起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目前,勐省镇成为“做实产业文章助农增收”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典型样板,全县其他乡镇也纷纷效仿,各地特色产业百花齐放,沧源边境乡镇呈现出一派共走富裕路的繁荣景象。

  勐省镇镇长王怀忠表示,勐省镇绘就的蓝图成为现实美景,要感谢上海崇明、沪滇协作的实打实的帮扶。

  耿马篇

  云南省临沧市耿马自治县是国家糖蔗核心基地县之一,多年来甘蔗年入榨量、产糖量和酒精产量均居全省第一,综合利用全国居首位。在当地,小小一根甘蔗带动了多个产业?它可以有N种身份,可以是一袋糖、一瓶酒精、一张纸……

  耿马县委常委、副县长王宗文介绍了当地如何把甘蔗“吃干榨净”,形成了一条“甜蜜产业链”。

  耿马绿色食品工业园区自2019年全面开发建设以来,紧扣“一根甘蔗吃干榨尽”全链发展理念,全国首个全链闭合“甘蔗”产业园初具雏形。图为耿马县绿色食品工业园区鸟瞰。

  耿马县工信产业综合服务管理中心主任李秀成表示,产业园区以“蔗”主链,以“蔗”聚产,以“蔗”赋值,沪滇帮扶资金在园区建设产业链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耿马县由于工业基础薄弱,全县c榨糖产生的40多万吨蔗渣曾经多数只能通过焚烧、堆肥处理,经济效益无法体现,还造成环境污染。这让来耿马县考察的上海企业代表看到了商机。作为入驻园区的首批企业,绿赛可新材料(云南)有限公司负责解决蔗渣的难题。

  绿赛可新材料(云南)有限公司董事长童勤荣表示,从投资洽谈到落地投产,绿赛可新材料(云南)有限公司仅用了2年时间。 没有沪滇协作机制和当地政府全力支持下,企业发展不会如此的顺利。

  凤庆篇

  距离凤庆县城6公里的安石村茶叶种植历史悠久,1938年底,滇红茶的创史人冯绍裘老先生用村里的茶叶原料试制成功第一桶红茶,安石村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滇红第一村”。近年来,凤庆县采取大村带小村、强村带弱村、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方式,以安石村为核心,辐射周边4个村共同发展产业振兴。

  凤庆县凤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虎表示,村里取得的成绩离不开沪滇帮扶项目和资金的投入——在做优茶产业的基础上,当地还借力乡村旅游发展,通过茶文化历史挖掘、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的开展,统筹一体化推进了乡村振兴,群众增收致富。

  2013年起,中山大学定点帮扶云南省凤庆县。去年一月,国家发改委向全社会推介2022年全国消费帮扶助力乡村振兴优秀典型案例,中山大学助力“小茶叶”成为云南省凤庆县兴县富民“大产业”的案例脱颖而出,成为获奖的6所高校之一。

  凤山镇红塘村党总支书记郭洪生介绍,在上海崇明、中山大学的共同帮扶下,村里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三方共建的村集体有机茶厂投入使用,切实提高了村民的收入。

  回顾近年来的发展轨迹,中山大学立足红塘村区位优势、聚焦产业资源禀赋、汇聚优势学科资源,不断推动红塘村两大特色农业产业——金丝皇菊和滇红茶高质量发展。中山大学挂职凤庆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郭瑞(上图右)说,实践证明,中山大学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凝聚合力、建强产业,为当地百姓生活富裕注入了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