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组团式”帮扶,培育新质生产力 上海援藏为日喀则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作者:文汇报     更新时间:2024/04/18 18:07:16  

  今年1月,巴黎国际家居装饰艺术展上,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江孜县的氆氇手工艺人格桑卓玛成了大明星。中国驻法大使卢沙野前往上海品牌沙涓展台,观看她展示传统手捻纱技艺。参展中外人士亦对日喀则的氆氇制品赞不绝口,认为这些产品体现了西藏的魅力。

  日喀则氆氇登上世界时尚最高殿堂,是西藏传统手工艺与上海市场主体交流互补、融合发展的成果。上海以科技、设计和市场平台为日喀则氆氇赋能,西藏独特的原材料、工艺以及手艺人则成为决定性的要素和新鲜的灵感来源。上海企业已与当地合作社签下订单,手艺人可以通过织氆氇增收,他们的作品一跃登上日喀则、拉萨、上海乃至海外门店的货架。

  像这样的交往、交流、交融,是上海援藏工作的重要抓手。黄浦江畔、雪域高原,一场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从心出发,向新而行。近一年来,上海援藏进一步开阔视野、创新思维,不断拓展援藏工作的内涵和外延,推动产业援藏、民生援藏、文化援藏、智力援藏等不断深化,市场援藏、文旅援藏、科技援藏等不断推进,“组团式”援藏工作质效不断提升,描绘出“白玉兰香”映衬“格桑花美”的动人画卷。

  上海市援藏干部联络组组长,市政府驻西藏办事处主任、日喀则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彭一浩表示,下一步,上海援藏将胸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放在”,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为西藏确定的“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对口支援日喀则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加强交流合作,为实现日喀则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目标而努力奋斗。

  产业帮扶,“藏品”焕新

  如何推动日喀则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精准发掘能够推动生产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产业发展领域,努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是上海援藏干部人才始终在思考的重大问题。产业援藏上,他们注重研究当地独特资源禀赋,充分用好上海优势,因地制宜做好帮扶协作。

  去年,上海市援藏干部联络组江孜小组引进上海沙涓时装科技有限公司,为日喀则“牛羊绒制品”提升技术附加值,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开展氆氇编织产业帮扶协作。江孜县成立上海工匠沙涓援藏氆氇工作室,带动藏族“阿佳”(藏语,意为姐姐)加入氆氇手工作坊,率先在江孜打造氆氇制作的“前店后坊”,形成“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示范。

  上海市场主体长期作为世界大牌背后的“隐形冠军”,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汇集了全球优秀设计师参与氆氇产品设计。将传统民族元素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衍生出红色、黄色、蓝色等明亮色系,并开发出披肩、围巾、抱枕、靠垫等生活日用品,赋予传统手工艺更多的活力。除了亮相巴黎家居展览,江孜氆氇也已经进入LV集团旗下巴黎顶级百货,正在与世界级奢侈品同台竞技。

  此外,上海援藏积极培养氆氇产业人才,推动成立上海氆氇研发中心和西藏羊绒质检中心。去年,组织两批50名民族手工业者来沪参加集训,让藏族“阿佳”在实操中吸收新技术、新灵感。沙涓与合作社签下生产订单,每编织一条围巾,工人可获得300元的劳动报酬,大大提升合作社效益,工人收入平均提升40%以上。

  当前,在江孜小组的牵头下,沙涓还正通过打造江孜羊专供养殖基地、建设产品质量控制中心等方式,帮助西藏延伸羊绒产业链,努力迈向产业链高端和产业技术高地。

  科技支援,转型升级

  根据探月工程四期测轨需求,在萨迦县扯休乡,一座全新的天文观测站正在紧张地建设中。这座观测站将承载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40米口径大型射电望远镜项目,能够提升我国射电天文科学研究能力,有望在一系列天文学前沿领域的研究中取得更多创新性成果。这也是日喀则重大科学装置零的突破。

  今年,上海市援藏干部联络组萨迦小组还将进一步加强沪藏科技、人才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推动萨迦县发展天文科学和科普事业,推广科普文化,联合培养当地科普力量,携手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未来,射电望远镜选址旁500米内有望新建日喀则天文科普馆,实施“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战略,提高萨迦科普文旅接待能力,提升周边地区群众科教水平。

  上海援藏以科技赋能,将前沿科技带到了日喀则,也将当地资源禀赋纳入市场经济,因地制宜发挥作用,帮助西藏群众增收。

  萨迦小组依托日喀则首个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站,承担农作物种质资源“揭榜挂帅”项目,试种藜麦获得成功。在萨迦县扯休乡利用2500亩边际土地开展12个不同品种的藜麦试种项目,亩产达400至800斤不等,经济价值超过主要农作物青稞,亩均收入是青稞的4倍左右。当前,萨迦县、科研机构以及经营主体共同推进藜麦种业创新与产业化项目合作,培育优质高产高原藜麦新品种,争取实现藜麦新品种在当地登记,计划到2025年,推广种植2万亩,在此基础上实现原粮及精深加工产品的产业化目标。

  “作为一种耐寒、耐旱高原作物,藜麦非常适合在中国西藏高海拔地区种植、同时,它又是一种高品质作物,适合现代都市的目标市场,经济价值更加可观,能更好带动富民增收。此外,种植藜麦较为环保,未来有充分潜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韩斌建议,在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的同时,加大科研力度,研发更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新品种,提高产量和品质,打造西藏“高原藜麦”品牌。

  在萨迦县,上海援藏还引入另一种高附加值药材作物——藏红花。与藜麦对苛刻环境的高适应性不同,藏红花对温湿度的变化非常敏感。稍有不慎,球茎生长就会受阻。萨迦县设立高原引种试验基地,借助上药药材在崇明岛长期种植藏红花的经验,打造“汇爱萨迦”藏红花种植项目,对5000平方米左右的种植大棚开展部分升级改造,增设温湿度自动采样设施、抽水蓄水加热和喷淋灌溉全套设备,成功探索出符合西藏当地情况的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方案。目前,首批高原藏红花引种已获成功。

  市场协作,双向赋能

  日喀则资源禀赋得到开发,藏产特色产品焕然一新,但仍需在流通环节发力。上海援藏通过消费帮扶、导入文旅产业等方式,帮助西藏特色产品出圈、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上海发挥“大市场”优势,引进市场主体研发青稞深加工产品,联合阿里巴巴旗下盒马公司研发青稞深加工产品,陆续推出青稞八宝饭、椰香青稞爆珠粽、海藻糖青稞吐司、青稞蒸饺等热销跨界产品。支持中国面包国家队选用西藏青稞制作青稞面包在德国荣获世界三大面包比赛之一的IBA世界面包锦标赛总冠军,持续扩大西藏青稞在国际消费市场影响力。

  上海援藏还利用直播带货放大市场援藏效果。在上海“五五购物节”之前,开播上海援藏公益专场,邀请网红为日喀则的青稞午餐肉罐头和青稞蔓越莓饼干带货。

  消费流通亦需要双向赋能。紧接着“五五购物节”,在日喀则举办“六六林卡节”,推动沪品入藏、沪企入藏。活动走进闹市区网红地标——日喀则上海广场,把商贸和文旅结合,引入两地优质企业和产品,获取消费金融折扣支持,把上海资源和消费理念引入日喀则,推动本地居民消费升级和两地市场双向赋能。沪品入藏、藏品入沪成为援藏新常态。今年5月,上海援藏将在上海青浦奥特莱斯,联合长三角等地援藏工作队,依托市场“小组团”和旅游“小组团”开展消费帮扶活动,将“对口支援”和“长三角一体化”两大重点任务充分衔接。

  定日县,珠峰大本营所在地,围绕珠峰及周边的地质奇观,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高原环境与交通条件局限,影响了旅游资源的可及性。为此,上海援藏开启“上海-日喀则”援藏旅游包机。去年“5·19中国旅游日”,联合春秋集团,举办“上海-日喀则”援藏旅游包机首航,满载100名上海游客,从上海飞抵新落成的日喀则定日机场,旅程9天8晚。这是定日机场建成后的包机首航,也是有史以来上海市与日喀则市间的首次旅游包机航行。

  这次首航带动了2023年连续飞行4架次,为援藏旅游包机常态化运营开了好头。2024年“5·19中国旅游日”期间,上海援藏将让旅游包机走出国门,通过“上海-加德满都-日喀则”援藏跨境旅游包机,带游客飞越喜马拉雅,实现旅游线路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经过多次磋商对接,上海援藏积极引入锦江集团、松赞酒店度假集团、春秋集团和万达集团等,与日喀则市共同实施以珠峰景区为代表的重点旅游景区运营管理提升项目,带动日喀则旅游产业品质整体提升。

  民生改善,造福群众

  改善民生、凝聚人心,是做好对口支援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民生投入,着力改善基层生活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农牧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去年11月,日喀则市拉孜县吉角村乡村振兴项目一期居住项目顺利交付,原先居住在海拔4900米的37户143名吉角村民迁入县城核心区,海拔降低800多米。村民们告别了“高、苦、难”,搬进了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新居,交通便利,周边基础设施完善。村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高,享受到更好的就医就学条件和更宽广的发展空间。

  在民生领域,除了基础设施上的投入,更要把工作做到老百姓心坎上,让两地人民心灵相通、情感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吉角村项目引入“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社会治理理念,试点村委、物业、商业体共同参与的“三驾马车”管理模式,开展“共谋、共商、共治”的实践探索,在整个居住项目的设计、施工、内装、管理等方面试点开展村民全过程参与模式。

  以项目室内样式居民自选为例,施工方详细介绍各式断桥窗户、家装门、瓷砖地板、洗漱台、蹲便器特点后,居民代表用认真负责的态度,经过综合比对,最终代表全村选定了室内装修样式。村民说:“想都不敢想能住进这样的环境。家居装饰也都是政府让我们自己挑的,非常满意。”今年6月即将投用的二期商业体,将为吉角村村民就业、创业提供更多便捷的机会。同时,开放的“人人乡村振新创新中心”也将让“两城理念”在西藏进一步落地生根。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进一步下沉基层,造福更多农牧民群体是重要的民生工作。“组团式”医疗援藏突出提升本地医疗救治能力,包括提升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国考成绩、提升医护人员获取医师、护士资格证的比例、提升县级医院等级等,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伍。下一步,将充分发挥后方优势,联合开展临床诊疗、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扎实推进“以院包科”工作机制,提升日喀则市人民医院“五大中心”能级,做强若干个重点专科;创新“师带徒”工作模式,强化对当地医疗人才的培养,不断提升当地医疗救治水平;围绕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打造高原病优势学科,加强人员培训、技术指导、科普宣传、科学研究等。

  与此同时,医疗“小组团”的成效也逐步显现。四度援藏的亚东县中心医院护理部主任、90后“男”丁格尔张运奇。在雪域高原和大家携手建立了“1+1”“1+N”师带徒模式,采取“我做你看,我做你帮;你做我看,你做我帮”,制定培养计划任务书,落实帮教任务,逐步培养护理骨干。他还构建了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完善护理查房制度……目前,由本地护理人员组成的手术室团队,已能独立配合开展相关手术。

  “去年,医院门急诊量36266人次,较2022年同期相比门诊收入占医疗业务量比重从69.04%上升到85.91%。”上海援亚东医疗队队长储杰表示,“小组团”启动后,医疗队从以临床为主转变为全方位帮扶,由单兵作战转变为集团军作战,在人才培养方面,从“输血”转变为“造血”,更加注重本地医护人员的培养,真正让医疗技术留在本地。

  在教育领域,德育内容形式不断丰富。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讲好“世界屋脊上的大思政课”,构建“纵跨学段、横跨学科”的12年一贯制一体化思政育人工作总机制,以党建引领德育建设。开发“青稞地里的思政课”“珠峰精品思政课”等系列思政金课品牌,在日喀则市城乡规划展示馆开展“叫我们怎么不歌唱”纪念西藏民主改革主题思政课。

  发挥“组团式”教育援藏优势,进一步助力日喀则市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中考、高考成绩继续保持自治区前列。在第十届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中荣获“全国最佳展示团队”“全国最佳提案”“全国最佳调研报告”在内的三项集体最佳奖项,成为105所参赛学校中仅有的8所实现“大满贯”的学校之一。

  “雅布”引领,“心新相印”

  上海援藏积极拓展的成果还有很多。他们推动数字援藏,引入阿里巴巴、美团、携程等互联网企业开展大数据挖掘,对本地市场商机、消费环境、文旅资源等进行综合研判,形成系列分析报告,提升政策制定与项目安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是做好援藏工作的根基和源头。藏语“雅布”代表藏族同胞的真心称赞,意即用大拇指蘸白色糌粑在朋友身上点个指印的称赞。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队伍结合藏族群众习俗,创新提出上海援藏走好群众路线的“雅布工作法”,以“四不两直”方式真正帮助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了心事,不断提升日喀则人民群众对全市工作和上海援藏工作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和满意度。未来,他们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对口支援,着力为日喀则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