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在希望的田野上”奉贤篇之三

    作者:长三角之声     更新时间:2024/06/06 17:59:38  

  “千古博南,味道永平”

  自1996年中央确定上海市对口帮扶云南省以来,沪滇协作已走过28个春秋。2021年起,奉贤区对口帮扶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推动永平县兴业、强村、富民,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为永平县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聚焦产业发展中的琐碎难题,以实际行动推动乡村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的同时,以“产业帮扶”为核心,发挥两地区位优势,探索发展新思路,尽心竭力拓宽协作领域,加快园区共建和产业导入。上海援滇干部、永平县委常委、副县长曹慧群表示,来到永平县,他与其他援建干部们深入了解百姓所需,解决民之所困,打造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的帮扶新途径。

  永平县自开展沪滇协作以来,精准解决群众需求,着力做到提质增效,深化产业帮扶,实施了一批“有特色亮点”的沪滇项目,为全县乡村振兴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结合银江河流域独特的区位和气候优势,2019年起永平县厂街乡便积极引导农户大力发展贡菜种植,鼓励引导本土企业走好走实深加工的路子,促进贡菜产业提质增效,进一步实现村集体经济、农户和企业“三增收”。

  永平县厂街乡党委副书记赵婧表示,近年来随着沪滇协作帮扶项目引入,顺应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需要,有针对性引进推广工业辣椒种植。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合同加服务的产业链,村民也通过种植工业辣椒过上了红火的日子。

  在永平县博南镇苏屯村,当地建材交易市场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今年的二期工程又赋予了它新的定位。

  永平县委组织部四级调研员姚树荣表示,奉贤援滇干部充分发挥“前方一群人后方一座城”的枢纽作用,不仅积极引入沪滇项目和资金,助力技术创新,观念创新,模式创新,不仅推动当地建材企业转型升级,扩大市场需求,同时借鉴东部地区已有的成功经验,将“百村经济”模式借鉴到二期工程建设理念中,助力乡村振兴的脚步行稳致远。

  为了解决当地群众“牛羊屠宰”的民生问题,沪滇协作补短板,不仅充分利用政策引入企业,而且争取沪滇协作项目资金,配套实施项目建设。永平县博南镇镇长常文彬介绍,这个项目为彻底实现“集中屠宰、安全屠宰、卫生屠宰”,提升当地人居环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滇雲牧业云南有限公司负责人王飞表示,最终企业落地永平,也是看中了这里的营商环境和这里未来可期的市场前景。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乡村振兴步伐,产业协作是重中之重。永平县工业信息和科技局局长龙光旭举例说,奉贤区与永平县结对帮扶以来,携手打造符合地区实际、顺应转型升级需要的特色优势产业,全力建设沪滇产业园区。推动更多供需联动、产销对接,更好造福两地人民。

  大理州永平县博南镇花桥村,经过千年风雨洗礼,依然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滇西古村风貌。如今,在上海与云南两地共同打造下,花桥村正散发出更大魅力与活力。集古梅文化、丝绸之路文化、马帮乡土文化等于一体的千年古村在保护中得到开发,老屋古道修旧如旧,民宿客栈风生水起,村民生活蒸蒸日上,一幅充满生机的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为村集体经济带来增益,村民的积极性也被调动了起来。花桥村村民杨时敏,会做一手好菜,现在家里已经规划成为了一处“农家乐”。

  山隐设计集团总裁李健明就是永平人,如今返乡负责花桥村整体改造的设计和执行,李健明坦言,这个项目有难度,但怀着对家乡的赤诚之心,他有信心让花桥村“活”起来。

  如今,梅花不仅仅是花桥村的精神符号,更是文旅产业的起点,为村落带来无限经济价值。依托“古道元梅”优势,通过科技支撑、文化赋能,古梅的艺术与精神价值正转化为经济价值,数百年的芬芳为花桥村文旅业深度融合发展注入动力。

  当文化价值向产业延伸,如何让花桥村释放出更大能量,作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的上海,正源源不断注入智慧。上海援滇干部、永平县委常委、副县长曹慧群(上图左)表示,乡愁体验馆、百年马店、元梅观赏园、生态休闲旅居地……以“古道美、古村美、庭院美、山水美”为目标,沪滇合力打造“古道寻梅•细品时光”的博南古道旅居目的地, 从输血转向造血,让资金变成资产,为当地留下可持续发展致富的产业,花桥村这座千年古村落必将放射出耀眼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