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在希望的田野上——沪青共携手,为了果洛更好的明天!(二)
作者:长三角之声 更新时间:2024/06/14 16:50:25
甘德,藏语意为“吉祥安乐”,位于青海省南部的果洛藏族自治州,平均海拔4200多米。自2010年,长宁区对口帮扶甘德县以来,长宁区先后5批援青干部在高原之上“接力赛跑”。一项项民生工程、一批批产业项目加速规划、建成使用,惠及当地群众。
上海援青干部、甘德县党委副书记、副县长沙志斌表示,紧扣“果洛甘德所需、上海长宁所能”,援青干部们把工作重心更多摆在了当地产业振兴和组团式医疗帮扶上。
说到柯曲镇红旗牧场畜产品加工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甘德县柯曲镇镇长尕藏介绍说,甘德是果洛州生态畜牧产业的主要输出地,但同时,甘德本地也缺乏成规模的畜牧加工产业,这个项目不仅能够提升甘德农畜产品加工能级,也积极带动部分当地牧民就业和生活改善。
提高牦牛养殖附加值,推广和打造甘德牦牛品牌,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牧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带领更多牧民增收致富。甘德县龙尕尔村牦牛养殖基地负责人陈文斌算了一笔“牧民致富”账。
守护当地群众健康,一直是上海援青的重点。去年12月,果洛州第一个高标准高压氧中心在甘德县建成运行。长宁区援青人才、挂职德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执行主任张俊杰表示,这是上海市对口支援果洛州甘德县重点项目之一,也是上海市同仁医院“组团式”医疗帮扶的重要引擎,更是甘德县人民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
5月8日至5月10日,上海市同仁医院眼科主任邱庆华带领的“光明行”义诊团队来到甘德县,成功为当地25位符合手术条件的眼疾患者实施免费复明手术,手术成功率100%,并为当地300余名中小学生进行了全覆盖眼科疾病筛查。
青海甘德县海拔高,受强紫外线照射影响,白内障在当地高发,同仁医院眼科的“光明行”义诊活动着实为当地牧民群众带来了希望。长宁区在对口帮扶甘德县人民医院期间,持续加大对医院全方位投入帮扶,进一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甘德县人民医院的综合能力。
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全方位服务牧区居民,长宁区还援助升级改造了甘德县政务服务中心,“一件事一次办”“跨省通办”窗口的设立,让原来要一周左右办妥的事项半天就能完成。
甘德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王菁敏表示,长宁区的帮扶,带来的不仅是硬件的提升,还有观念的提升。
上海援青干部、担任甘德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的陈竑认为,从硬件提升到服务理念提升改造,这些都是借鉴了“长宁经验”后,通过提升窗口服务办事能力,让群众更有获得感,让民族团结落在细处、落在实处。
产业形态不断升级、健康教育保障不断提质,甘德县教育局局长才洛表示,长宁区援青多年来的持续发力和支持。学校硬件设施得到很大的提升。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长宁区援青干部人才们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于对口帮扶全过程,融汇在援青事业追求中,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地,用真心倾听人民呼声,与果洛干部群众团结一致、攻坚克难、共同发展,在雪域高原追逐梦想、履职尽责,作出了突出贡献。
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打造“红色达日、和谐达日、江河达日、幸福达日、明珠达日”五张名片,奋力开创达日乡村振兴新局面。
上海援青干部、达日县委副书记、副县长金春早在接受采访时,对“达日县”的介绍,也是从这“五张名片”说起的:
达日县窝赛乡位于国道沿线,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口,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窝赛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朋毛才旦介绍,随着乡村振兴示范项目深入推进,援青资金对基础设施进行进一步提升同时,也立足资源禀赋培育壮大饲草种植和牦牛养殖产业,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促进牧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把原有资源科学利用,发挥出最大的经济价值,这是乡村振兴产业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达日县乡村振兴局局长南吉卓玛介绍了当地“智慧牧场”如何实现牦牛养殖从粗放型向高效集约型转变,促使传统养殖方式向生态养殖模式转变,对牧民群众致富增收的成效。
自医疗“组团式”帮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启动以来,来自上海的帮扶团队持续聚焦当地医疗短板弱项,主动融入,倾心帮扶,从各个方面对达日县医疗卫生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达日县人民医院院长贺元(上图)表示,从硬件到软件,上海医疗“组团式”帮扶工作凝心聚力,让医院实现了跨越发展。
达日县卫生和健康局局长格桑表示,上海援青资金投入的乡卫生院标准化建设项目,能够让“看病难、看病远问题”不再困扰群众,实现了“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乡”的目标。
一直以来,教育都是援青工作的重中之重。丹玛社区幼儿园成立于2010年,幼儿园园长俄吉介绍,在上海援青干部持续关心下,援青资金持续不断对幼儿园投入,从操场到校舍,随着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完善,幼儿园里浓浓的“上海元素”,让牧区的孩子更好地学习成长。
在达日县,推动转移就业,加强劳务输出不仅是增加劳动力就业机会,缓解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也是促进文化交流,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途径。去年9月,达日县200多名以脱贫户监测户返贫户为主的演员赴上海奉贤区,开展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文艺汇演。这也是两地开展“交流交往交融”活动的有效形式之一。达日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王宁讲述了她自己如何从“三交”活动中受益,和自己对三交工作的感受。
对上海援青干部而言,“果洛”这个词,不仅代表着高寒艰苦,更饱含着一份浓浓深情,他们被当地人亲切地唤作“上海青”,更是“上海亲”。在果洛州委常委、达日县委书记詹玉平的眼里,“上海青”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精神,改善民生,凝聚民心,为民族团结、边疆稳固、社会安定事业发挥了重大作用,作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