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罗平携手共赴沪滇协作新征程
作者:沪滇协作 更新时间:2024/08/01 16:47:56
从黄浦江畔,到珠江源头,宝山——罗平相隔3000公里。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位于祖国版图东西的两地,因沪滇协作而跨越山海成为挚友,一段段携手并肩接续奋斗的动人故事正在罗平大地不断上演。
长期以来,宝山区倾情帮扶、倾心协作、倾力支持,通过开展产业、文旅、消费、人才等方面的协作,助力罗平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用实际行动书写山海情深。
补齐产业链条,赋能产业发展新动力
在罗平县板桥镇玉马村大法郎鲜切花基地,众多繁忙的身影正在采收鲜花、修枝、剪叶,打包后快速搬进冷库,这些漂亮的鲜花在冷库处理后,将销往日本、韩国。
板桥镇玉马村辖12个自然村,有1379户5671人,国土面积24.21平方公里,有耕地2616亩,年平均气温18℃,无霜期长达300天,年平均降雨量为1700毫米,有可利用荒地80余亩,距罗平县城17公里,距贵州省兴义市58公里,交通便利。但是长期以来,群众始终走不出种植玉米、油菜产业模式,农民人均收入仅13359.37元。穷则思变。群众的探索之路瞄准了鲜切花,这被罗平县东西部协作工作的干部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经过反复调研,玉马村鲜切花的发展有无限可能。为帮助玉马群众发展鲜切花产业,解决生产中链条问题,2023年宝山区建设板桥镇玉马村委会鲜切花基地建设项目,建设育苗基地10亩,建成鲜切花冷库一座,全面解决鲜切花产业链延伸的瓶颈,实现经济效益大众化。
项目建成以来,在合作社带动下,盘活95户农户闲置土地250余亩,带动种植菊花、康乃馨等鲜切花,一亩年产鲜切花8万余支,共出花1600万支。合作社以订单方式和农户签订高于市场价0.2元的花卉种植收购协议。在鲜花的植保、采摘等环节,每年可提供劳动工作日20000余个,可带动120余户群众就近就地务工,仅务工收入就可达300余万元,实现户均增收20000余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40余万元。
沪滇协作资金的投入犹如一场及时雨,洒到了鲜切花基地忙碌着的身影上,在他们布满汗水的脸颊上,笑容正像刚采收的鲜切花一样绽放!
激活发展思路, 绽放沪滇协作新活力
小洲子村位于美丽的九龙河畔,青山环绕、绿水相依、气候宜人。初到小洲子,这个只有48户208人的小村子展现出来的面貌并没有与她优渥的条件相匹配:村内生猪养殖户的粪污直排、村内两侧低热河谷土地上种植的农作物参差不齐、只有老人小孩在村内闲逛。
“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家里养的猪牛牲口和地里种的庄稼都只靠我们这些老人了,管不过来”,村里偶遇的一个老人这样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没有人,谁来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沪滇协作的到来,无疑是改变小洲子村发展路子的关键。
2023年,宝山区在小洲子村实施香水莲花种植项目。项目建设前,沪滇干部多次召集群众会议,研究建设方案,谋划建设思路。通过多次会议,将群众各顾各挣钱的思路引到了抱团取暖、合力发展、共建家园的路子上。项目建设中,依托全村60%的家庭都有从事建筑工作的背景,组建7支房屋建筑施工队,将“群众自建”与项目建设相结合,以支部与村民对接、支部与项目对接、支部与材料供应商对接的“三个对接”为抓手,用好村民技能台账,用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长,培育一支懂经济、有技术、会经营的村集体建设队伍,吸引村内劳动力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带动脱贫劳动力在内的60余人就近就业,人均获得劳动报酬近2万元,有效实现群众家乡务工增收与产业项目加快推进“互促双赢”,最重要的是群众参与建设了自己的家园,让大家成就感十足。乡村治理中,通过前期“群众自建”充分激发主人翁意识,推选出7名公道正派的村民作为乡贤议事会成员,积极参与村级建设、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纠纷调处等工作,形成“知、议、决、行、督”五步走的乡贤议事决策制度,提出各类意见建议20余条,完善村规民约11条,为治理提供了保障。同时将村里48户208人,分成9个网格,每周星期五轮流开展大扫除活动,确保村庄环境干净整洁。产业发展上,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盘活资源,聚焦农文旅融合发展方向,将全村200余亩耕地重新收回村集体,100亩水田地改造为香水莲花、莲藕种植基地,400余亩荒山包改造为水果公园,贫瘠的山地改造为水稻梯田,设置健康步道,着力打造一个春看油菜品蜂蜜、夏戏莲荷赏美景、秋收稻子庆丰景、冬采莲藕享乐趣,四季景不败、一年可流连的宜居宜业宜游、和美富裕的新农村。
如今的小洲子,村内干净整洁、养殖小区里生猪肥壮,莲藕和水稻长势喜人,田里稻花鱼儿成群,小村实现从“一处美”变“处处美”。随着游客的增多,小洲子依托村级合作社,探索“党支部+村集体+合作社+公司”新模式,将沪滇协作项目资金形成的设施交由公司统一运营,积极推进“旅游+”模式,不断流转民房、土地发展餐饮、零售、种植产业,做足“美丽经济”“采摘经济”文章,先行建设1家农家乐作为试点,探索农家乐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科学化运营的好经验,示范带动周边农家乐发展,每日接待游客近百人,可为集体和群众创收2万余元。
发挥区位优势,打造文旅和美村
小明寨村地处罗平油菜花海核心区,距城区12.5公里,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生态环境良好,村内拥有千年古树名木群,村外湿地水体环绕。罗平县沪滇协作工作组以全域旅游示范创建为契机,反复调研,以“三聚”实现了小明寨村“三变”,强产业、美乡村、和群众,奋力谱写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新篇章。
规范有序建好村。引导“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小明寨村农村房屋建设全面依法严格管控,严格批建流程敞开安居建“前门”,严惩违建堵住违法乱建“后门”。多效治污净好村,引导发动群众参与自我管理,提升自治能力水平,编制村级“垃圾十条”“污水十条”村规民约,约束村民管好两污,净化环境。增植补绿护好村,引导群众围绕“村旁、水旁、路旁、宅旁”,在边角地、空闲地、闲置宅基地、拆违地和主次干道、活动广场等乡村公共空间,合理规划布局绿化空间,宜树则树、宜花则花,广植乡土树种,因地制宜建设“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千方百计增加绿地绿量。完成50平方米民俗客栈门口三角公园、古井、水体道路建设工程,打造2500平方米景观石桥、民俗客栈及休闲茶吧旅游点。产业聚能发展乡村,以全域旅游与乡村振兴相融合发展为抓手,以增加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为目的,坚持党工委领导、政府负责、群众主体、企业投资、合作社运营的发展战略,聚合零散土地,盘活无人居住的老宅、闲置的宅基地、场院、荒地等“沉睡”资源,以“静”为“动”,变“废”为宝,助推和美乡村建设。特色产业方面,结合小明寨自然资源禀赋条件,新增730余亩万寿菊种植带,预计年增收315余万元,延长农业产业链的同时,增加旅游经济附加值。以范家小院为餐饮建设示范点,谋划引进名牌餐饮企业、打造特色餐饮商户,带动全村餐饮产业发展。利益联结带动群众增收。引导构建“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村组牵头,农户以自有资金、房屋使用权、土地经营权等入股,成立专业合作社,按照“业态+N%”提取利润分成,带动小明寨村劳动力及脱贫户每月增收1000余元,真正实现群众通过土地入股分红、劳务分红、产业分红等方式赚租金、赚股金、赚佣金,完成资源到资产的优化、资产到资金的转化。
在上海宝山的支持下,小明寨将成为休闲康养、度假纳凉的一个好去处。不仅如此,在宝山区的援助下,罗平县已经建成了棠梨凹村、杨家寨村、云上村、维古村、小龙潭村、乃革村等文旅融合示范村,为康养旅居罗平夯实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