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在希望的田野上——杨浦篇”之二
作者:长三角之声 更新时间:2024/08/21 16:15:15
“日喀则市拉孜县”
2023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自杨浦区对口帮扶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拉孜县以来,双方优化协作机制,强化协同联动,促进优势互补,推动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背靠上海杨浦的优势资源,上海市援藏干部联络组拉孜小组组长、拉孜县委常务副书记、副县长宫爱如和团队们不断实践着“科技援藏”的工作,从民生改善、到深化医疗教育支援,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他相信,在西藏发展新质生产力正当其时。
拉孜县查务乡有个吉角村,全村37户人家共143人,海拔4900米,是全县海拔最高的村庄。宫爱如还记得刚到村子考察的时候,高原反应很严重。后来了解到,村民患病率很高,一到冬季,用水用电都困难。第十批援藏干部联络组拉孜小组紧紧围绕“中央要求,拉孜所需,上海所能”,会同当地政府,全方位调研了解群众需求,利用上级政策支持和上海援藏资金,以吉角村乡村振兴项目为基础在拉孜开展基层社会治理探索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吉角村村委会主任巴桑旺堆和上海援藏干部、拉孜县委常务副书记、副县长宫爱如向我们介绍了搬迁前后的情况。
日喀则是西藏粮仓,青稞产量很大,但农业生产效率一直提不上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科学的指导。上海市援藏干部、挂职拉孜县发改委副主任李佳颖表示,去年通过对口支援资金建设了一个覆盖5000亩耕地面积的青稞产业数字化管理平台(图示)。这个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天气情况,分析当前水土环境,测算播种、灌溉、收获时机,指导农牧民进行科学种植。系统还提供了青稞市场交易服务、农业政策解读等。今年3月,曲玛乡就在春耕时首次用上了青稞产业数字化系统,预计未来平均亩产增加10%-15%不成问题。
“堆谐”是一种具有后藏特色的集歌、舞、乐为一体的民间舞蹈,在日喀则市拉孜县尤为流行。主要表现形式是边弹六弦琴边唱、跳,曲调欢快,动作灵巧。
杨浦拉孜两地合作开发文旅资源,为共促交流交往交融扎实推进,上海援藏干部把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沪藏团结交流与民族文化展示活动。上海市援藏干部、挂职拉孜县委常委、副县长李贇峰介绍了如何充分利用杨浦数字经济头部企业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把拉孜丰富的文旅资源进一步宣传好、开发好,吸引更多人走进拉孜、了解拉孜、投资拉孜。
七月,走进拉孜县中学,一派繁忙的工地景象。拉孜县中学初三生物老师韩梦丽以自己的切身体会,介绍了在上海杨浦对口帮扶之下,拉孜教育的巨大变化
上海市援藏干部、拉孜县教育局副局长、拉孜县中学校长尹向前表示,拉孜县中学教学生活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和教育均衡发展能力提升项目是目前对口帮扶工作的重点,拉孜小组在两地党委、两地政府带领下,努力办好让拉孜人民满意的教育。
医疗援藏是杨浦区对口支援西藏最成功的内容之一。杨浦区援藏医疗团队,在医疗业务上始终以“培养一批当地的医疗人才,留下更多带不走的医疗技术”为目的,带领当地团队积极开展各类手术及新技术新项目,通过建强一批临床专科、带出一批骨干人才、填补一批技术空白、完善一批管理制度,逐步缩小医疗服务水平差距。
上海杨浦“组团式”医疗帮扶人才、挂职拉孜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技术主任樊锐表示,大家都是做好各自专业的帮扶工作的同时,还做好当地医务人员的带教培养,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授人以渔”。从巡回医疗,重点专科建设以及规范化的诊疗服务等几方面,切实提高当地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上海杨浦“组团式”医疗帮扶人才、挂职拉孜县人民医院外科技术主任吴旭深有感触,医疗援藏是一项系统性、接续性的工作,需要上海杨浦与拉孜县前后方共同努力共同支撑, “前方”与“后方”同频共振。在工作中,上海杨浦一如既往地为前方组团式医疗帮扶团队提供了多方面支持。
持续开展“造血式”医疗援助,助力提升当地医学研究和学科人才建设,输送年轻业务人才及管理骨干,培养出当地一批“带不走的生力军”。拉孜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尼玛仓木拉表示,2021年以来,上海杨浦“组团式”医疗帮扶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果,通过全力推进拉孜县人民医院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和乡镇基层医疗卫生急救服务能力提升项目,提高了拉孜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群众的就医获得感满意度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