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喀文化交流周高潮迭起 各区共展“文化润疆”硕果
作者:上海援疆 更新时间:2024/12/11 18:47:45
11月29日至12月5日,“跨越疆海,共赴热爱”2024沪喀文化交流周在沪举办,为两地文化交流搭建桥梁,续写沪喀友谊新篇章。文化交流周期间,浦东、闵行、宝山、静安与上海对口援建喀什四县莎车、泽普、叶城、巴楚,因热爱而双向奔赴,以文化为纽带再次紧密联结,开展了一系列有深度、有特色、有影响的文化艺术活动,大力促进上海与喀什文化文艺的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浦东:双向奔赴 共叙浦莎情深
沪喀文化交流周举办期间,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安排了丰富多彩的两地文艺交流活动,通过一系列展览、视频、音乐专场、民歌专场以及舞蹈培训等多种形式,展示“文化润疆”的成果,推动两地文化艺术深入交流。
“2024浦东——莎车两地摄影艺术展”从11月29日起在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品艺廊展出。60件作品是向上海市摄影家、浦东新区摄影家、新疆摄影家定向征集而来,这些作品展现了新疆喀什地区的自然风光、城市景观、人文纪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振兴以及沪喀两地对口援建的多个方面。
去年,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区文体旅游局)携手浦东新区摄影家协会,组织代表团前往新疆莎车进行深入采风,并开展浦莎两地的文化交流活动。上海摄影家们指导莎车当地摄影技术水平的提升,也推动了莎车的自然人文宣传推广效能,两地的摄影家们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采风过程中,艺术家们被喀什的壮丽自然景观、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对口支援工作的艰辛与成就,以及沪喀两地人民间真挚而深厚的情感所打动。这些体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催生了一批充满情感、真实生动的佳作,此次展览正是向“文化润疆”献上饱含深情的艺术成果。
首支入驻浦东新区的国有文艺院团——上海轻音乐团将在12月3日献上一场“从叶尔羌到黄浦江——‘跨越疆海,共赴热爱’专场音乐会”。同日,两场“音乐下午茶:新疆民歌专场”在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东楼二楼公共空间举行,来自上海的音乐家们不仅会通过导赏介绍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塔吉克族、回族等民族民歌的文化背景与音乐风格,展示新疆多元音乐文化之魅力。
在此之前,浦东新区在沪喀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两地的文艺团队也实现了双向奔赴。2023年,“浦莎情深·共绘疆来”上海浦东新区、新疆莎车县两地文化润疆阶段性成果汇报演出在浦东新区东·剧场以及航头镇等街镇进行了6场巡演。以非遗项目为纽带,浦东新区与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开展了“‘文化润疆 非遗传情’浦莎两地非遗交流”活动。这一活动作为文化和旅游部与国家民委联合表彰的“春雨工程”——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边疆行优秀项目之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浦东地区的如“龙舞(浦东绕龙灯)”“锣鼓书”等一批国家级、市级、区级非遗项目,两地共同传承,创作精品节目。
闵行:“有朋自远方来”文化交流久久为功
2024沪喀文化交流周期间,闵行区群众艺术馆里洋溢着浓浓的“喀什风情”,一系列活动令市民游客目不暇接。
作为文化交流周闵行分会场,多种形式的活动展现了多年来上海文化润疆的成果,也促进了上海喀什两地的文化交流。
走进上海市闵行区群众艺术馆一楼,汇艺展厅的“丝路之约•金凤泽普”摄影艺术展分外醒目。本次展览的照片来自闵行区政协委员、闵行当代(摄影)工匠,闵行区文化和旅游中心(闵行区群众艺术馆)摄影干部、上海摄影家陶志军。
陶志军前后十次进疆,七次来到泽普,深入田间地头、农户人家、援疆干部中,记录了文化援疆、教育援疆、产业援疆、爱心援疆、援疆二代、幸福宜居等各方面的艺术影像,并见证了第九批、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舍小家为大家的援疆精神及上海援疆取得的伟大成就。在拍摄的十几万张照片中,他精心挑选并整理出部分代表作品进行展出,用经典的光影呈现浓浓援疆情、沪喀一家亲。这些照片的背后都有着动人故事,这些故事成为一堂生动的摄影艺术党课。
用摄影镜头记录下上海援疆的成就,是闵行区一直以来的工作成果,举办了“闵行优秀历史保护建筑摄影展”、情系泽普——上海援疆助力脱贫攻坚”摄影艺术展等,广受关注与好评。
11月30日下午,一台连接沪喀两地的文化交流演出在三楼星艺剧场举行。整场演出整合了两地优质文化艺术资源,共同呈现一台集群舞、京剧、杂技、魔术、男女声二重唱、合唱等为一体的多元化表演。各民族节目共同演绎出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风貌。为本次“沪喀同心·沪喀同行”2024 年沪喀文化交流周活动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最近就等着这一天了,非常激动,5年前在泽普表演时,我们是来自远方的客人,这次在上海表演,他们又是来自远方的客人。时隔5年,本来以为会生疏,没想到拿起鼓槌,肌肉记忆就来了,鼓声响起,是我们对朋友最好的欢迎。”鼓鼓文化艺术团团长宁向南说。
泽普文工团队长伊力夏提是当时鼓鼓艺术团在泽普教学的第一批学生,这次也上台参与了表演,他表示,这已经是他第五次来上海,上海已经成了他的第二故乡,每次来都会见到很多好朋友。
2018年和2019年,上海鼓鼓乐团随上海市闵行区文化主管部门组织的文艺交流团队深入泽普县学校、社区、乡村、景区演出,反响热烈。时隔5年,再次合体,不仅呈现了泽普版“鼓鼓乐团”的合作成果,也讲述了“文化润疆”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鼓乐队伍,树立上海文化援疆品牌效应的动人故事。
演出中,七宝中学新疆班学子受邀共同参与,他们带来了群舞《石榴红了》,表达了民族团结、扬帆起航、逐梦未来的美好愿景。
“我们在表演中有一个动作就是石榴花开的动作,前面比较含蓄,到后面比较热烈、欢快,我也是其中一个石榴籽,紧紧和祖国大家庭抱在一起。”17岁的麦克力亚是七宝中学新疆班的学生,她对自己表演的舞蹈《石榴红了》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她说能在台上表演自己家乡的舞蹈,她感到骄傲与自豪。
自上海援疆工作开展以来,闵行区多次和新疆泽普县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在此次文化交流周期间,闵行分会场还有一系列公益活动,包括观影、绘画课、舞蹈课、剪纸体验课。如闵行区群艺馆精心挑选援疆题材影片《情满天山》、新疆舞《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教学等。此外,“同心同行·艺术浸润”闵童合唱团举行开放日活动,通过观摩和互动体验的方式,让参与者深入了解合唱艺术的魅力。
宝山:以文化纽带联结两地深厚情谊
婀娜多姿的《叶城赛乃姆》、粗犷矫健的《刀郎舞》、朗朗上口的新疆民谣《巴郎仔》、场场爆满欢呼的观众席……叶城县歌舞团在2024沪喀文化交流周来到上海宝山进行演出交流,热情的舞蹈、美妙的歌声带给宝山群众视听的双重享受,让大家领略到了原生态的新疆风情。
此次叶城县歌舞团走进了宝山的社区场馆、滨江带、商圈,学校,与宝山市民开展多层次的互动,让大家近距离感受新疆文化,进一步增进两地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宝山-叶城专场文艺演出在新疆传统舞蹈《叶城赛乃姆》中拉开序幕,充满独特民族风情的顶碗舞、刀郎舞、十二木卡姆选段等非遗歌舞轮番上演,呈现叶城能歌善舞的民族韵味和现代传承。女声独唱《欢迎你来新疆》更是向大家发出诚挚邀请,独特的民族风情和精湛的表演技艺赢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太激动了!一直听说新疆很美,看完这场表演后更想去新疆看看了,这个旅行必须得安排起来了!” 市民们看完演出后都意犹未尽。
演出除了叶城县歌舞团的特色表演,还有宝山区根据援疆医生姜万富的事迹创作的戏剧作品《昆仑山上的“驴背医生”》,女声独唱《如愿》,男女声二重唱宝山区文化馆原创歌曲《幸福》,讲述上海知青两代人援疆事迹、曾获得第十四届群星奖音乐类评选“群星大奖”的男声独唱《塔里木的胡杨》等宝山节目。跨越疆海,宝叶两地以歌舞“同频共振”、心手相牵。
“天路零公里,昆仑第一城”的秀美与灵气养育了叶城人民的能歌善舞,叶城是名副其实的“歌舞之乡”。三江交汇、有着“五个百年”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宝山,不断增强着“人文城区”的底色。随着“文化润疆”工作推进,尽管相隔5000多公里,两地的心却更近了。
此次叶城专场演出在宝山实验学校为孩子们展现新疆歌舞的魅力,构建起两地青少年艺术交流的桥梁;在文化馆剧场与宝山区道德模范互动交流,分享暖心日常,传递着深厚情感;在焕新升级的上海国际邮轮旅游度假区为游客提供全新、独特的体验视角,尽情展现新疆的风土人情。叶城文艺团体来到宝山演出交流,叶城特色文化产品来到宝山市民身边,以2024沪喀文化交流周为契机,宝叶两地深入开展交往交流交融,未来也将继续在双向赋能中推动两地高质量发展,携手推进沪疆合作新篇章。
静安:在巴楚厚植文化土壤
乌鲁木齐路上的静安区文化馆,“喀什风情摄影展”从11月29日起在这里展出,25件作品均由上海摄影家创作,在摄影师的镜头下充分展示喀什的自然风貌、民俗风情和“文化润疆”的丰硕成果。展览将持续一个月。
文化交流周期间,静安区文化馆将聚焦促进沪喀人文交流这一主题,通过展览、舞蹈、音乐、电影等形式,举行公益电影《情满天山》、午间一小时喀什篇、公益课堂——新疆民族舞教学等一系列活动,为两地文化交流搭建桥梁,续写沪喀友谊新篇章。
新疆巴楚与上海静安是两地对口支援关系,文化交流是静安-巴楚两地开展交流交往交融活动的重要载体之一,多年来活动丰富,两地文旅工作者开展互访交流频繁。
早在2016年,静安文化馆就组织演出团队赴巴楚演出,通过武术、京剧、海派舞蹈等优秀群文团队的节目展示,为巴楚地区群众带去艺术体验。2023年,在大宁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举办了一场“万里情深一线牵,静巴两地一家亲”文化交流活动,两地群众在文艺表演的过程中结下深厚的友谊。
文艺工作者培训班也是静安-巴楚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静安区文旅局代表团一行赴巴楚开展文艺工作者培训交流等活动。巴楚县文工团、各乡镇文化站、全县文艺表演骨干参加了培训。
静安区文化馆副馆长颜海芸介绍,2023年,静安区依托区社联,先后安排2批次共20名巴楚县基层干部挂职于静安区相关社会组织,其间组织10名巴楚挂职干部开展“静安社会组织公益体验行”。去年夏天,共接待11批次652名巴楚基层干部来访交流。
此外,静安区通过送师资、送物资、送活动、送讲座、送图书等志愿服务,丰富巴楚当地公共文化设施内容和服务供给。带动区内文化类社会组织走进巴楚,开展带教指导、业务培训、走访交流。让区内更多的社会组织与企业志愿参与,厚植底蕴,传承文脉,使文化援疆新模式在巴楚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