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城:充满激情 富于创造 在实干担当中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作者:解放日报 更新时间:2024/12/23 17:50:23
当人们站在叶城县“新藏线零公里”纪念碑下,总有一股特别的力量涌上心头。
这股力量,叫勇气。征途漫漫,无数勇者依然以此为起点,义无反顾。每一秒,都是对生命的挑战;每一步,都镌刻下拼搏的故事。
这股力量,叫信念。艰难险阻,信念如同火炬,照亮了前方的道路。穿越风雪、翻过重山,向前进,向着天路的尽头,一直向前进。
这股力量,也激励着上海市援疆前指叶城分指干部们奋勇争先。上海市援疆前指叶城分指指挥长、叶城县委副书记曹骏介绍,自去年4月抵达叶城以来,他们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将上海的先进理念与叶城的实际需求相结合,用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的具体作为,持续赋能当地经济社会文化高质量发展。
党建引领 多措并举 统筹下好援疆“全盘棋”
“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在疆近2年时间里,叶城分指始终将“援疆三问”牢记于心,紧紧围绕“中央要求、叶城所需、宝山所能”,积极探索“党建+援疆”工作模式,以党建带队建,以党建促援建,传承和延续宝叶14年来结下的深厚情谊,确保援疆工作取得实效。
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在党建引领下,按照上海市领导提出的“交支票不交责任”要求,叶城分指率先引入全过程投资管理办法,全过程全方位把关项目建设标准和流程,全面统筹项目管理的投资控制和风险控制,高效利用援疆资金;引入投资监理和法律顾问制度,制定关于工程和政府采购的格式化合同13个,加强资金拨付审核,打好项目监督“组合拳”。截至目前,取得良好成效,实现了“三提高、三减少”,2023年已审结的项目中节省资金约占援疆项目总投资的15%。
以项目建设为核心,加快实施一批惠民生、促发展、强基础的援疆项目,把党建工作融入为民服务的日常工作中来,持续提升当地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相关项目共涉及37大类,覆盖人民医院、卫生院、农村饮水保障、教育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惠及全县约57万人民群众,并为西合休、依提木孔等乡镇改造及更换农村饮水管网约324公里,让5万多农村老百姓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以带动就业为导向,叶城分指在固投类项目招标中明确优先使用本地劳动力,吸纳带动本地就业人数4000余人,并通过产业援疆扶持政策促进本地企业发展,发放稳岗就业补贴近千万元,受益群众2760人。同时,实施托底保障就业,累计提供公益性岗位2206个,兜牢民生底线。
以引才育才为重点,设立叶城县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为叶城招募人才、留住人才和培养人才,并先后邀请18批专家团共131名专家来叶开展培训授课,培训本地干部近3000名;选派137名乡镇领导干部、村“两委”、业务骨干及专业技术人员赴宝山区开展为期3至6个月的进修学习;举办23期县乡基层、村(社区)干部能力素质提升班,培训本地干部人才4781人;组织33期1342名叶城县基层党政干部和人才赴上海开展为期10天的考察学习,有效提升本地干部的业务水平。
心手相连 凝聚合力 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并肩前行
他们,从喀什奔向上海,走进上海自然博物馆、东方明珠塔、中华艺术宫、吴淞炮台湾湿地公园、淞沪抗战纪念馆、上海大学、宝山实验小学与宝山中学等地,尽情畅游知识的海洋、领略科学的真谛,感受现代化城市的独特魅力和红色文化的力量。
他们,从上海奔向喀什,参观喀什博物馆、喀什古城、西夜迷城,在叶城烈士陵园、邓缵先纪念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红石榴馕产业园亲自动手做馕,在叶城县阿克塔什镇体验采摘的快乐与丰收的喜悦,沉浸式了解古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感悟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今年6月至8月,一场场“变形记”在沪喀两地进行。在叶城分指牵线搭桥下,叶城县共选派250名师生分3个批次赴上海参加2024年“祖国情·中华行”宝山·叶城青少年“手拉手”研学活动,同时迎接来自上海宝山区的50名师生来叶城。
“绘画时,他们高超的技巧令我吃惊;制作手链时,我不会结的地方,他们都会热情地帮我……我要向宝山实验学校的同学们学习,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努力成为新时代合格接班人。”叶城县第五中学学生克热玛克孜·阿不都克依木说。
交往交流交融活动,不只在学校进行。在叶城分指的牵线搭桥下,上海工匠、宝山劳模、名医名师等高层次人才纷纷赴叶交流,并形成常态化联络机制赋能当地技能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叶城县篮球队参加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暨民族团结“村BA”篮球邀请赛,荣获全国“村BA”总冠军。
此外,以光影为纽带,叶城分指还组织开展第二届叶城公益摄影大赛,上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家纷纷前往叶城摄影采风,踊跃报名投稿,共征集6231幅作品,后围绕自然风光、人文风情、百姓幸福生活以及援建成果等主题精选百幅作品来沪,在“昆仑第一城 最美数叶城”上海援疆公益摄影展展出,有效打响叶城“昆仑第一城”在长三角市场的知名度。
文化润疆 润物无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叶城分指紧密结合当地文化特色、群众需求,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叶城县东城区叶城路与友谊路交会处,有一处新晋打卡点,外形宛若中国古典建筑“亭”,一张竹简连同书法活字镶嵌于外立面上,透露着中式美学。推门而入,一股国风扑面而来。
“欢迎来到叶城县昆仑国学书院,开启一段沉浸式国学之旅。”身着中式唐装,昆仑国学书院负责人、维吾尔族姑娘阿丽亚拱手作揖。随着她的脚步徜徉其中,传统中式纸灯、盆栽、屏风随处可见,“诸子百家”“君子六艺”“国风八雅”等满目皆是。
“一楼以展示为主,二楼以陶艺室、丹青室、茶道室、珠算室、棋室、抄书室等静态科目为主,三楼以舞蹈室、朗诵室、礼乐坊、国学大讲堂、篆刻室等动态科目为主,还设置了国学经典、书法绘画、茶道及民俗文化、国学体验等多元课程,实现了‘一层认识、二层深化、三层传承’。”阿丽亚说,建设过程中,上海援疆干部对每一处细节都进行了推敲,凭借匠心独运的规划设计,昆仑国学书院获2024年喀什地区“慕士塔格杯”优质结构奖。
为何要如此之“考究”?原来,近年来叶城建设了不少体育设施,可一直缺少一个重点文化场所。同时,在上海援疆支持下,叶城县每所学校都打造了特色文化课,可一旦孩子转校、升学,原本学习的特色文化课就无法延续,一些学有余力的孩子也没有机会学习更多文化课程。
“昆仑国学书院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多元化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是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开展文化润疆工程的重要抓手。”上海援疆干部、叶城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旅局副局长邵舒浩回忆,昆仑国学书院前期工作完成准备施工时,不少单位同事、当地居民来打听建设内容,了解后,纷纷点赞并表示支持。
“他们说,盼了这么久,终于盼来了一个文化活动场所。民心所盼,就是我们做好昆仑国学书院建设运营工作的初心和目的。”邵舒浩说。
10月10日,昆仑国学书院正式开馆。此后,茶道课、珠算课、书法课等相继上线,供不应求。截至目前,共有162人报名,其中少年班118人,少数民族学生有53人,包括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等;共有12名专职老师,18名兼职老师和志愿者老师,并引入了当地书法协会等专业力量。
“这些课程不仅受到当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更帮助各个年龄段的群众进一步走近国学、爱上国学,深化昆仑国学书院‘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润心’的功能,向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培训基地的目标进发。在上海援疆的支持下,我们还持续开展书画展、摄影展等艺术展览,并探索开展托班服务,让更多孩子有更多机会接受国学的熏陶,并带动家长学习国学。”阿丽亚说。
为进一步发挥好“小手拉大手”,2024年,叶城分指还把以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原创插画为封面的“最美作业簿”引入叶城县中小学,并重点推广复制宝山区“小先生制”的成功经验,在叶城县创新实施“石榴籽小先生制”,因时因地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发动广大中小学生当好“小先生”,带动身边人学习普及国通语。
此外,叶城分指也持续以深化文旅融合推动文化润疆,大力推进西夜迷城、宗朗灵泉等景区改造提升,充分挖掘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的独特资源,筹建乔戈里峰登山大本营,并组织开展“叶城人游叶城”“2024汽摩挑战赛”等活动,多维度打造叶城文旅产业新名片。今年以来,叶城共接待游客634.05万人次,其中疆外游客104.3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73亿元,其中,“宝叶号”包机游已接待上海游客20批次2160人。
软硬兼施 组团发力 把民生实事办实办细办好
新院区内科楼二期工程已经落成,上海援疆医疗人才、叶城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刘晓川隔三岔五就要来这里转转,紧盯后续软装施工进度。“我是承上启下的一棒,一点都马虎不得!”
近年来,在一批又一批上海援疆医疗人才接续奋斗下,叶城县人民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与质量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填补了包括肺癌、乳腺消化道肿瘤、食管癌等多项医疗技术空白,还持续推进研究型医院建设,2024年共申报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课题12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项、地区级科技计划项目7项。
在此过程中,通过开展查房带教、疑难杂病实例研讨等,上海援疆医疗人才积极做好“传帮带”工作,推动当地医护人员思想观念从“依靠援疆专家干”到“积极参与一起干”再到“主动要求自己干”;通过做好“三降一提高”免费婚检项目、产前筛查项目、下乡义诊等,有力提升当地百姓健康意识和知识,有效增进了健康福祉。
“随着大家的技术、理念越来越成熟,叶城县人民医院老院区相对狭小的物理空间已经成为限制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刘晓川说,为推动当地健康卫生事业提质增效,2021年,作为上海援疆重点项目,叶城县人民医院新院区开始建设,计划于2026年投入使用,将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120急救功能于一体,提供1600张床位,并设有中央绿地、传染病康复中心等。
“从规划图上看,新院区如同一只蝴蝶振翅飞翔。我们希望在上海援疆的持续赋能下,叶城县人民医院也能完成蝶变,向南疆县级首家三甲医院进发。”刘晓川说。
“软硬兼施”的思路,在教育援疆上同样有所体现——
软件建设方面,上海援疆教育人才持续推动宝叶教育集团高质量发展,以叶城县第二中学、第四小学为核心校,辐射带动成员校发展,形成研训共同体,为叶城学校输入新的教育理念、管理方法和教学模式;搭建“青苗工程”平台,组织开展“四项技能”大赛、“教学活动月”等教育教学项目,打造规范的县级教研活动,做到定期、定人、定教研主题,通过磨课、上课、讲座等形式,帮助当地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硬件建设方面,立足当地实际需求,改善当地学校办学条件,新建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县第六小学教学楼,配备26间教室、6个开放式大厅、8间办公室,较从前增加了15个班级,多容纳近600名学生,有效缓解了新增学生入学学位紧张的状况;推出“校园绿茵计划”,对县内20所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进行改造升级,预计在2026年前全覆盖。
在叶城县金果镇杨提才小学校园内,学生们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在新建的绿茵足球场上做武术操、踢足球。“以前,我们学校都是土操场,刮风的时候都是土,活动起来特别不方便。现在,新操场干净又平整,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别提有多开心了!”学生阿依姑扎丽·亚森江说。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上海援疆还相继推出“校园环保计划”“校园修缮计划”,更新了全县所有学校的电采暖集中供暖设备,在降低耗能成本的同时提升了舒适性。此外,还持续开展和推广足球、跳绳等一批运动项目,组建了一批专业的教练员和裁判员,举办了一系列的赛事活动,打造了22所足球联盟校、14所篮球联盟校、8所跳绳联盟校、1所舞龙舞狮联盟校,实现初高中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