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叶河携手浇灌民族团结进步幸福花
作者:文汇报 更新时间:2025/01/02 17:26:02
“三箭齐发”沪喀全方位推进教育援疆
立德树人传薪火,为国育才筑未来
教育如春风化雨,细水长流,需要“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多年来,一批又一批上海园丁不辞辛劳,远赴南疆,躬耕讲坛。他们结合当地实际,发挥自身特色,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培育了一批有才学的祖国新苗。
上海援疆干部、喀什地区教育局副局长孙利强表示,上海援疆把教育放在突出位置,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今年,沪喀两地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向西开放人才高地教育援疆合作备忘录》,聚焦基础教育全面提质增效、落实职业教育“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打造南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思政课程,全方位推进教育援疆。
“三箭齐发”之下,受援各校纷纷将目光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探索出更多稳疆安疆的育人之举,进一步夯实民族团结之根,凝聚民族和睦之魂。
基础教育:读好书踢好球做好人“石榴籽小先生”深入千家万户
上海援疆教育集团充分发挥援疆智慧资源,努力将喀什六中办成“教师队伍高素质,教育教学高质量,管理运作高效率,校园文化高品位,办学条件高标准”的喀什龙头、南疆领先、全疆一流、特色鲜明的自治区示范性高中。
新一批援疆教育人才领队、喀什六中校长陈伟文表示,喀什六中扩充“1+4+N”组团援建新内涵、持续强化品牌核心带动力、推动全面发展的育人模式转型。如今,学校在喀什教育界的品牌效应越来越好,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在地区领先,教学质量和师资队伍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如今,“足球引领五育,以体育人化人”在六中蔚然成风。这里班班有球队,定期踢联赛。这一学年,在自治区教育厅、喀什地区教育局大力支持下,学校面向全疆招收高一年级足球特长生50人,面向喀什地区招收初一年级足球特长生30人,建成校园足球梯队,包括两支女足梯队。
长期从事足球青训工作的上师大学附中体育教师邹宏斌今年来到了喀什六中。每天,孩子们上完文化课后进行足球训练。邹宏斌要比其他老师晚一个多小时才能下班。喀什孩子身体条件好,也有一定的足球天赋。上海教练带来了先进的训练方法和理念,提高了孩子们的战术水平和团队能力。
除了短期的训练调教,邹宏斌还制定了长远的计划。他与几家职业俱乐部青年队有广泛的联系,将上海的资源引进喀什,请上海的专业裁判给孩子讲课,吹罚比赛;请圈内的知名教练来喀什,为小球员提供针对性的专项指导。此外,喀什六中与上海多所足球特色学校结成了联盟,竞争交流、资源共享。
同样在喀什六中,今年还举办了“爱我中华语言美”系列活动比赛颁奖典礼。继“爱我中华文明之美”第一季“爱我中华神话美”顺利举办后,第二季“爱我中华语言美”也圆满收官。活动从今年3月份启动以来,莎车、泽普、叶城、巴楚四县和喀什第六中学各学段30余万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朗诵、演讲、讲故事、征文、诗词知识和课本剧表演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多层次、多项目同时开展。
在这场活动中,喀什青少年充分发挥“小先生”即知即传、即学即教的作用,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带进城乡的每个家庭。
今年5月,喀什地区上海援建四县(巴楚、莎车、泽普、叶城)“石榴籽小先生”计划正式启动。该计划由上海援疆前指立足喀什地区受援县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实际发起,发动四县各族中小学生当好“小先生”,以实际行动晋章争先,并发挥“小手拉大手”作用,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加强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素养普及。
叶城县第七中学的古丽尼尕尔说:“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做任务。我教会他们不懂的词句。我是小先生,爸爸妈妈都得听我的。”叶城县红军小学学生家长阿布都热合曼·阿不来提说:“我的孩子每天回家都教我日常生活用语,还教我一些唐诗和成语。坚持了两三个月后,我说话比以前流利了很多。”
上海援疆干部、叶城县教育局副局长朱健表示,叶城已有超过7.5万余名学生参与“石榴籽小先生”活动,今年以来累计带动家长参与各项活动16.3万人次。
高等教育:“2+1”共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两地教师“同心汇疆铸师魂”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思政课教师方旭光曾作为上海市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在喀什大学参加援疆工作,今年通过国家银龄教师计划第二次来到南疆。他见证了近年来上海教师持续助力南疆高校开拓思政课教育新局面。今年,上海6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以“2+1”的形式,结对帮助喀什地区的3所高校。
2024年7月,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设立在喀什地区的新时代上海高校教师国情教育基地举办了第一期研修班。来自上海30多所学校的骨干教师来到了祖国西北边陲。沪喀两地高校间教师骨干互访交流、联手开展学术研讨会、联合培养研究生、共同进行集体备课会、共同开展学生暑期社会实践。
两地教师的交流互鉴促进了喀什地区思政课的创新。此前,方旭光组织上海高校、喀什大学师生代表在世界最高国门与红其拉甫边检站警官一起,开展了一堂富有特色的党课。这堂“党旗映国门”的党课,连起了东海之滨与喀喇昆仑,高校师生和戍边卫士展现了青春风采,体现了时代担当。
不仅展示创新,更要春风化雨。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有一批青年教师,他们踏上教坛不久,在授课过程中有不少困惑。方旭光与青年教师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与痛点,什么课最难讲,哪个环节犯了难,他就针对性地上示范课,演示思路。今年10月,在方旭光指导下,青年教师马雪玲在全校教学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在未来的援疆工作中,沪喀高校将继续聚焦推进关键课程做优做强,打造思政课“金课”“品牌课”;聚焦推进红色资源共建共享,持续发挥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和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的精神力量,把喀什地区的国情教育基地打造成上海高校教师国情教育基地的示范基地;聚焦推进合作共建走深走实,让合作成果扎根两地高校、惠及两地师生。
职业教育:成立喀什“1+4”中高职教育联合体带动四县中职联动发展
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今年首次招收疆外学生,实现了面向全国招生3100人的新突破。此外,学校设专业从一期的6个增加到12个。护理、机械电气、土木工程等强势专业招生情况良好。这所上海援疆重点援建的院校发展势头迅猛,将带动喀什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为地区源源不断输送人才。
今年8月,中组部第十一批中期轮换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援疆教师工作队进入学校。工作队16人分别来自上海11所高校。在上海援疆前指和喀什地委支持下,充实了5名院领导班子,“任实职、担实责、做实事、出实效”,用上海先进的管理理念推进学校的内涵建设。援疆教师全部担任实职,包括1名院长、4名副院长,1名教务处长,5个系的系主任以及12个专业负责人。以“组团式”援疆教师队伍为核心,组建科研团队、教学团队、管理团队共39人,建立“师徒结对”“团队带团队”帮扶机制,全面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
同时,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与上海援建四县职校签署职业教育联盟合作建设协议,成立喀什“1+4”中高职教育联合体,带动援建四县中职学校联动发展。联合体成立后,将实现中高职贯通,资源共享。联合体内的学校实训基地和实习(见习)基地共享。参加各级职业技能比赛时可联合组队。各校教师平时可以集体备课研讨,针对思政课等课程开展一体化建设。
来到教育援疆一线,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彭宗祥表示,学校将在“组团式”援疆教师队伍帮扶的基础上继续发展,2025年学校预计新增7个专业,已获自治区教育厅初步通过。其中不乏智能物流、智能焊接、应用电子等面向社会经济发展新趋势的专业。
社区里,人们以亲子教育的形式共同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球场上,南疆少年展现自信风貌,学会团队合作,通过比赛与祖国各地的同龄人交朋友;课堂中,学生领略中华传统文化之美,改变在悄然发生……教育援疆的火炬在传递中闪耀,润物无声的故事在奋斗中续写,一幅“书同文、语同音、人同心”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加强沪疆文化双向推介
让更多人找到“喜欢喀什的理由”
今年以来,上海文化润疆的实施路径更趋适合喀什实际、符合各族群众需要。
从喀什举办的2024首届喀什上海文化周、喀什星空音乐节、上海美食集市到上海举办的沪喀文化周、喀什空中文化月、喀什美食节,两地不断加大文化双向推介力度,让更多人知道、了解并且爱上了喀什,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现情谊纽带,喀什文化周深化两地交融互鉴
从上海到新疆,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正穿越石库门,汇入叶尔羌河。
9月27日晚,2024喀什星空音乐节在喀什古城高台民居拉开帷幕。多次登上春晚的唱将级女歌手黄绮珊演绎代表作《向云端》等、影视剧金曲女神金玟岐带来经典作《岁月神偷》,在热门综艺中人气持续高涨的旅行新蜜蜂乐队和“披荆斩棘的哥哥”朱星杰唱跳俱佳,新疆本土歌手帕尔哈提与酸奶乐队融合摇滚乐与民族元素,来自上海的歌手平安在喀什夜空唱响《今夜无人入睡》,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送上祝福,一首《我爱你中国》引发全场大合唱……
这是喀什地区首个高品质音乐节。当晚在大山中的边境乡——叶城县西合休乡,以及在五千多米高的红其拉甫口岸的百姓和官兵,与喀什地区12市县的群众,都可以通过公共空间大屏、移动端小屏同步收看。
同期举办的2024上海文化周活动将上海现代化国际化风格与喀什地区的民族艺术相融合,让喀什各族群众深度了解当代上海文化发展。活动集中呈现了上海的文化润疆成果,累计触达线下群众60余万人次,主题报道覆盖人数超6000万。
上海轻音乐团为文化周开幕式献上开场曲《金梭银梭致青春》,融合了经典歌曲《金梭和银梭》与新疆民歌《青春舞曲》。在喀什古城城门、百年茶馆、喀什人民广场和高台民居,乐团与当地音乐工作者上演了四场由不同民族、不同乐器演奏的“轻音”快闪活动,深度融合海派与民族、原创与改编、器乐与歌声。
上海木偶剧团节目《布拟新趣》选用新疆非遗艾德莱斯绸制作全新木偶,将其完美融入海派木偶艺术。该团还将海派多媒体皮影戏《九色鹿》专场演出带到上海对口援建的喀什六中,共有600余名师生共同欣赏了这场海派木偶艺术盛宴,并有54名学生参加了《非遗工坊》手工制作课堂。
展示民族风情,沪喀文化周全城联动全民打卡
两个月后,从新疆到上海,壮美风光、民族风情、丝绸之路的悠悠古韵跨越天山南北,映入外滩的灯火。11月29日至12月5日,2024沪喀文化交流周在沪举办,为两地文化交流搭建桥梁,续写沪喀友谊新篇章。
文化周涵盖五大核心板块:文旅产业推介活动、文化演出和展览活动、群众文化交流活动、融媒体合作交流活动、智库学术研讨活动。
在上海—喀什文旅投资促进大会现场,上海对口援疆莎车县、泽普县、叶城县、巴楚县四县文旅代表来到现场推介,“千年丝路锦绣传承”非遗文创开发、“喀什丝棉经线数字化印花和无水工艺”研究、“浦莎号”援疆包机游深度开发及宣介等9个项目在现场签约,从共同保护喀什非遗传承,到助力喀什传统棉纺织产业数字化,从共谋喀什文旅资源深度开发到文艺作品共创、文旅展陈共赋能、电商联盟共发展,产业援疆和文化润疆的载体在沪喀两地正在不断丰富。
“遇见喀什”沪喀市集为市民及国内外游客打造一个亲近喀什文化的绝佳舞台。活动期间,喀什艺术家们与上海本地的艺术团体同台献艺,把原汁原味的民族歌舞表演也带到现场,共同演绎一场跨越地域的文化交融盛宴。现场的展览推介环节,还为有意向探索喀什之美的人们提供丰富的信息和便捷的渠道。
沪喀文化交流周更加注重凝心聚力,《叶尔羌河》视听交响音乐会、“金色喀什”摄影展、“色彩喀什”油画展等将两地文化有机融合;沪喀融媒合作发展大会、智库学术研讨活动,群体文化交流活动,推动沪喀融媒人才、专家学者、群众等互动交流,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全城联动,也是本次活动的亮点之一。在一周的时间里,音乐导赏、摄影艺术展、文化交流演出、手工体验、公益电影等约25项群众文化交流活动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静安区文化馆、宝山区文化馆及闵行区群众艺术馆开展,为广大上海市民带来精彩的沪喀两地特色文化盛宴。文化周还发起全城市民打卡活动,领取专属消费券,赢取“沪喀情深”纪念小礼品。喀什的传统手工艺、非遗、美食物产、民族服饰将逐一亮相上海街头,上海公交20路“遇见喀什风景线”主题巴士,带市民穿梭城市,体验快闪活动的乐趣。
展开历史长卷,文化润疆精品斩获“五个一”工程奖
近年来,上海持续加大文化润疆工作投入,通过加强文化资源供给、推进文化交往交流等多种方式,不断创新开展文化润疆工作。
将历史寓意融于一杯杯咖啡、杏皮茶;让人们通过VR“穿越”回重要历史时刻,与革命先辈共走来时路;在文创开发中加入喀什的馕、石榴等元素……位于月星上海城的喀什初心驿站自今年9月启用以来,充分利用上海的红色资源优势与“一大”红色品牌,结合喀什当地特点,同时积极联动各机关、街道,开展各类活动30余场,累计参与活动人数1000余人,成为喀什广大党员、群众感悟初心、增强信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红色阵地。
一批文艺精品正在涌现,杂技剧《天山雪》便是其中之一。日前,中共中央宣传部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名单公布,杂技剧《天山雪》荣获“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天山雪》由上海杂技团、上海市马戏学校、新疆艺术剧院杂技团联合出品,历时三年创排。全剧以“逆风飞翔”的雄鹰精神作为引领,以杂技人的故事贯穿始终,串联起七十年来沪疆两地、三代人、各族人民共同建设新疆、发展新疆的壮美历程。
《天山雪》的故事容纳了全国青年投身新疆建设的往事,也融入了新时代沪疆深化文化教育合作的“进行时”。创作者以上海市马戏学校培养新疆班的真实事例为框架,将各族人民携手奋进的深情厚谊搬上杂技舞台。它让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杂技艺术发展道路。
未来,上海援疆将持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润心,以中华文化的涓滴细流浸润各族人民心田,增强文化认同感、归属感,真正把文化润疆的“润”字做扎实。
沪喀万里“医”线牵,打造“顶天立地强腰筑基惠民”工程
“组团式”医疗支援助推喀什二院实现跨越式发展
“几乎所有医疗数据再次创下新高!”随着年度数据的出炉,喀什二院的发展得到了最直接的例证。
2024年,喀什二院各项医疗业务指标不断提升:2024年医院门急诊量74万余人,同比增长23%;出院人次6.7万余人,同比增长11%;手术操作例数7.18万例,同比增长29%;床位使用率120.31%,同比增长10.06%……
民生连着民心,医院是最受群众欢迎的援建项目之一。第十一批上海援疆医疗队始终以“把喀什当家乡看,把援疆当事业干”的工作热情,以建设新一轮“沪喀九大临床医学中心”为重点,全方位提升喀什二院综合诊疗能力和医院管理水平。
10月底,第十一批两期上海援疆专家传递接力棒。第二期19名队员带着上海后方的殷切嘱托,带着对边疆人民的深情厚谊和医疗援助的崇高使命,跨越万里,奔赴喀什。他们将不断深化探索“组团式”支援模式,发挥专业优势,嫁接优质资源,为当地留下带不走的好医生,助力南疆建设高质量医疗体系。
加速度:“以院包科”救治能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
在上海援疆的推动下,近两年来,瑞金、仁济、中山等上海市级医院与喀什二院深化“以院包科”“组团式”帮扶,喀什二院九大沪喀临床医学中心相继揭牌落地。
在心血管内科,第十一批一期援疆专家陈庆兴从“零”开始,开设南疆首个心律失常射频消融门诊,组建喀什二院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救治小组,建设南疆最大的心律失常介入治疗中心。
心胸外科也成为喀什二院的一张闪亮名片。在第十一批一期援疆专家朱家全的带领下,完成数百台心血管外科手术。其中,既涵盖凶险的A型主动脉夹层瘤,也包括复杂的新生儿法洛氏四联症。在手术患者中,既有年逾八旬的耄耋老人,也有出生仅7天的婴儿。
2024年,喀什二院顺利通过国家房颤中心标准版现场认证,高级卒中中心综合排名位列全疆第二名,医院综合病例指数(CMI)、疑难病例治疗能力RW≥2,在全疆28家三甲综合医院中跃升至第8位,达到最好成绩,医院整体医疗救治能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与此同时,二院还获得年度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创新案例奖,援疆医疗队荣获2024年度上海市“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新高度:“全球首例”接连落地喀什二院的逻辑
2024年,喀什二院填补各类技术空白68项,其中全球首例2项、全疆首例9项、南疆首例18项,医疗技术呈现新高度。
5月,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与喀什二院心内科团队携手,借助5G技术,成功实施了全球最远距离的远程泛血管介入机器人辅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此次手术的成功,标志着5G超远程医疗与血管介入机器人技术结合迈出重要一步,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葛均波表示,5G远程机器人辅助冠脉介入手术突破时空限制,把发达地区最顶尖、最先进的血管介入手术理念和手术方法“零距离”带到喀什,为传授医疗技术、培养当地医疗人才、加强两地医疗交流搭建了平台,也保证了疑难重症患者得到及时先进的治疗。
不到两个月后,又一场跨越5000公里的“全球首例”,再次由沪喀联合完成。
7月,上海市胸科医院内,肿瘤科学术带头人、机器人外科手术专家罗清泉坐在机器人手术操作台,通过高清3D视野辅助,开始操控机械臂。5000公里之外,喀什二院的手术室里,第十一批一期援疆专家、喀什二院副院长陈天翔,肿瘤科专家黄佳带领团队,在患者身旁全程辅助。双方仅用了一个小时,丝滑完成全球首例超远程国产机器人辅助肺部肿瘤根治手术,仿若就在一个手术室。
在陈天翔看来,5G远程机器人手术,突破空间局限,将东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南疆,让喀什地区民众享受到上海的优质医疗服务,是现有医疗援疆模式的有力补充。
创新度:打破科室壁垒建立“综合治疗学科群”
“感谢上海医生帮我捡回了一条命。”喀什青年小克在一场车祸中下巴骨头碎裂,同时脸部有大面积皮肉挫伤和撕裂,还合并有肋骨骨折、胸腔积液、骨盆骨折。第十一批二期援疆专家、喀什二院口腔颌面外科主任刘凯接诊后,立即联系会诊,与援疆专家、胸外科主任张俊文,骨科主任王传峰,麻醉科主任王海滨,以及喀什二院胸外科医生吐逊江·沙依木联手救治,转危为安。
援疆专家的多学科协作,同样让早前被某三甲医院判定“肿瘤无法切除”的布女士绝处逢生。喀什二院胃肠外科主任蔡正昊联合肿瘤科主任黄明主、妇产科主任胡昌东制定手术计划,成功完成了腹腔镜下直肠癌扩大根治切除术,并实现了保肛。这一手术的成功实施,充分彰显了上海“组团式”帮扶在建立“综合治疗学科群”、快速提升当地重点专科专病诊疗能力中所发挥的作用。
更多的探索正在进行中:喀什二院院长助理、医疗运营部主任唐峰开设麻醉评估门诊和消化道MDT门诊服务;运动医学主任成伟男与中医科主任曾科,每月开展中医科与关节科的联合门诊,在南疆首次实现骨科中西医协同治疗;儿内科主任潘岗与麻醉科主任王海滨开展深静脉置管,助力儿童重症急救;消化科主任龚帅与消化内镜室主任乔良积极拓展ERCP、ESD等复杂操作的业务范畴和数量,全力打造喀什地区急性消化道出血救治中心……
建梯度:援疆专家带的徒弟行才是真本事
技术是核心,人才是基石。医疗援疆“输血”“造血”同向发力,人才引育建梯度。
喀什二院签约45名上海专家工作站,客座教授4名,为学科建设精准把脉。二院还引进了首位全日制985高校临床专业博士,吸引外院中高级职称人员12人,离职率同比下降20%。
“师带徒”科室骨干培养计划也结出累累硕果。第一期20位援疆专家带教43名临床学员和23名管理学员,第二期19位援疆专家带教50名临床学员。通过“一带一、一带X”模式,努力为南疆喀什留下一支带不走、高水平的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团队。在上海援疆专家的辅导下,二院2024年住培结业考核通过率82.76%,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国家线)首考通过率50%,均创历史新高。
口腔科第十一批一期援疆专家廖骞指导的徒弟,入选了自治区“天山英才”青年拔尖人才项目,实现喀什二院人才培养项目“零的突破”。而神经内科第十一批一期援疆专家王子高制定“三六”带教计划:第一个六个月,做给学生看;第二个六个月,带着学生做;第三个六个月,看着学生做。如今,他的徒弟能独立完成急性脑梗死急诊取栓术以及颅内动脉支架植入术。
援疆专家会做、能做,只代表上海专家的水平,援疆专家带的徒弟行,才是真正的本事。毕竟推动人才发展,不能仅仅依靠上海医疗援疆专家的“外力”,归根到底要激活当地医疗人员的“内力”,提高全院职工对人才引育和梯队建设的重视程度,形成良好的机制持续提升“造血”能力。
更加可贵的是,当地医务人员的观念悄然转变:从依靠援疆专家干,到积极参与一起干,再到主动要求自己干,科室间的协作在一次次实战中更紧密、默契。
拓广度:辐射惠民带动区域医疗服务水平提升
背靠复旦儿科,立足喀什二院、面向南疆、带动全疆……今年8月,在上海援疆前指的大力支持下,第十一批一期援疆专家陶金好发起援疆儿科医生联盟,覆盖19省市援疆医疗队的56位不同亚专业儿科专家,为全疆各级医疗机构1200余名儿科医生开展线上教学与线下指导。
跨省市援疆专科横向联合模式,是上海医疗援疆又一个重要探索,突破地域限制实现“专科大组团”,为培养新疆本土医疗人才带来“裂变”效应。成立至今,联盟已下基层培训指导20余次、辐射基层医生约500人,举行援疆儿科学堂网络授课70期,累计培训约10000人次,开展远程会诊200例次。
通过交流交往交融,服务惠民拓广度。援疆医疗队深入社区、学校、企业、戍边兵团农场、边防哨所、军警驻地等地。截至目前开展义诊巡诊50余场次,受益群众近5000人次。
上海援疆还在喀什全面强化紧密型医联体和医共体建设,实现喀什二院与四县人民医院、80余家乡镇卫生院信息互联互通互认,南疆(喀什)新型医疗联合体远程医学中心等远程会诊持续将“组团式”医疗力量下沉到县乡村,带动区域医疗服务水平和医疗质量双提升,有效打通喀什地区医疗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助力泽普县卫生系统荣获2023年基层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全疆第一名。
第十一批上海援疆医疗队领队、喀什二院院长陈尉华表示,下一步,上海援疆医疗队将持续加强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深化沪喀九大临床医学中心建设和“以院包科”模式;强化人才培养体系,加大本地医护人员培训力度,为医院可持续发展夯实人才基础;深化医疗改革与创新,加强与喀什地区各县市医疗机构的合作推动实施医疗卫生领域“顶天立地强腰筑基惠民”工程;努力将医院打造成为“立足喀什、辐射南疆、面向中亚的一流医学高地”,力争2025年度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考)全国排名较2022年提升1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