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东西部产业协作发展纪实

    作者:沪滇协作     更新时间:2025/03/31 14:42:55  

  自2021年上海市与昭通市确立结对帮扶关系以来,沪昭两地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西部协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振兴,助力昭通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深入推进“五大强市”建设,实现两地协同发展、双向赋能。

  一、做到“三个协同”,高位推动产业协作

  一是健全领导机制,做好工作推进协同。昭通市和上海对口三区分别建立东西部协作联席会议机制,把产业协作当作首要任务,与上海市相关产业部门建立沟通联系机制,为探索和实践“4个上海+”产业协作模式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完善激励机制,做好两地政策协同。昭通市制定东西部协作招商引资工作措施,出台培育联农带农市场主体、龙头企业贴息奖补、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等文件。沪昭两地政策叠加效应不断显现,“大抓工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的势头向上向好,企业对“在云南样样好,在昭通越来越好”的认同感越来越强。四年来,累计帮助引进东部地区119家企业到昭通落地投资,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6765人(脱贫劳动力1682人),援建帮扶车间76个,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3749人(脱贫劳动力就业1643人)。三是加强统筹机制,做好资金项目协同。严格落实援滇资金用于产业发展资金不低于65%的要求,并把援滇资金与其他涉农资金有效整合,协作项目和县区整体工作有机结合,一体谋划布局,一体推进实施,一体调度考核,使资金更充沛、投向更精准、管理更规范。

  二、抓好“三个环节”,全链推进特色产业提升行动

  一是在生产环节,加快建设一批种养殖业基地。围绕昭通苹果、马铃薯、竹笋、天麻、花椒,肉牛、生猪、乌骨鸡等高原特色产业,持续投入资金用于种植养殖基地、生产线、冷库、制冰车间、加工车间等项目,逐步破解“大农业、小产业”的困局,带动昭通特色农业走向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二是在加工环节,积极引进一批精深加工企业。引进东部企业在昭通建设食品加工生产基地,有效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引进东方希望、鹏欣集团等龙头企业,建成标准化养殖场,通过“租建并举、托管托养”等机制模式,推动特色养殖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三是在市场环节,着力打通一批昭通特产销售渠道。用好“云品入沪”和“832”帮扶平台,梳理昭通优质农特产品目录,帮助昭通农特产销售公司进入上海党政机关、工会、国企等职工福利采购渠道。组织昭通企业参加上海市“五五购物节”,在上海举办昭通苹果节、枇杷节等特产专场展销活动,建设昭通农产品专柜和前置仓,扶持昭通的电商平台发展,组织上海电商企业赴昭通考察,形成政府与市场同步、零售与大宗并重、线下与线上并进的模式。

  三、聚焦“三个优势”,持续打造产业集群行动

  一是聚焦资源优势,强链补链延链。坚持以资源换产业,依托分布广泛、储量丰富、品位优良的硅矿资源,合力推动合盛硅业、旗滨光伏、新安化工等行业龙头企业的昭通项目逐步投产,助力实施硅产业“补链”行动。以轻量化、智能化、高端化为方向,招引上海友升铝业在昭通建设汽车轻量化及高性能合金项目,就地形成资源转化,推动铝产业链有效延伸。二是聚焦比较优势,共建产业园区。借鉴上海产业园区管理经验,发挥当地园区的区位、资源、劳动力等优势,助力建设厂房、仓储、分拣线等配套设施,打造“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引导食品加工、商贸物流、服装鞋帽、电子产品等企业到共建园区落户。在鲁甸县产业园被评为沪滇协作第25次联席会议签约并取得实质性进展的5个园区之一的基础上,推动鲁甸县产业园区携手上海未来岛产业园区成立轻资产管理平台。三是聚焦后发优势,实现双向赋能。援滇干部参与昭通重大项目专班,推广上海招商、稳商和安商经验,促成昭通市工信局与上海有色金属行业协会签署招商合作协议,为昭通产业链精准招商提供“外脑”支持。通过上海铝业行业协会、纺织协会,邀请长三角相关企业参加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云南)昭通专场活动。组建昭通上海商会,促进在昭上海企业从“单兵作战”到“组团出道”。将“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组织昭通产业部门人员赴上海高校开展培训,把上海知名专家请进昭通开展产业和招商系列专题讲座,并邀请上海交通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为昭通开展“十五五”产业发展规划。支持云南百年传奇等公司到上海发展,帮助协调解决项目融资难题,对接“三只松鼠”“老婆大人”等零食连锁企业采购,为沪昭两地企业合作牵线搭桥,助力昭通企业登上“国际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