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实劲、出实招、求实效——沪喀合作交流奏响奋进最强音
作者:解放日报 更新时间:2025/04/27 14:54:22
最是一年春好处。当春风又起、梨花又开,喀什,这颗祖国西部边陲的“丝路明珠”,再一次踏着春天的脚步生机勃发。
好时节里,上海市第十一批援疆干部人才迎来了整体入疆两周年。两年来,他们坚持把援疆工作放在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全局中、放在新疆五大战略定位与沪疆合作中谋划和开展,坚持“规划为先、民生为本、产业为重、人才为要”的工作策略,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任务的穿透式落实,推动对口援疆不断向新向深向实发展。
让产业焕新提质
走进莎车县阿热勒乡恰吐克村的温室大棚,一颗颗色泽亮丽、饱满圆润的果实挂满枝头。“这是小番茄。”莎车县和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开赛尔·图尔荪笑着说,“大棚里种植的品种都源于上海,通过引入先进技术,我们实现了智能化管理、绿色防控,保障了小番茄的品质与产量。”
小小番茄里头,藏着致富“密码”。开赛尔·图尔荪算了笔账:一个大棚产量可达1吨左右,收入3万元至4万元。把恰吐克村所有大棚都算上,能推动超100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带动整村致富。
而致富“密码”背后,又藏着上海援疆产业协作的解题思路——以就业为导向,紧密结合上海综合功能优势与喀什区位资源禀赋,持续激发喀什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恰吐克村附近,无论是绿技行(上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治理后的千亩戈壁滩,还是已累计加工6000余克拉人工培育钻石的碳索芯材(新疆)科技有限公司,“当地资源+上海技术”把一个个“不可能”变为现实,实现了“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将视野拓展至上海对口喀什地区其他三县,上海援疆因地制宜打造的巴楚工业园印染产业区、泽普县赛力乡荒地村“叶河花月夜”景区、叶城县西夜迷城景区等一批“明星项目”,已经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老百姓交口称赞的“民心项目”。
在上海援疆的推动下,一揽子具有辨识度的“沪喀优品”也乘着沪喀消费协作的东风走进上海,走向全国——
“喀什优棉”携手高级时装品牌“JUDYHUA”,在2025春夏上海时装周成功首秀,并发布“喀什优棉”团体标准。今年,“喀什优棉”又和上海国民老字号品牌三枪达成合作,打造舒柔轻薄弹力棉内衣和抗菌棉打底衫,进一步提高了“喀什优棉”品牌在终端市场的产品多样化和可塑性。
沪喀电商合作联盟携手美腕公司,在喀什开启直播电商溯源之旅,并成立沪喀直播电商合作基地、“寻美扶优”赋农计划合作基地,为包括闽龙达、葡萄树、丝露果香、润泽农业在内的30余家企业提供溯源调研、新品研发、合规培训等辅导服务。
2024年度新疆名优特农产品上海交易会携手上海蔬菜集团、西郊国际、上农批等大型批发市场,联华超市、华润olé、大润发等零售商超,以及叮咚买菜、本来生活、东方购物等电商平台,精准落实产销对接,现场达成采购意向金额3.58亿元,有力带动喀什百姓增收。
为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上海援疆还首创产业援疆“首席服务官”制度,聚焦招商引资、营商环境等关键环节,由上海援疆干部当好产业链链长,为“一企一策”提供服务,并成立上海援疆沪喀产业协作联盟,做好“四个+”“土特产”文章,通过定期举办沪喀产业协作沙龙活动为两地企业搭建政企之间、企业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以“组团式”产业援疆激活当地发展一池春水。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在沪疆两地党委、政府领导下,上海援疆深入贯彻落实第九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在党中央“完善打破结对界限、在全疆范围投资兴业的激励机制,引导更多内地企业到新疆创业发展”的指示下,开展不限结对关系的产业援疆工作,既为受援地培育壮大了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推动上海优质企业立足上海服务全国。
在上海援疆的牵线搭桥与协作服务下,申能集团在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建设200万千瓦光伏项目,上海电气集团在新星市建设绿色高端装备制造基地项目,上海电力在昌吉木垒县建设120万千瓦风电项目、在阿拉尔市加速推进100万千瓦光伏项目,全部落成后预计可带动就业2400人。
此外,通过组织召开上海·新疆产业援疆推介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草湖项目区产业援疆推介会等产业援疆推介活动,共吸引来自自治区、兵团、上海市有关单位、行业协会和企业约260人参加,达成签约金额44.6亿元;通过参与组织在沪举办2024年“创疆来·新疆产业合作招商推介会”,现场签约能源、纺织、新材料等领域20个项目84.29亿元,上述项目全部达产预计可带动当地1.4万人就业。
让医疗“顶天立地”
春节前后,当DeepSeek火遍大江南北,距离长三角地区千里之外的喀什,一台“AI+”手术正在进行。
患者依先生,5年前开始出现声音嘶哑症状,1个月前声嘶症状加重,经电子喉镜检查发现左侧声带白色肿瘤样新生物,病理提示为癌前病变,需要进行扩大切除手术。
“过去,像这样的高难度手术,患者往往需要长途跋涉到一线城市就医。”上海援疆医疗人才、喀什二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吴春萍说。经过科学分析,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头颈外科陶磊教授团队的支持下,吴春萍决定采用人工智能经口手术机器人为患者实施远程喉肿瘤切除手术。该机器人针对咽喉狭窄而弯曲的独特解剖结构而设计,增强的可视化、高精度和灵活性在咽喉区域手术时拥有显著的优势,结合自身智能算法实现了亚毫米级的器械控制,突破了传统手术的禁区。
“这台手术也是上海援疆医疗人才继去年实施国产手术机器人超远距离心血管介入、肺部肿瘤手术后的又一次尝试。”第十一批上海援疆医疗队队长,喀什二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陈尉华说,通过AI远程手术技术,顶尖外科专家无须亲临现场,即可将先进的手术技术输送到边疆地区,不仅提高了医疗援疆的效率,为医疗资源的均衡分配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国内医疗技术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
事实上,在喀什二院,上海援疆医疗人才带来的新技术、新思路、新模式远不止于此。从应用3D打印技术治疗颅颌面创伤治疗,到开展南疆地区首例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再到完成新疆首例微创小切口免缝合主动脉瓣生物瓣置换术……一连串“首个”“首次”“首例”,生动展现出近年来上海援疆落实“以院包科”组团帮扶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
在此过程中,上海援疆也积极赋能喀什二院实施“医疗品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和“跨越式发展3轮三年行动方案”,九大沪喀临床医学中心相继揭牌落地,中心大楼也将于今年开工建设,截至2024年底,共签约38个专家工作站和10名客座教授,门急诊人数、出院人数、手术操作例数均较2年前翻了一倍多,患者上转率减少近80%。
以喀什二院心胸外科为例,在上海援疆医疗人才的接续奋斗下,科室为出生仅7天的新生儿实施过南疆地区首例最小患儿大动脉调转术,也为82岁的高龄患者开展过冠状动脉搭桥术等高难度急诊手术,赢得了患者及家属的广泛赞誉。
更为喜人的是,通过一代代上海援疆医疗人才的“传帮带”,喀什二院心胸外科已经形成了强劲的造血功能,从依赖外援到自主创新,从“开胸巨创”到“微创精准”,已成功开展数百例A型主动脉夹层开放手术及B型主动脉夹层微创介入治疗,救治效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今年年初,该科室获批自治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标志着其建设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迈上新台阶。
如果说喀什二院为喀什地区医疗卫生水平的提升顶起了一片天,紧密型医联体和医共体建设则切切实实地打通了医疗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按照沪喀纵深推进医疗卫生领域“顶天立地强腰筑基惠民工程”的要求,上海援疆持续增强喀什二院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喀什二院、四县人民医院、80余家乡镇卫生院信息互联互通互认,推动优质援疆医疗资源下沉。
在上海医疗援疆的推动下,莎车县人民医院成功开展首例左束支区域起搏术,泽普县人民医院成功实施首例微创四级手术“腹腔镜下左侧无功能肾切除术”,叶城县人民医院开展首例逆向开通冠状动脉CTO病变(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手术,巴楚县人民医院完成了首例联合麻醉下肩周炎松解术,手术过程仅耗时10分钟……
为进一步发挥优质医疗资源攥指成拳的效应,上海援疆还推动共建“上海—喀什公共卫生人才联合培养基地”,与浙江、湖南、湖北、河北签订《医疗援疆战略合作协议》,并发起成立援疆儿科医生联盟,开创性地构建起跨省市援疆专科横向联合模式,突破地域限制实现“专科大组团”,2024年汇集19省市援疆医疗队的56位不同亚专业儿科专家,为全疆各级医疗机构1200余名儿科医生开展线上教学与线下指导,举办培训、专题讲座60期,覆盖8000人次。
让教育“星火燎原”
今年开学伊始,125名学生、5名教师,奔赴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健康医学院、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5所高校……春日里,在上海援疆的牵线搭桥下,一批来自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来到上海,开启为期100天的访学活动。
对于这所落成仅1年半的学校而言,访学机会弥足珍贵。此前,上海22所高校已经通过“以校包系”援建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访学入沪,就是要进一步深化沪喀两地教育合作,让师生们沉浸式学习前沿知识与先进技能,并以“成果辐射”为目标,通过“传帮带”和示范引领,促进全校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在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的领导和统筹安排下,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由沪上高等教育领域专家学者组成的咨询委员会,还和上海对口援助院校共同探索形成访学活动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未来,将会有更多疆内外学子通过这一平台走进上海高校,在学术交流、技能提升、文化互鉴中实现个人成长。”上海教育援疆人才、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彭宗祥说。
类似这样的“平台”,还有很多。自2024年沪喀两地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向西开放人才高地教育援疆合作备忘录》以来,在两地干部、教育人才的通力协作下,“玉兰工程”“名校挂牌工程”“石榴籽小先生计划”“棋心计划”等应运而生,内涵教育建设取得新突破,“传帮带”工作踏上新台阶,有效带动当地教育高质量发展。以科技为纽带,上海援疆依托2024年“白玉兰携手小胡杨”沪喀青少年科普公益活动,推动全运会冠军、国家航空模型表演队成员领衔的上海校外教育优秀模型教师和科技教师团队走进喀什六中,通过精彩纷呈的科技表演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创的种子。
为进一步深化“组团式”教育援疆,在上海援疆的带动与支持下,上海对口喀什四县也纷纷行动起来,根据各县发展实际情况作出一系列有特色的探索,在教育领域形成星火燎原之势,帮助更多当地教师和学子成长——
在莎车县,上海开放大学浦东南校、上海远大学习广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与莎车县教育局签署了关于教育援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旨在通过高端教育资源的共享、先进教育理念的交流以及优势互补,共同提升莎车县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与教育教学水平;
在叶城县,“爱在边疆·点亮国门”项目联动一家民族品牌企业、一所城市龙头学校、一所国门学校、县内四所梦想中心,充分发挥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作为教育类社会组织跨界联结的作用,深度激活县域教育生态;
在巴楚县,上海援疆教师开展“生本课堂”教研展示活动,从课程目标设定、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等多方面完善优化课程体系,让课堂更加活跃,让学生更加沉浸,持续提升教育质量;
在泽普县,上海援疆推动闵行区与泽普县共同成立“闵泽美育实践基地校”,共同探索美育育人新路径,还以“山海同心万里同画”为主题,邀请泽普县学生共同参与闵行区第二十二届“信宏·莘松杯”中小学美术比赛,160余所中小学、1000多名学生用画笔绘出沪喀两地携手同行的深情厚谊。
针对对口四县学校、学生面广量大和专任教师存在不足的矛盾,上海团市委指导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大华公益基金会,共同实施喀什—上海“希望网校”项目。来自上海各大高校的193名大学生以“一名志愿者帮扶一个班级”的直播网课方式,为上海对口援建四县的8所中小学开展线上教学,开设英语、美术、音乐、朗诵、法治、科普等六门课程,2024—2025学年共开设337个网课班,受益学生16790人。2025年秋季学期将开设440个班级,受益学生预计达到2.2万人。
“新疆和上海虽然相隔千里,但通过丝绸之路这条友谊的纽带紧紧相连。我的作品名为《巷子里的烟火》,画里有随风起舞的艾德莱丝绸,还有许多民族乐器。希望我的画能成为一座桥梁,让上海的小伙伴们更了解新疆。”泽普第二小学学生姚青城说。
依托喀什作为国家首批足球青训体系建设八个试点之一的优势资源,上海援疆还因地制宜推动喀什地区青少年足球发展,不仅将一批又一批上海足球专业力量带到喀什,还在叶城县新建社区足球场、在巴楚县第三中学提升足球特色课程质效、在泽普开展竞达杯校园足球联盟赛、在莎车县支持新疆少年盲人足球队项目,并策划主办了首届中亚五国青少年足球邀请赛,推动青少年足球国际交流。
以进一步打造南疆足球高地、培养足球人才为目标,2025年3月1日,喀什地区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心在喀什体育中心南侧正式开工,与该项目共同规划的喀什地区体育运动学校迁建项目由上海援疆大力支持,共同建成后将为喀什地区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提供更加专业的训练环境和有力的场地保障。
“在喀什体育运动学校迁建过程中,上海援疆会同全国体育教育专家学者,深度参与前期设计、功能规划、未来发展等各个阶段。建成后,学生规模预计可达1200人,将成为新疆乃至全国培养足球体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喀什地区体育运动学校校长曾子平说。
让文化雨润南疆
文化润疆,“润”是核心、是目标,也是方法。除了利用社区阵地“润物无声”,上海援疆还在开展专题调研、优化工作机制的基础上,立足喀什实际和各族群众的需要,逐步实现参与主体多元、工作形式多维、供给内容多样、线上线下互动——
文化活动开展方面,邀请上海轻音乐团、上海歌舞团、上海杂技团、上海木偶剧团等单位深入喀什进行巡演,打造2024首届喀什上海文化周、喀什星空音乐节、上海美食集市等系列活动,累计触达线下群众60余万人次,并对应在上海举办沪喀文化周、喀什空中文化月、喀什美食节等系列活动,增进两地文化交流互鉴。
文旅产业提升方面,启动泽普金湖杨景区、巴楚红海景区提标工程,乔戈里峰大本营、玄奘东归文化园等建设项目,不断提升文旅内涵,并在继续推进“引客入喀”包机游的基础上,推动南航和东航新开沪喀两地定期直达航班,吸引与方便更多上海市民走进喀什、了解喀什、爱上喀什。
文化阵地建设方面,在巴楚博物馆举办“伟大建党精神”常设展,在喀什古城和西城分别开设沪上同款“初心驿站”、网红书店江南书局,持续完善叶城县昆仑国学书院、泽普县国学书院、莎车县浦莎书院、巴楚县小胡杨社会发展促进中心等阵地功能。其中,“初心驿站”利用VR等技术,常态化开展红色文化体验课,讲好初心故事;四县国学书院已经成为当地文化新地标,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此外,上海援疆还落实“筑基工程”,策划实施面向对口四县62.7万名青少年、全员发动、人人皆可参与的“爱我中华文明之美”系列大赛。活动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坚持“小成本、大制作”,力求“小投入、大产出,小切口、大影响”,并且做到易参与、全覆盖、可持续。2023年“爱我中华神话美”书画大赛让喀什的孩子更好学习、了解中华民族共同的创世神话,2024年“爱我中华语言美”为青少年提供了学习展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大平台,2025年“爱我中华山河美”将带领喀什的孩子感受祖国的壮美山川。
始于叶城遍及四县的“石榴籽小先生”计划,更是通过“小手拉大手”,让国通语、现代文明素养和科普知识深入四县千家万户。
“我爷爷和我爸爸是吹笛子的,妈妈和我自己是跳舞的,我从小就会跳舞、扭脖子。”7岁的“小热巴”古丽娜孜·阿力木江说。近年来,她因动人的舞姿、灿烂的笑容、强烈的节奏感火遍全网,也在上海援疆的帮助下走进第39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等大舞台,让更多人感受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二木卡姆”的魅力。
“我在上海很开心,也特别喜欢上海。我要快快长大,以后也要像热巴姐姐一样跳舞,让大家都知道新疆!”古丽娜孜·阿力木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