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无限,叩开珠峰的文旅宝库
作者:解放日报 更新时间:2025/06/30 14:27:36
西藏日喀则市的定日县城,坐落在雪山环绕的秘境之中,在青藏高原的褶皱深处。这里,是通往世界之巅的门户——从定日县城再往南去,就是珠穆朗玛峰。
在上海市援藏干部联络组定日小组组长、定日县委常务副书记、副县长袁德刚心目中,定日的皑皑雪峰、蓝天白云、青稞草地,是亟待深度开发的文旅宝库,是推动人民致富的有力支点。在前批干部的奋斗基础上,定日小组持续将文旅产业作为发展突破口,规划先行,精工细筑,最大程度发挥当地宝贵资源的价值。三年间,干部群众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去,让世界看到定日展露新颜。
珠峰旅游创新爆点
珠穆朗玛峰让定日闻名于世,各地朝圣者和旅游者纷至沓来。但一味守着“宝山”,却未必能叩开“宝库”的门——多变的气候、强劲的寒流、笼罩的云雾等都可能影响旅游产业的景气指数。如何让游客们即使在珠峰天气不佳时,也能体验独特的定日风光?如何让他们驻足定日,玩得爽、吃得美、住得舒服?定日小组如何助力当地持续开发资源禀赋,将深厚的文化底蕴化作珠峰旅游的新爆点?
带着使命任务,上海援藏干部、定日县委常委、副县长朱冬锋走遍了珠峰周边的23个村落。近半年里,他从定日机场到珠峰景区北大门,脚踏实地走村入户,形成详细的调研报告,挖掘每一个村庄的文旅潜力,勾画“旅游+”的产业发展蓝图。
在扎西宗镇云加村沃玛龙自然村山坳里,散落着20户人家,层层叠叠的青稞梯田泛着新绿,成群的牦牛驮着晨雾从草场归来,终年积雪的山峰衬托着纯净的天幕。“在村民的指点下,我发现了意想不到的最佳观景点——在村民的家里,竟能望见珠穆朗玛峰。挖到宝了!”朱冬锋萌生了开发珠峰古村落民宿村的想法。
在扎果镇切村,当地妇女的传统编织手艺给朱冬锋留下深刻印象,民宿文化村的发展构想越来越清晰。在定日小组支持下,村里建起了“珠峰工坊+阿佳学堂”,把培训课程送到了藏族同胞家门口,手工地毯、手工包等系列产品线初露端倪。受益于此,扎果镇切村60位村民,2024年人均增收约6000元。
围绕金点子,定日小组的成员们展开大讨论,迸发出了自驾营地村、牦牛主题文化村等新鲜创意。为了将构想快速落实,上海援藏干部、定日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申屠一李揣着图纸,带着设计师,挨家挨户上门沟通。上海干部的金点子犹如希望的种子,播撒在皑皑珠峰的土地上,根植在当地群众的心里。
三年里,定日小组促成了定日音乐美食节、摄影赛、珠峰仙子评选、珠峰许愿等活动持续发力,见证了珠峰景区接待游客数量的一路增长。2024年,景区接待国内外游客的数量激增,从上一年的约13万人次,上涨到54万余人次;景区营收2022年不足3000万元,2023年突破1.1亿元;2024年,在减免2000万元收费的情况下,景区营收仍然达到1.1亿元。文化旅游成为定日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深厚情谊跨越山海
2025年1月7日上午9时许,接到手机提示的地震预警时,袁德刚正在上海开会,定睛一看,震源中心在几千公里外——是定日!一时间,短信、微信、电话,各种问询和关心都来了。袁德刚顾不上回复,赶紧给县里打电话了解情况。正在上海休整的定日小组迅速响应,第一时间速返定日。
自1995年起,上海松江开始对口支援定日县。从上海之根到青藏之巅,三十年的情谊,在危难时刻尤显厚重。
上海援藏干部、定日县卫健委副主任、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徐先锋到达定日后,直奔挂职的医院查看受灾情况。为确保住院患者与医护的安全,大家紧急动员,转移重要设备,在空地搭起大帐篷,迅速建成“帐篷医院”。为保障群众日常就医用药需求,徐先锋和同事们争分夺秒设立26个医疗救治站,建立起临时医疗保障体系,带领各地援藏医疗队巡诊3000多受灾群众。
与群众站在一起,始终站在一线——定日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心里装着沉甸甸的责任。朱冬锋主动向指挥部请战,与当地干部一起帮助老百姓清理废墟;上海援藏干部、定日县教育局副局长、定日县第二初级中学校长汪海鲸协调各方力量,为孩子们提供心理疏导和情绪支持。同时,他们在一线目睹了国家救援力量的有序高效:搭帐篷、清理废墟、抢救物资、分发物资、安抚群众……众志成城的力量安抚着灾民的心。
在上海市援藏干部联络组牵头下,森嘎村灾后重建项目于3月11日正式启动。定日小组参与了重建的设计规划,包括126栋民房、村民文化活动场地、基础设施和景观设施等。袁德刚每隔几天就要到村里实地走访,确保村民的临时安置房安全、整洁、设施齐全。5月11日,灾后重建首栋民房封顶。一位名叫洛桑的老党员向上海援藏干部连声道谢,有了大家的帮助,日子更有盼头,期待早日住进可靠、宜居的新房。
携手共建普惠民生
在汪海鲸带动下,定日县第二初级中学开展了“181公里边境线上的思政课”“城市行走思政课”等形式新颖的课程。作为定日小组中分管教育的组员,他先后组织了6批115名定日学生到沪游学。在拉萨开往上海的Z166次列车上,汪海鲸策划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天路上的思政课”,请中国铁路的职工为孩子们讲课。忆历史,说榜样,讲变化,孩子们在身临其境了解青藏铁路这一世纪工程的同时,也走出大山,看见广袤的祖国。
在上海校园里,两地学生同上一堂课、同看一台戏、同吃一餐饭。定日学生走进上海学生的家里,感知烟火,促膝相谈,读懂彼此。沪藏两地深入交流,不仅让藏区学生们开拓视野,也将定日洛谐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到了上海学校的舞台。定日洛谐是一种集歌、舞、乐、弹唱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是藏族群众游牧耕田、祭天等生产生活的产物。它起源于西藏地区的民间舞蹈,据称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定日洛谐起舞上海,让两地孩子们有了相通的兴趣爱好。
互通交融的爱心交流同样覆盖医疗领域。“松江区——定日县”远程会诊中心、松江云上会诊系统等远程平台搭起来了。通过远程心电平台,在定日县各乡镇卫生院做的检查,可以直接上传给县卫生中心的医生进行诊断;如有疑难,还能传送到上海,请名医会诊,将优质医疗资源打通并聚拢。徐先锋牵头开展定期远程培训,与面对面、手把手的传帮带相结合,将先进诊疗技术和优秀管理理念“带着泥土”移栽到珠穆朗玛峰脚下。
在援藏干部的努力下,上海援藏的边界进一步延伸。上海援藏干部、定日县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颜陈欢跟进了大量松江区与定日县的结对项目。通过镇乡结对,全覆盖定日县的13个乡镇;170个行政村中的近八成已纳入企村结对帮扶范围。一批涉及民生设施的工程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中:院里铺水泥地,室内供暖供氧,建起澡堂、食堂、浴室……细微处的改变,润泽定日的每一个角落,提升一方水土的温度。
平措康桑珠峰大本营富氧酒店是定日的网红。房屋由第八批定日小组援藏干部建成,在第九批时引入品牌并试运营。第十批援藏干部的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了软硬件,配套设施焕然一新,道路好走了,广场亮堂了,绿化、挡墙都建起来了。酒店不仅主动避开与百姓民宿的同质竞争,还开诚布公地为当地人提供酒店现代化服务培训。种田的、放牛的、做基建的、打工返乡的,感兴趣的人都可以来听。
围绕一个酒店项目,小镇的整体面貌上了新台阶,百花齐放的活力业态让小镇更添烟火与繁荣。“每一批援藏人都有自己的使命。”袁德刚说,正是因为一批批援藏干部接续发力、踏实前进,促成了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带着我们自己的使命,坚定沿着援藏之路走下去。”定日小组组员的心里有着一团火,迸发出融雪化冰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