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间,不断用实践诠释“雅布工作法”
作者:解放日报 更新时间:2025/07/31 16:06:07
7月1日,一场特殊的“封顶仪式”在新落成的森嘎村感恩广场举行。
森嘎村是西藏日喀则定日县长所乡的人口大村,也是1月7日定日6.8级地震的重灾区之一,全村房屋损毁严重。3月11日,森嘎村上海援建项目启动,7月中旬建设进度已达85%,126户民居全部结构封顶。
按照当地风俗,新房封顶时,一定要办个封顶仪式。但此前施工期间,考虑到安全问题,工地严禁村民们进入。为帮村民补上仪式,上海建工前一晚拆除广场上的脚手架等障碍物,确保安全。
“封顶仪式”开始前,村民们自发带上酥油茶、糌粑等来到现场,递给走过的每位工人,与此同时,只要没穿藏袍、没在干活的建设者,脖子上都挂满洁白的哈达,甚至不远处的脚手架也被系上了一条条哈达。
为将森嘎村打造成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体现“上海水平”的灾后重建项目样板村,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联络组组长,日喀则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彭一浩与援藏干部们纷纷到村民家走访,宣传国家重建相关政策,听取村民生活需求。这背后是第十批援藏干部对自身首创的“雅布工作法”的又一次实践诠释。
为推进森嘎村的灾后重建工作,彭一浩特意把上海援藏干部、拉孜县住建局副局长游宇拉进森嘎村重建项目专班,开展跨县援建。2023年,整村易地搬迁的拉孜县吉角村就由游宇主导实施。地震发生后,新吉角村破损程度极小,村民无一伤亡,甚至玻璃都没碎一块,而老吉角村的房屋几乎全部倒塌。
“走群众路线,听群众呼声,让群众满意。”在彭一浩看来,这是上海援藏工作坚持“中央要求、西藏所需、上海所能”原则的客观要求,也是“雅布工作法”成效检验的重要标准。三年期满之际,每一条哈达、每一声“雅布”,都代表着当地百姓对上海援藏干部和援藏成果的认可、点赞。
始终坚持的精神主线
4553份问卷!时隔三年,彭一浩依旧清晰记得这一数字。
在日喀则,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扩大走访、调研范围,行得通吗?结果出乎彭一浩的意料。“当地干部群众都很积极,反馈率超过90%,这给我们后续工作开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这份涉及产业就业、医疗教育以及交流交往交融活动等方面的问卷,成为第十批援藏干部联络组开展三年援藏工作的底气,“我们手上有数据支撑”。
上海援藏将足球作为“三交”活动的重要载体,颇有代表性。因为当时的问卷调查显示,足球是藏族青少年最喜欢的运动。
去年6月26日,上海援藏与上海申花联合举办双“30年”援藏公益活动,邀请藏族小朋友达娃吉拉与上海援藏干部人才子女共同在中超比赛前领唱国歌,达娃吉拉曾身患严重脊柱侧弯,去年在沪成功接受矫正手术。如今回忆起当天的场景,彭一浩感慨:“关于爱国,有时说了千言万语,都不如让达娃吉拉带领全场27000名观众,在瓢泼大雨中唱响国歌而带来的震撼和洗礼。”即使过了一年,仍能感受到“她灿烂的笑容会说明一切”。现在,她乐于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梦想——长大后要考上海的大学,之后回到西藏,建设祖国。
在西藏,藏族有个习俗,对真心佩服的人,会用大拇指沾着白色的糌粑在他们身上点个指印,这就是“雅布”。这样一位藏族小朋友的笑容和梦想,正是点在每位上海援藏干部身上无形的“雅布”。
基于“雅布”这一习俗,上海援藏创新打造了以走好群众路线为核心的“雅布工作法”党建品牌,作为三年援藏工作始终坚持的精神主线。
在对口各县,同样涌现出不少“雅布”的事情。在拉孜县城的新吉角村,雅布工作法中“人民至上”的宗旨被贯彻始终。2023年11月,一场村民会议在该村举行,讨论的议题是要不要继续烧牛粪?烧牛粪是藏族同胞的生活习惯之一,但搬到县城后,取暖、烧饭已用上光伏设备和煤气。援藏干部为村民算清经济、安全和生活三笔账,最终经村民讨论协商,一致同意放弃烧牛粪。共建共享理念在此还有不少体现,比如小区的设计、选材及装修等,村民均全程参与。
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大考,上海援藏干部人才坚持雅布工作法提出的“攻坚克难”的精气神。定日县6.8级地震发生后,彭一浩乘上当天下午2点进藏的飞机,他是最早抵达震区的上海援藏干部;在“能回尽回”的号召下,第十批援藏干部全部中止休假,立即返回日喀则参与一线抗震抢救,这被当地干部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挖掘更多的可能性
“产业援藏是上海援藏的老本行。”彭一浩说,三年来,大家始终在思考如何用好日喀则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援藏产业,助力当地实现高质量发展。正如雅布工作法所说,产业援藏既要“输血”,更要“造血”。
氆氇,各地援藏工作都在做,但上海援藏的路径有所不同。对此,彭一浩如数家珍:当看到氆氇传承现状后,上海援藏引入“上海工匠”郭秀玲带着她创立的品牌“沙涓”对其进行激活,并从改造生产工具出发,全面提升生产效率、创新纹饰设计,打造品牌化、高端化形象,近年来氆氇的国际化步伐提速,目前已走向法国、美国等。彭一浩透露,氆氇采用优质羊绒,但产量不大,难以大规模生产,这就倒逼氆氇探索品牌化道路。
一个小小的氆氇产业,便能体现上海开展产业援藏背后的几层考量:首先,援藏产业选择的落脚点,一定是带动当地群众增收;其次,通过改造生产工具等手段,激发当地内生动力,实现“授人以渔”;最后,要看“市场检验雅布不雅布”,即产品是否真正受市场认可。如今,已走向美国第五大道的羊绒氆氇床毯,市场售价高达2万多美元,“这完全是市场化的定价”。
青稞是西藏的主粮,日喀则青稞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约1/4。近年来,青稞却面临一些困境,如消费人群减少、经济价值有限,同时其低GI等健康价值尚未被激发。上海援藏为提升青稞形象,支持中国面包国家队用西藏江孜青稞制作面包并在德国获世界三大面包比赛之一的IBA世界面包锦标赛总冠军。当国外选手得知,其原料是经改性后的江孜青稞后,纷纷竖起大拇指,彭一浩说,“这就相当雅布”。正因看到青稞的想象空间和挖掘潜力,去年10月,上海援藏牵头在拉萨举办日喀则市青稞产业招商引资推介会,如今一些面粉龙头企业等已开始在日喀则布局。
不与青稞争地,上海还在创造产业援藏新场景。2023年,上海援藏推动在萨迦县扯休乡的边际土地上试种2500亩藜麦,目前已扩大至万亩。这里的藜麦不仅品质高,其田间收购价约为青稞的5倍,增收成效显著,目前,萨迦藜麦正在努力申报国家发改委的全国十大“超级场景”。
万亩藜麦背后,两件意义重大的事情值得关注。一是经过三年试种成功,就可申请小粮食经济作物,若申请通过,这些边际土地将变成耕地,为我国增加耕地面积提供了一种可行路径;二是以上海科技持续推动萨迦打造全球最高标准的藜麦种源基地,实现中国地、中国种、中国粮。
今年5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韩斌在日喀则挂牌院士工作站。对此,彭一浩有了新期待,希望未来通过“院士带院士”,帮助日喀则解决土豆等更多农产品问题。
更加注重双向赋能
今年是上海对口支援西藏日喀则30周年。随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援藏干部人才的要求已经从“躺着就是作贡献”,到“坐起来作贡献”“站起来作贡献”“小跑作贡献”,再到如今“快跑才能作贡献”的发展新阶段。
快跑,无疑要讲方式、方法和方向。“在开展援藏工作中,要更加注重开展双向赋能的合作,这样工作才能更有效推动。”彭一浩解释道,即将日喀则所需与上海所能更好结合,充分发挥援受双方两个积极性。
“我因为从上海来,外贸成了我的分管领域。”彭一浩介绍,三年间,他和援藏干部、当地干部一同推动日喀则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2024年,日喀则外贸进出口额61亿元,实现从占西藏自治区外贸总额2%到占据“半壁江山”的跨越式发展。
其间,彭一浩推动着位于日喀则经开区的日喀则国际陆地港出口货物查验场的封关启用,探索实现“一次报关、口岸直通”,通关效率大幅提高,2024年,从吉隆、樟木口岸出口的新能源汽车超1.2万辆,货值超16亿元,实现历史性突破。于当地而言,这是为国家开拓了面向南亚的外贸新通道,他介绍,“现在,每年有四五千辆上海生产的汽车要从日喀则出口,方便进一步布局海外”。
在上海援藏积极推动下,上海天文台40米口径大型射电望远镜项目落地萨迦,并于去年底启用,实现日喀则国家重大科学装置“零”的突破。为让当地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观测项目旁的日喀则天文科普馆拔地而起。更为可喜的是,其还为日喀则引来一些卫星相关的产业项目布局。
5月20日,跨越两万公里的日喀则—阿根廷萨尔塔省国际青少年足球交流赛在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举行。
如此遥远,比赛如何促成?彭一浩介绍,这得益于上海援藏在三年内三度迭代的援藏旅游包机。2023年,首推上海—日喀则援藏旅游包机;去年推出上海—尼泊尔加德满都—日喀则跨境旅游包机;今年则推出入境援藏旅游包机,将上海入境外籍游客的旅游路线拓展至日喀则,同时助力上海打造中国入境旅游“第一站”,这批阿根廷青少年正是5月18日开行的首班入境旅游包机的乘客。
“感谢组织!这句话没有水分。”彭一浩补充道,“这三年,让我们生命的厚度培植得更厚了,眼界扩展得更宽广更立体了。”他也期待着,今后在上海的工作中,把在西藏工作的一些精神、经验带回上海、反哺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