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援克:探索人才智力援疆新模式
来源:解放日报 更新时间:2025/10/09 09:45:29
砥砺奋进七十载,天山南北绽新颜。2025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也是上海市对口支援克拉玛依市10周年。
2015年8月,上海首批16名干部人才满怀热忱来到克拉玛依这片热土,开启了人才智力援克的新篇章,至今已先后选派4批次、共134名优秀年轻干部人才扎根边疆、奉献油城。作为沪克对口支援十周年系列活动之一,援克干部人才座谈会在沪举行,历届援克干部人才代表共同讲述沪克深情,共同观看“沪克情深·跨越山海”克拉玛依摄影作品展,了解克拉玛依取得的新发展、新成就。“万里援疆路,一生新疆情”,援克期满返沪的干部人才,继续担任发展咨询顾问或特聘专家,为当地提供经济发展、医疗教育、民生保障等咨询建议,一如既往地支持克拉玛依的发展。
上海与克拉玛依,这两座相距万里却情谊相连的城市,基于人才智力援疆创新举措,携手做深做细做实对口援疆各项工作,东方明珠与丝路明珠相映成辉。自启动之日起,上海援克工作就承担着探索人才智力援克新模式,完成经济发展、人才支撑、民生保障、合作交流等四大任务的使命担当。十年来,上海市对口支援克拉玛依市前方指挥部(以下简称“上海市援克前指”)坚持以人才支撑为对口援疆工作重点,不断丰富人才智力援疆新内涵,探索形成了干部人才扎根当地、创新开展柔性援疆、多措并举育才扶智等多种模式,并取得实际成效。
融入扎根服务当地
“援克不做客,援疆做干将”!这是上海援克干部人才始终秉承的理念,已经深深融入克拉玛依各项事业发展之中。一方面,构建责任工作体系,设置综合组、医疗组、教育组、产业组、国资组,明确指挥部内的职责分工;另一方面,援克干部人才全面融入受援单位工作,任实职、分实工、担实责,分管部门、独当一面,深度参与城市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规划与路径设计,为当地发展出谋划策。克拉玛依市委组织部相关同志介绍:“很多重要岗位由上海援克干部人才担任,这些正是当地希望发展和突破的方向。”十年来,当地对上海援克干部历来厚爱有加、充分认可。身在“第二故乡”的上海援克干部人才,同样记于心间、见于行动,勇担“融入当地、扎根当地、服务当地”的使命。
上海市援克前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坚决贯彻落实沪疆两地党委、政府工作要求,不断深化对口合作的内涵和外延,制定了《上海市对口支援克拉玛依市前方指挥部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包括1个“总体规划”,以及涵盖产业、科技、医疗、教育、文旅交通等5个“重点子计划”,明确了援克工作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并围绕四大任务、聚焦八大目标、实施十二项工程,为沪疆两地各领域协作、为克拉玛依在全疆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上海力量”。
上海市援克前指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探索构建“四个四”党建品牌,即:坚守安全事故零发生、身心健康零隐患、违规违纪零容忍、负面事件零影响“四个底线”;完成经济发展、民生保障、人才支撑、合作交流“四大任务”;弘扬克难奋进的油城精神、援克爱疆的援克精神、创新发展的时代精神、奉献自律的忘我精神“四大精神”;力争纪律作风确保一流、务实开拓践行一流、工作业绩争创一流、援克情深永葆一流“四个一流”。持续锻造一支信念如铁、意志如铁、作风如铁、团结如铁、力量如铁、纪律如铁的“援克铁军”。
创新开展柔性援疆
人才柔性援疆是推动援疆智力资源共享、破解新疆高层次人才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更是创新干部人才援疆载体、提升对口援疆综合效益的有力抓手。为助力当地源源不断地引入人才资源、智力资源,上海援克干部人才积极搭建桥梁纽带,以柔性引才机制拓宽智力援疆新路径,由党政柔性援疆干部、特聘专家、医疗专家、“小组团”援疆、“银龄行动”专家等5个体系组成,重点聚焦经济、产业、科技、民生、文旅、交通等多个领域。
为助力破解当地产业发展的难题和瓶颈,上海援克前指系统梳理重点需求清单,坚持专业高度匹配、经验深度契合等原则,积极引入人才资源,精心组建“小组团”,精准匹配“智囊团”。邀请医疗教育、新能源、数字经济、企业管理、现代农业等领域80余批次、400余名专家学者深入当地医院学校、企业一线、科研院所、基层社区开展专题讲座,进行现场指导,攻克实际难题100余项。比如,组建产业专项攻坚“小组团”,会同上海交通大学相关团队攻克耐寒轮胎技术难题,实现企业新增产值1000万元。聚焦创新发展,持续引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领域专家顾问“小组团”。“小组团”援疆团队项目是自治区重点人才计划和克拉玛依“才聚油城”重点人才计划中的重要专项项目,柔性引进“小组团”专家团队,为当地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以“小组团”开展针对性指导的方式,正在遍地开花。2024年,上海市援克前指组建上海科技系统“组团式”援疆团队,一年间共组织5批次、38名上海科技服务专家到克拉玛依开展技术指导,培训相关人才500人次;同时,组织3批次、18名克拉玛依科技管理干部和人才赴上海及长三角开展科技资源对接,促成多个项目深度合作。此外,帮助克拉玛依引进上海“营养蛋白液技术”“聚烯烃降解产品”等新技术,实施当地沙漠化土壤改良和农作物产量提升,沪克节水抗旱稻亩产突破千斤,“小组团”被授予“自治区示范援疆团队”称号。
医疗领域也是“小组团”重点领域之一。上海市援克前指支持援疆医疗资源向疾控、妇幼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延伸。今年以来,已组织15批“小组团”、140余名柔性援疆专家到克工作。在上海市援克前指的协调支持下,上海市同仁医院16名医疗专家组成“小组团”援疆团队,今年6月来到克拉玛依市独山子人民医院,开启为期半个月的医疗帮扶活动,以“教学+实践+建设”的全链条创新帮扶模式,实现多学科深度协同发展。
聚焦当地招才引智需求,上海市援克前指正构建起综合立体“引才网”。近年来,上海援克团队深度参与当地招才引智工作,发挥上海等城市的引才作用,配合克拉玛依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赴复旦、交大、同济等高校开展人才政策宣讲推介及人才招聘会,累计引进各类人才3500余名。同时,协调复旦、交大、同济等高校200余名学生到克拉玛依党政机关跟岗锻炼,撰写实习调研报告300余篇,积极为当地发展建言献策。此外,链接上海团市委青年人才资源,遴选90余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到当地进行志愿服务。
培育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感谢上海市援克前指、克拉玛依市委组织部共同搭建的这个学习、成长平台,我一定会珍惜难得的机会,认真学习、完善自我、加快成长。”一名参加“沪克访问学者”跟岗锻炼计划的克拉玛依基层干部说。
“沪克访问学者”跟岗锻炼计划是上海市援克前指在当地开展“跟岗学”的品牌项目之一。为推动该计划顺利实施,上海市援克前指会同当地组织部门精准选派干部人才赴上海对口单位锻炼,先后组织34批次、600余人次赴上海跟岗锻炼,通过开展1到6个月的跟岗锻炼,“零距离”学习上海的先进工作理念、方法。同时,立足岗位开展“跟岗学”,助力人才培育,上海援克干部融入技术示范、研讨交流等多元方式,毫不保留分享理念、经验、方法,累计帮带培育2000余名当地骨干人才。
多年来,上海市援克前指坚持“着眼长远,激发内生动力”的智力援疆理念,注重激活人才“第一资源”,全力为当地培育一支“带不走”的干部人才队伍。上海援克干部介绍,上海援克团队与当地携手,通过“送出去、请进来、跟岗学”等手段,进行育才扶智,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为克拉玛依培养干部人才,为当地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动力。
上海市援克前指也高度重视“送出去、请进来”,帮助当地干部人才拓宽视野格局、提升综合能力。在“送出去”方面,上海市援克前指近年来累计举办133个赴上海培训班次,组织培训学员深入上海产业园区、教育基地、医疗机构、市属国企、基层治理示范社区等开展实地学习,培训当地干部人才5576人次。2024年,聚焦党政管理、社会治理等关键领域,开设22个特色鲜明、针对性强的培训班次,累计组织约900名克拉玛依干部人才赴上海培训。
“带着问题来,带着答案回”,是来沪培训的主要目标。今年6月,在上海市援克前指的积极协调下,克拉玛依市国企改革深化提升专题培训班在上海同济大学成功举办,来自市、区两级国资监管部门、国有企业的50名学员参加“八个模块”的系统培训。学员们一致反映,此次培训通过实力师资“领航”、实际课程“解渴”、实战经验“破题”,取到了真经宝典,推动工作提质增效。
在“请进来”方面,去年,紧密围绕当地重点产业发展和民生需求,上海市援克前指邀请了氢能、数字经济、智能网联、交通管理、国资发展等领域的31批次、155人次专家学者到克拉玛依指导,惠及当地干部人才3500多人次。
为扩大智力援疆覆盖面,深化双向赋能机制,上海市援克前指还与当地深入开展教育培训协作。一方面,推动当地与上海长宁、青浦、普陀、嘉定四区携手,构建沪克“4区1城”干部教育培训合作体系,提升干部教育培训质效。另一方面,在当地建起教育阵地,深挖石油精神文化内涵,推动黑油山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在全疆率先挂牌,并首次实现克拉玛依向上海反向输出优质教育资源。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上海干部,在职业生涯中能有如此宝贵的援疆经历,我感到非常幸运,也深感责任重大。我将紧握援疆工作的接力棒,把上海的经验理念、优质资源对接给当地所需领域,为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而不懈努力!”一名援克干部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