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滇双向奔赴 蚕豆入“沪”餐桌

    作者:临翔区融媒体中心     更新时间:2024/02/18 18:02:22  

  立春时节,走进圈内乡文宁村坝子,300余亩生机勃发的蚕豆田宛如绿色海洋,豆农穿梭其间,熟练地挑选着饱满成熟的豆包,搬运工人扛着一筐筐新鲜蚕豆奔向停在路边的运输车辆,上海耀幼耀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汤耀荣正在组织装车,及时将新鲜蚕豆运回冷库保鲜,经过60多个小时的运输直达上海人的餐桌。

  “俗话说‘春吃豆胜过肉’,我们上海人尤其喜爱这一道时令美味”,汤耀荣介绍,2023年,圈内乡引进“上海耀幼耀贸易有限公司”落户文宁村,他作为公司的负责人来到圈内乡,目前,试验种植的300亩冬蚕豆首批蚕豆通过绿色通道直接进入上海市场,实现产销两旺。

  “我们来到这里,主要是想打造上海蔬菜后援基地,这些蚕豆采摘下树后及时组织物流运输,大概三天时间就能到达上海。”汤耀荣介绍,这种蚕豆名为“三青豆”,因独特的三层青绿色豆荚,口感清甜细腻,近年来成为江浙沪地区居民餐桌上的新宠,市场需求量大。在沪滇协作机制牵引下,他到圈内乡考察,恰逢当地政府也有意打破“烤烟+油菜”的传统轮作模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探索订单农业发展新路径,将产值较低的轮作田通过租赁方式转变为高回报的试验田,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经双方商谈“合拍”,便开启了通过一颗小蚕豆连接起沪滇两地双向奔赴的旅程。

  圈内乡文宁村党总支书记袁学志说:“我们村以前的产业比较单一,村集体经济也相当薄弱,引进了这家公司,把300亩田地租赁给公司种植蚕豆,产值比原来翻了两倍,今年村集体经济可增加三万元。”

  首次尝试,令人惊喜的是,海拔1600米的文宁村凭借其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种植出的“三青豆”品质优、产量高,平均亩产达到了1.5吨,可集中采收12次。

  种植蚕豆需要大量工人,附近村民纷纷前来务工。圈内乡文宁村村民耿字姗说:“往年我们种油菜,每亩收入五、六百块钱,现在把田地租给他们种蚕豆,我们又来打工,收入比过去高多了。”

  汤耀荣说:“目前共计用工4000余个,支付工钱40万元,春节以后将迎来大面积采摘,需要更多的采摘工人,全年需支付工人工钱60万元左右。”

  蚕豆产业为文宁村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通过发展蚕豆产业,实现了农户不用外出打工,就近解决了就业问题。”袁学志满怀信心地说,“下一年,我们将继续发展壮大蚕豆产业,力争种植面积达1000亩,增加村集体经济10万元。”

  汤耀荣表示,作为上海在云南发展的企业家代表之一,将努力发挥联农带农作用,积极引进适应本地土壤、气候且市场需求大的特色农产品种植,同时,将临沧诸多特色农产品推广到江浙沪市场,进一步拓展沪滇协作的深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