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援藏教师在高原书写动人故事

    作者:上海松江     更新时间:2023/09/18 18:18:55  

“愿您在遥远的日喀则安然无恙,愿您的冬天永远不缺暖阳,愿您的明天不再经历风霜雨打,愿您往后余生热泪盈眶!”……教师节前,或长或短的节日祝福从全国各地飞抵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从沪上之巅到青藏高原的第二个年头,这些关切的问候和祝福让上海市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队队员、松江区洞泾学校教师常伟感到格外温暖。

两个从天而降的蛋糕

“播撒爱,也收获爱。”常伟说,这跟农民种地是一样的道理。但当爱悄悄降临,他还是感到有些意外。8月21日,是他的生日。与去年和家人远程为他庆生不同,今年,他收到了两个生日蛋糕。起初,他甚至不知蛋糕是何人所送。

“常老师,生日快乐!蛋糕吃了吗?”直到收到同事从松江发去的问候,他才恍然大悟,同时,他也感到不解——“大家是怎么知道我的生日的呢?”原来,常伟到西藏支教后,原单位洞泾学校的同事们一直挂念着他、关注着他的动态,同事们甚至还细心地记下了他的生日。“去年8月21日,常老师在日喀则发了一条家人视频连线帮他过生日的微信朋友圈,我们就当了回有心人。”同事的一席话解开了常伟心中的谜团。

除了有心的同事,订蛋糕的还有13年前教过的学生郭塔。“毕业后一直跟老常保持联系的,得知他去西藏了,自然很挂念,生日嘛,就想给他一个惊喜。”采访中,郭塔告诉记者,这么多年过去了,常伟还是当年那个幽默风趣、爱生如子的“老常”,这让同学们都很感动。去年,同班同学陈昕怡结婚,邀请老常参加,因远在西藏支教没能到现场,老常认真地录了一段祝福视频。

一段真诚温暖的祝福

蛋糕的甜蜜涌进心头,也在藏区娃娃们中间四散开来。收到蛋糕后,常伟没有拎回援藏教师公寓,而是转头交给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的同事于秋玲老师和次仁拉姆老师, 委托他们上课时带给他任教的八(5)班、八(6)班的孩子们。中午时分,手机微信弹出一段视频。视频中,笑容灿烂的孩子们齐声喊道:“祝常老师生日快乐,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扎西德勒!”

八(6)班在当地学校是出了名的不好管,可自从分享了常老师的甜蜜蛋糕,这个班的孩子们几乎变了样,就连过去上课时总爱蹲在板凳上的多吉也变得守规矩了。上课铃声响起,同学们见到老师变得有礼貌了,课堂上听讲也变得认真了,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平时不愿意举手的同学也尝试举手了。

孩子们身上闪现的细微变化令常伟动容。“一个小小的蛋糕真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吗?”寂静的夜里,习惯性失眠的常伟不禁自问。“蛋糕虽小,但它传递的是甜蜜和爱,爱的力量是无穷大的。”这是常伟给出的答案。

一首用心用情的诗歌

2022年8月至2023年9月,整整一年时间,常伟和同行的战友们在苦寒的高原之上领教了高反带来的头晕、呼吸困难、失眠,认识了二尖瓣反流、三尖瓣反流、心脏肥大、转氨酶升高等医学名词。采访中,常伟几度哽咽,他说:“相比精神上对家的思念和担忧,高原环境给身体带来的负担根本算不上什么。至少,身体负担是在不知不觉中渐进发生的,而家人生病的紧急电话铃声一响,心就会立刻紧绷起来。”

常伟坦言,刚到日喀则时,他和伙伴们时常会自问:“我们为什么来这里?”后来,看到孩子们纯真的笑容、老师们渴求的眼神,想到一代代援藏人铸就的“老西藏精神”,一切都释然了。而今,每一个人都会发自内心地说:“援藏是光荣的事业,是个人价值的升华。”一年中,他立足课堂,与当地教师一起深耕课堂,成功申报市级课题,联合发表科研论文,送教下乡,开设各类讲座……这一切都源自他对援藏事业的热爱。 

在常伟最近的工作总结中,他为援藏生活写下了一首特别而美丽的诗:“援藏是逗号,一代代援藏人持续接力,奋战雪域高原,用脚步丈量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跋山涉水、永不停息;援藏是感叹号,一批批援藏人克服远离亲人的思念,克服深夜无眠的寂寞,克服高原缺氧带来的肉体的折磨,用汗水和泪水装点每一寸土地,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援藏是省略号,每个人都在默默付出,不叫苦、不叫累,独自承受着生活的苦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