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团式”医疗帮扶 红河绿春医疗水平大提升

    作者:人民网     更新时间:2024/09/03 16:28:10  

  细微改变,提升患者就医体验;专科建设,填补学科空白;双向联动,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2022年7月以来,上海市长宁区先后派出2批医疗专家团队到云南省红河州绿春县人民医院开展帮扶工作,让这个边陲县城医疗卫生水平突飞猛进。

  上海市长宁区“组团式”医疗帮扶团队到绿春县人民医院的第一件事就是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帮扶团队充分利用上海长宁区的优质医疗资源,以硬件设备捐赠、技术人才下沉为依托,从医院管理、学科建设、医疗流程、人才培养、医疗业务等方面着力,推动医院各项建设。

  “以前,哺乳期妈妈到医院就医,哺乳时找不到地方。现在有了‘爱心妈妈屋’,就不用担心被别人看见,也不再尴尬了。”宝妈杨继芬介绍。

  为方便患者就医,绿春县人民医院推行中午连班服务。“中午下班时间来医院,也可以开药看病,太方便了!”午间就诊患者白秋优介绍,中午连班服务的推行极大地缓解了患者就医排队等待的难题。

  “通过‘明亮工程’、调整诊室布局、开设便民门诊、简化缴费流程等这些简单有效的措施,医院的候诊环境干净、整洁、有序且人性化。”上海市长宁区“组团式”医疗帮扶团队队长、绿春县人民医院院长徐雪亮介绍。

  在心内科病房里,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的心血管专家胡其源,正在耐心为患者问诊。胡其源于今年3月赴绿春县人民医院开展援建工作,任心内科主任。

  “查房过程中我会采用交互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巧妙地设置问题,引导在场的医务人员深入思考,以查促教、以教促学。”胡其源介绍。除了新思想新理念外,胡其源还引入了包括心脏临时起搏器在内的多项新技术,积极推动县域医疗技术的革新。

  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光华医院的慷慨捐赠和援建专家的精心指导下,绿春县人民医院成功引进了自体血回输技术,并顺利应用于临床。这一技术的引入,不仅填补了绿春县在自体血回输领域的空白,更为边远地区紧急用血难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宫腔镜、呼吸内镜、困难气管插管、口腔种植、围术期临时心脏起搏器保护等40余项新技术、新项目的成功落地,让绿春县的医疗水平正逐步与发达地区接轨。

  上海市长宁区“组团式”医疗帮扶团队14位医疗专家以“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等模式,已帮助绿春县人民医院培养了20名学科骨干人才。人才强则医院强,绿春县还通过双向联动,加快本土人才培养。采取“请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先后选派了42名医疗骨干到上海市进修学习,加快补齐医疗卫生服务人才短板。

  上海市长宁区积极向上级部门、银行争取资金,结合医共体建设,推进医院HIS、电子病历等信息化系统整体翻新,系统于今年3月正式上线,争取年底通过电子病历四级应用水平评审。同时,以绿春县人民医院信息系统为基础,成立全县影像中心、心电中心,统一乡镇卫生院信息系统,通过影像云信息化技术,为各乡镇卫生院提供放射、心电诊断服务,从而实现基层操作、县级诊断,为推进县乡一体化管理提供技术保障。2023年,县域就诊率达96%,慢性病患者基层就诊率87.6%,县医院出院患者三四级手术比例26.34%,医保基金县域内支出率(不含药店)88.85%。